飞钱
搜索文档
家民:古籍中的“通货紧缩”
搜狐财经· 2025-10-15 01:4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古代虽无现代经济学名词,但通过“物贱伤农”、“钱少物贱”、“银贵钱贱”等表述,生动描述了与现代通货紧缩高度吻合的经济现象 [2] - 古代通货紧缩的本质是货币供应量减少或流通速度放缓,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和物价普遍持续下跌,尤其表现为农产品价格暴跌损害农民利益 [2] - 历史事例揭示了货币供应脆弱性、农产品价格波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其内在逻辑与现代经济学规律一致,对当代货币政策制定具有启示意义 [12][13] 通货紧缩的古代表述与本质 - 通货紧缩指货币供应量减少或流通速度放缓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经济现象 [2] - “物贱伤农”指农产品价格过低使农民收入无法覆盖生产成本,挫伤生产积极性 [3] - “钱少物贱”指市场流通货币数量不足导致商品难以出售、价格持续走低和交易萎缩 [3] - “用钱艰涩”形容货币流通困难、市场缺乏流动性及交易活动停滞 [4] - “市廛萧然”描绘商业街市萧条、人烟稀少,反映经济活动萎缩 [5] - “银贵钱贱”指银铜双本位下白银价格相对铜钱暴涨,而以铜钱计价的商品价格普遍下跌的特殊通缩现象 [5] 秦汉时期的通货紧缩 - 西汉初年战乱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田地恢复导致谷物生产过剩,但货币流通未跟上,出现“石米三钱”的极低粮价,农民出售谷物无利可图 [6] - 汉武帝晚年因长年征战导致财政压力,铸币铜料和白银供应受限使货币数量减少,出现“钱重而谷贱”现象,交易活动陷入萧条 [6] 唐宋时期的“钱荒” - 唐代中后期因铜矿资源枯竭导致铜钱铸造受限,市场流通货币严重不足,安史之乱后推行“两税法”以钱缴税加剧铜钱需求,形成“钱荒” [8] - 宋代经济繁荣对货币需求达到顶峰,尽管北宋每年铸造铜钱数量远超前代,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加之铜钱流向海外贸易,导致国内“钱荒”问题严重 [8] - 宋代发行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缓解钱荒,但因发行量缺乏控制及准备金不足等问题,未能根本解决通缩与通胀交替出现的复杂局面 [8] 明清时期的“银荒” - 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禁私铸钱”政策导致市场上铜钱供应严重不足,出现“百姓用钱艰涩,粟谷价贱”现象,农民因谷物价低获利甚微 [10] - 明朝末年因美洲白银产量下降及日本闭关锁国导致海外白银流入骤降,国内白银供应中断,出现“田地货物价跌至前十分之一”的严重通缩 [10] -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鸦片贸易导致大量白银外流,国内白银供应急剧减少,引发“银贵钱贱”现象,农民以铜钱卖粮后兑换白银缴税时实际负担加重 [11] 历史启示与反思 - 古代货币体系因供给受制于矿产资源、开采技术或国际贸易而异常脆弱,一旦供应出问题,整个经济体系便会陷入停滞甚至崩溃 [12] - 在以农业为根基的古代社会,“谷贱伤农”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民生与国本的政治问题,农民因通缩破产会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导致王朝覆灭 [12] - 历代政府应对通缩的政策如发行纸币、调整赋税结构等,因缺乏有效理论指导和信用基础而效果不彰,有时甚至加剧问题 [12] - 古代通缩问题与当时生产力水平、赋税制度、对外贸易等因素紧密交织,共同构成王朝经济周期性起伏的重要原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