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通骁龙
icon
搜索文档
小米YU7搭载红米手机同款芯片,消费级芯片上车,能否保障安全?
华夏时报· 2025-07-09 17:36
消费级芯片上车现象 - 小米YU7智能座舱搭载消费级芯片高通骁龙8 Gen 3,替换车规级芯片高通8295或8155,与红米手机同款芯片 [2] - 特斯拉、问界早期车型及部分老款新能源车也曾使用消费级芯片(如AMD、华为芯片及高通骁龙625/665) [2] - 小米汽车因网红体质引发行业对消费级芯片上车的关注 [3] 消费级与车规级芯片差异 - **技术标准**:车规级需满足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缺陷率≤10 DPPM,消费级缺陷率允许≤500 DPPM且无强制安全认证 [4] - **工作环境**:车规级适应-40℃至150℃,消费级仅支持0℃至70℃ [4] - **应用场景**:车规级用于动力控制/自动驾驶(安全关键),消费级用于娱乐/导航(非安全关键) [4] - **性能侧重**:车规级算力大,消费级生态整合能力强 [5] 消费级芯片上车原因 - 智能座舱需求爆发初期,车规级芯片产能不足,消费级芯片开发快、迭代快且生态成熟 [6] - 娱乐系统对安全性要求低,故障不影响生命安全 [6] - 消费级芯片成本优势显著(如小米YU8 Gen3成本比高通8295低50%) [7] 行业观点与趋势 - **短期利弊**:消费级芯片可快速满足需求,但寿命仅5-7年,无法匹配车辆15年设计周期 [8] - **长期趋势**:舱驾一体融合方案需ASIL D级安全认证,仅车规级芯片可满足 [9] - **技术升级**:小鹏自研车规级图灵芯片(2200+ TOPS算力),高通/华为等头部企业加速布局车规级市场 [9][10] - **未来方向**:行业将回归全车规级零部件路线,芯片企业已完成车规认证流程 [10]
小米雷军营销翻车?纸巾盒是车规级,车机芯片却是消费级
搜狐财经· 2025-07-09 07:13
小米YU7磁吸纸巾盒争议 - 小米推出售价169元的Xiaomi Life车载磁吸纸巾盒,雷军在直播中宣称其为"车规级"配件 [3] - 网友发现该纸巾盒核心零部件车机芯片采用消费级高通骁龙8 Gen 3,而非车规级芯片高通SA8295P [5] - 该芯片与2000元价位红米手机同款,引发"小配件高调宣传,核心部件悄然降级"的舆论风暴 [1] 产品定价与市场反应 - 纸巾盒定价169元引发"智商税"争议,但能承受-30℃至95℃温差挑战 [7] - 横向对比显示问界纸巾包339元、蔚来ET9纸巾盒308元,价格更高 [7] - 产品已显示"暂时缺货",显示部分消费者认可品牌溢价和情绪价值 [9] 芯片选择的技术考量 - 采用消费级芯片四大优势:成本低50%以上、迭代速度快、算力强40%、生态兼容性好 [10] - 消费级芯片产能充足,供应链稳定性更高 [11] - 但消费级芯片缺陷率标准为500PPM,远高于车规级芯片的0-10PPM [14] 安全性与行业标准 - 车规级芯片需通过3-5年认证周期,具有冗余设计,安全认证更严格 [14] - 目前国家法规未强制要求座舱使用车规级芯片 [16] - 舆论质疑:非核心配件做到车规级,核心芯片却采用消费级的矛盾 [16] 产品策略分析 - 反映公司在产品设计、成本控制与定价策略上的权衡 [16] - 体现智能汽车行业在流量营销与工业安全之间的平衡难题 [16] - 事件检验公司能否在流量红利与安全敬畏之间找到平衡点 [16]
取代LPDDR,华为和苹果都看上的HBM有何魔力
36氪· 2025-07-06 10:03
行业技术趋势 - 高通骁龙8至尊版主控搭配LPDDR5X Ultra内存和UFS4 1闪存构成性能铁三角,成为2025年秋季以来Android旗舰机的宣传重点[1] - 华为可能抢先苹果在智能手机中应用HBM内存,而苹果此前传闻将在20周年纪念版iPhone上采用HBM技术[2] - HBM内存基于3D堆栈技术,通过TSV和微凸块工艺实现多层DRAM芯片垂直堆叠,与传统DDR的并行总线架构有本质区别[2][4] HBM技术优势 - HBM3E传输速率达9 6GB/s,带宽1 2TB/s,是LPDDR5X带宽(1066 6MB/s)的1180倍[6] - HBM采用1024位数据总线宽度(对比LPDDR5X的64位),通过硅中介层实现3D堆栈,大幅提升数据吞吐量[6] - 3D堆栈设计可缩短数据传输路径,节省芯片面积,为手机内部空间设计提供更多灵活性[4][10] 成本与商业化挑战 - HBM因硅中介层(如台积电CoWoS、英特尔EMIB)导致成本极高,约为GDDR内存的3倍[8] - 目前仅苹果、华为等溢价能力强的厂商具备在智能手机中率先商用HBM的条件[10] - AI大模型训练需求催化HBM市场,2013年SK海力士已量产但近年才因AI爆发获得强劲需求[10] 手机行业应用前景 - AI手机发展趋势推动HBM应用,端侧大模型需要高带宽(加速数据访问)和大容量(存储参数)[11] - 端侧模型在隐私保护方面的优势将促使HBM逐步取代LPDDR成为未来智能手机标配[11] - 3D堆叠技术节省的空间可优化机身内部设计,强化厂商在AI手机赛道的竞争力[11]
AI系列专题报告(四)AI智能眼镜:AI应用落地新载体
平安证券· 2025-07-04 16:2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电子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AI技术推动终端创新,AI智能眼镜成AI落地新载体,功能聚焦视、听领域,更轻薄且贴近生活场景,可进行影像拍照等操作,有望成为AI应用落地的最佳载体之一 [3][123] - 2025年AI智能眼镜新品将密集发布,市场从“炫技”走向“实用”,各领域厂商集中布局,未来销量可期,相关产业链将受益 [3][123] - AI+AR未来应用潜力大,SoC和光学显示是核心价值环节,未来Micro LED+光波导将成重要趋势 [3][1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新品不断,AI智能眼镜有望成为AI落地新载体 - 2025年CES展展示众多AI智能眼镜创新产品,AI与硬件融合在XR和智能眼镜领域深入,参展相关企业超300家 [13] - 2025年AI智能眼镜新品将密集发布,除传统XR厂商,互联网和消费电子品牌也入局,预计2025年全球出货量达550万台,2027年增长至2200万台,2024 - 2027年CAGR达144% [3][18][50] - 与传统XR设备相比,AI智能眼镜集成AI技术,功能聚焦视、听,更轻薄舒适,使用边界感弱,可进行影像拍照等操作,有望成为AI应用落地新载体 [3][24] - 生成式AI让交互维度更丰富多元,大模型演进聚焦多模态理解,在XR领域,AI可助力创作者构建虚拟世界 [27][28] - 智能眼镜发展历经早期探索、音频功能突破、AI功能集成三个阶段,AI大模型崛起带动厂商打造AI智能穿戴设备的热情 [29] - AI眼镜正从“炫技”走向“实用”,与传统渠道品牌合作完善全渠道与服务体系是重要趋势 [37] - AI智能眼镜主要分无摄像头、带摄像头、带显示屏三类,AI+AR智能眼镜有望成最终理想形态,“AI+AR”是重要趋势 [41] - 2024年中国智能眼镜中AI音频眼镜销售占比44%,同比增7个百分点,随着技术增强和规模化降本,AI拍摄眼镜和AI+AR智能眼镜价格亲民化 [47] - 2025Q1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60万台,同比增长216%,预计2025年出货量达550万台,未来增长潜力大 [50] SoC大脑中枢,构筑AI智能眼镜核心动力引擎 - AI眼镜侧重智能化功能,AR眼镜侧重增强现实体验,两者结构差异不大,核心构成包括CPU处理中心、光学器件等 [55] - RayBan Meta较RayBan Stories硬件大幅升级,新增AI功能,接入Llama3大模型 [57][61] - SoC是AI智能眼镜核心成本来源,RayBan Meta的BOM成本约164美元,芯片成本占比52%,SoC在芯片成本中占比达64% [62] - 当前AI智能眼镜处理器有SoC、MCU+ISP、SoC+MCU三种解决方案,SoC集成度高、性能强,是主要核心硬件 [70] - 高通第一代骁龙AR1平台采用4nm制程,可扩展,能为OEM厂商提供多种配置 [77] - 紫光展锐W517芯片采用四核处理器,高性能、低功耗,采用12nm工艺 [78] 显示丰富应用场景,AI+AR有望成为AI智能眼镜最优解 - Meta发布的AR眼镜原型产品Orion采用Micro LED显示器和碳化硅光波导镜片 [87] - 显示能带来更广阔应用场景,带显示功能的眼镜可发挥AI技术创新特性,但带显示屏智能眼镜产品完成度需软硬件进一步突破 [92] - Micro LED在亮度、对比度等方面有优势,将成为与光波导方案适配的显示方案的未来趋势 [97] - 2023年6月以来发布的Micro LED眼镜超20款,预计2029年Micro LED芯片产值达7.4亿美金 [98] - 随着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本降低,Micro LED在AI眼镜中渗透率将逐步提升 [107] - 目前多种光学方案并存,光波导方案透光率高,可提供真实三维图像,是重要趋势 [111] - 光波导分几何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各有特色,前者成像质量高但成本高,后者更轻薄但量产难度高 [120]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 建议关注立讯精密、恒玄科技、中科蓝讯、歌尔股份、亿道信息、创维数字和漫步者 [3][123]
vivo突破手机AI部署难题,绕开MoE架构限制,骁龙8 Elite流畅运行|ICCV 2025
量子位· 2025-07-03 17:00
多模态大模型在移动端的部署挑战与解决方案 - 当前端侧多模态大模型(MLLM)面临纯语言任务性能下降超10%的问题,尤其在MATH、AlignBench和MT-Bench测试中表现明显 [4] - 手机NPU平台尚不支持MoE架构部署,包括联发科天玑9400和高通骁龙8 Elite在内的旗舰SoC均存在此限制 [7] - vivo AI研究院联合学术团队提出GenieBlue方案,通过冻结原始LLM参数并引入复制Transformer层+LoRA模块解决上述问题 [2] GenieBlue核心技术突破 - 采用不共享基座的推理策略,在骁龙8 Elite芯片上实现流畅运行,完全保留原始纯语言性能 [3] - 通过1/4层复制Transformer+LoRA模块设计,多模态性能达到全量微调的96%以上 [18] - 相比CogVLM-Skip方法,GenieBlue-Skip在多模态任务平均表现提升1-2个百分点 [23] 训练数据与模型结构优化 - 实验显示增加200万纯文本数据对多模态能力无显著影响,但能部分恢复客观NLP任务性能 [11][12] - 全量微调导致纯文本任务性能下降22-36%,而LoRA和CogVLM方法可保持90%以上原始能力 [17] - 在BlueLM-3B模型上,GenieBlue-Skip结构实现98.99%多模态性能保留率 [23] 部署效果验证 - 在MMBench等9项多模态测试中,GenieBlue(3.2B)表现优于InternVL2-8B(8B) [32] - 采用不共基座部署策略实现100%原始语言能力保留,显著优于Qwen2.5VL-3B的92.98% [34] - 在骁龙8 Elite平台实现30token/s推理速度,模型加载时间仅增加15% [35]
AI+代工双引擎 PS与PE低到离谱的英特尔(INTC.US)即将迎来估值修复?
智通财经网· 2025-07-03 15:36
英特尔转型与复兴 - 公司正从长期低迷转向实质性复兴,市场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一转变,核心业务趋于稳定,现金流重回正值 [1] - 公司估值显著低于同行,1.8倍市销率(PS)和约16倍EV/EBITDA估值,预期PE估值不到20倍 [1] - 公司正在实施多年重组计划,包括从晶圆制造到边缘AI PC的全面转型 [1] 核心业务进展 - 公司从CPU主导模式重塑为同时销售芯片和制造能力的多元平台,18A工艺已进入初期量产阶段并获得外部订单 [2] - 微软决定基于18A工艺定制芯片,公开代工订单簿达150亿美元 [2] - 公司全面拥抱AI计算需求,酷睿Ultra二代处理器集成片上神经网络引擎,今年将实现量产 [2] 代工业务发展 - 英特尔代工服务(IFS)作为独立核算单位运营,第一季度营收达47亿美元,同比增长7% [3] - 管理层预计IFS将在2027年实现盈亏平衡,18A晶圆已按时完成流片 [3] - 微软、亚马逊及至少两家未公开设计公司已签约18A产能,终身协议价值超150亿美元 [3] AI PC市场机遇 - PC市场迎来Windows 10之后最重要的换机周期,驱动力来自设备端AI [4] - 酷睿Ultra 200系列内置专用神经处理单元,可运行轻量级语言模型和图像生成任务 [4] - 商用笔记本市场占据超70%份额,AI功能可能带来超10亿美元年增量收入 [4] 数据中心加速器 - Gaudi 3加速器在推理速度上比英伟达H100快50%,能效提升40%,物料成本更低 [6] - 公司可将Gaudi与至强6 CPU在异构机架中捆绑销售,目标2027年底前获得AI加速器市场两位数份额 [6] - 行业总规模预计2030年前突破4000亿美元 [6] 政策支持 - 美国商务部批准向公司提供78.6亿美元直接补贴,辅以州级激励和30亿美元国防合同 [7] - 公司是美国唯一能规模化提供先进逻辑芯片本土产能的企业 [7] - 补贴机制降低了新产能的投资门槛,保留了市场低估的协同效应 [7]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27亿美元,终结连续环比下滑态势 [8] - GAAP毛利率降至36.9%(非GAAP 39.2%),运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8.4%收窄至-2.4% [8] - 公司产生8亿美元运营现金流,现金及短期投资210亿美元对应500亿美元债务 [8] 财务数据详情 - Q1 2025营收12.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9] - 非GAAP毛利率39.2%,同比下降5.9个百分点 [9] - 非GAAP运营利润率5.4%,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9] - 非GAAP每股收益0.13美元,同比下降28% [9]
苹果芯片,完成颠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1 09:03
英特尔与x86架构的困境 - 英特尔计划关闭汽车业务并裁员,反映其转型困境 [1] - 苹果宣布macOS 26 Tahoe将是最后一个支持英特尔芯片的版本,标志其与英特尔15年合作终结 [1][19] - x86架构曾凭借"Wintel联盟"垄断PC市场40余年,但近年因英特尔工艺延迟(7nm推迟3年)和AMD Zen架构崛起而份额下滑 [4][5][20] - 英特尔PC处理器份额从2023年77 3%骤降至2025年60%-65%,核心客户订单流向AMD [32] 苹果ARM芯片的颠覆性突破 - 苹果M1芯片2020年发布,性能比肩11代酷睿i7,功耗仅为英特尔一半,打破ARM低性能认知 [18][19] - M系列芯片带动Mac复兴,ARM在PC市场份额从2020年2%跃升至2022年11 3%,2024年Q4苹果占AI PC市场45%份额 [22][23] - 苹果采用台积电5nm/3nm工艺,M3芯片性能较M1提升50%,制程领先英特尔3年 [20][32] - 公司通过统一内存架构和软硬协同优化,重构Mac产品线,实现轻薄设计与长续航 [18][21] ARM阵营的全面崛起 - 高通骁龙X Elite性能超越英特尔/AMD同类产品,已获85款PC设计订单,2026年将超100款 [24][27] - 英伟达2025年推出N1X处理器,Geekbench单核3096分,计划联合戴尔/惠普攻游戏本市场 [30] - ARM架构预计2025年占PC/平板出货40%,数据中心处理器50%份额 [31] - 联发科通过合作切入PC芯片,形成高通-英伟达-联发科联合冲击x86格局 [32][33] 国产厂商的技术突围 - 飞腾腾锐D3000M采用8核自研架构,主频2 5GHz,获联想/中国长城采用 [35] - 海思麒麟X90主频4 2GHz,Geekbench多核11640分,超越苹果M2 [35] - 此芯科技P1芯片集成12核ARM+45TOPS AI算力,支持Windows AI PC [35] - RISC-V架构受达摩院/赛昉科技等青睐,推动x86-ARM-RISC-V三足鼎立 [36][39] 行业格局的深层变革 - PC处理器从x86单极转向多元竞争,ARM凭借能效优势切入AI PC/AR/VR新场景 [32][33] - 苹果垂直整合模式颠覆英特尔渐进式创新,成为"规则重塑者" [33] - 开源RISC-V与ARM开放授权形成对x86封闭生态的合围 [38][39] - 技术代差(台积电vs英特尔制程)、生态控制力(苹果全栈整合)和AI布局成竞争关键 [20][32][33]
不止于豪华,更在于守护!沃尔沃全新XC60焕新上市
齐鲁晚报· 2025-06-27 09:49
产品发布 - 沃尔沃全新XC60正式上市,燃油版限时尊享价25.49万元起,插电式混合动力版限时参考尊享价35.49万元起 [1] - 该车型凝聚"全球260万家庭信任之选"精髓,重新诠释豪华出行的深层价值 [1] 设计特点 - 新增"松湖绿"、"森莓红"自然灵感车色,搭配全新交叉格栅、个性化轮毂及黑化尾灯 [3] - 内饰提供豪华/运动双风格,选用豆蔻褐座椅及环保Nordico®材质 [3] - 融入致敬P1800跑车的标志性"邦德曲线"腰线 [3] 智能科技 - 高通骁龙8155芯片驱动的11.2英寸中控屏 [7] - 智能语音助手"小沃"具备全时免唤醒、精准方言识别与情感化交互功能 [7] - 场景助手可自动切换通勤、回家等模式 [7] - 整合QQ音乐、腾讯视频等娱乐生态,并接入覆盖全国的百万级充电桩网络 [7] 安全性能 - 优化设计的后排吸能区与更柔缓的头枕吸能系统 [10] - 五个座位均配备智能限力式安全带,后排中间位历经全量假人严苛测试 [10] - 针对孕妇与婴儿研发专属防护机制,碰撞时自动调节约束力度 [10] 环保特性 - 双效增强型空气净化系统高效清除PM2.5、花粉及病毒 [14] - 车内PM2.5浓度远优于城市环境 [14] - 婴儿皮肤级环保材质全面禁用有害物质,VOC排放仅为国标1/6 [14] - 工厂电能碳中和,95%电池材料回收率 [14] 动力系统 - 燃油版全系B5动力强劲 [17] - 插混版百公里综合油耗低至2.46L,综合续航1360公里(CLTC工况) [17] - 百公里加速最快5.0秒 [17] - 4C自适应底盘搭配可选空气悬架及第六代博格华纳四驱 [17] 品牌理念 - 从三点式安全带的发明到环保内饰的革新,体现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20] - 25.49万元起的诚意价格让北欧守护哲学触手可及 [20]
沃尔沃新款XC60将于6月26日上市
快讯· 2025-06-23 12:14
产品发布 - 沃尔沃汽车宣布新款XC60将于6月26日全国上市 [1] - 新款XC60升级高通骁龙8155车规级芯片 [1] - 新款XC60搭载11.2英寸中控屏 [1] 智能功能 - 智能语音助手"小沃"支持主驾全时免唤醒功能 [1] - 智能语音助手"小沃"支持可见即可说功能 [1] - 智能语音助手"小沃"支持方言识别功能 [1]
骁龙8 gen3上车了 消规级、车规级SOC有何区别?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18 15:18
智能座舱芯片发展趋势 - 智能座舱兴起推动车机芯片重要性提升,大尺寸多屏幕交互成为主流配置[1] - 座舱域SOC芯片需同时驱动多块高分辨率屏幕,如骁龙8155可同时输出4块2K或3块4K屏幕,在理想L8上驱动5路视频信号[5] - 相比手机SOC只需渲染1-3块屏幕,车机芯片需处理更多屏幕且保持同时激活[5] 车规级与消费级芯片差异 - 车规级芯片需满足AEC-Q系列标准,工作温度范围更宽(如AEC-Q100最高级别-40℃-150℃),抗干扰性能要求更高[10][14][15] - 车规芯片需通过零缺陷可靠性测试,整车失效概率需控制在极低水平(如传统车8000PPM即0.8%失效率被视为不可接受)[16] - 安全性方面需符合ISO 26262标准,关键系统需达到ASIL D级最高安全等级[17] 芯片性能对比 - 骁龙8 Gen3采用4nm制程和1+5+2架构,超大核频率达3.3GHz,性能优于车规级骁龙8295的5nm制程和4+4架构(大核2.5GHz)[18][20] - GPU性能上骁龙8 Gen3的Adreno 750(3.15TFLOPS)优于骁龙8295的Adreno 695(3.1TFLOPS)[22] - 消费级芯片开发周期更短成本更低,但车规芯片需通过严苛认证并设计多重冗余保障安全[22] 多模态处理需求 - 现代车辆需处理多路视频输入(如理想L8达13路摄像头),远超手机最多5路摄像头的处理需求[6] - 座舱域SOC需同时处理ADAS域数据、环视影像、行车记录、车内渲染等多任务,对并行处理能力要求极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