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
搜索文档
报告文学|2025,致我们亲爱的“苏超”
新华日报· 2025-11-02 09:09
霜降已过,立冬将至,有"苏超"的夜依旧热辣滚烫。 历时近半年,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迎来终局时刻。11月1日晚,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比过年还热 闹。在62329名观众瞩目中,"黑马"泰州队夺冠,南通队则获得亚军。 结局让很多人意外了,媒体席记者纷纷当场换搞。泰州队队员巴特扬着年轻的面庞说,我们都打进了决 赛了,夺冠怎么会意外呢,这是我们努力的结果!女主帅周高萍特意为这场决赛打理了妆容,像是给漫 长的征程敬上一份郑重的仪式感。 南通队队长李贤成带领队员们第一时间走近看台南通区,深深鞠躬。他们的球衣满是泥点,呼吸还带着 急促,眼神里带着遗憾,眼框里也有泪水。"南通队战斗!"南通球迷会数千人的红色方阵依然沸腾翻 涌,回报以最澎湃的鼓声和最高亢的呐喊。 南京队滕帅是两位"最佳射手"之一。决赛后领奖,夜风送来球迷的高分贝告白:"滕帅!我们爱你!明 年再来!"作为前中超江苏队成员,他见惯风雨,此刻仍不免动容。 蒋志祥从扬州家里出门去高邮高新区实验学校上班,女儿说"爸爸要加油啊"。8点20分,蒋志祥开始上 第一节体育课。 为什么,176天的追随不知疲惫?为什么,85场的呐喊从不低迷?因为亲爱的"苏超",人民的"苏超", ...
“苏超”:最“职业”的业余联赛写就的中国足球启示录
新浪财经· 2025-07-09 15:28
赛事热度与观众参与 - "苏超"联赛吸引大量首次现场观赛的新观众,江苏省十三个万人级别体育场均出现一票难求现象[1][2] - 南京队对苏州队比赛门票需求达六万张,远超2012年江苏舜天对广州恒大创下的65769人历史纪录[2] - 同期中甲联赛南京城市队主场上座率不足5000人,与"苏超"形成鲜明对比[2][8] 赛事定位与组织特点 - "苏超"由江苏省政府直接推动,游离于现有职业足球体系之外,无明确对应层级[4] - 球员选拔标准模糊,现役职业球员限制为三名,导致队伍实力差异显著[6] - 南京队吸纳退役职业球员,常州队则由纯业余爱好者组成,整体水平接近中乙联赛[6] 营销策略与地域文化 - 官方采用"地域冲突"主题营销,如"楚汉之争""水蜜桃vs盐水鸭"等文案强化城市竞争概念[7] - 利用江苏省内"经济发达+实力平均"特点,将地域冲突娱乐化,吸引非传统足球观众[7] - 通过自媒体推广和线下地推活动,迅速扩大赛事影响力[7] 职业足球对比分析 - 职业联赛球队命名方式(省名或省会)导致地域认同感薄弱,而"苏超"以地级市为单位更易获得认同[14][17] - 职业联赛商业运作模式使球迷逐渐失去归属感,"苏超"球员本地化特征(如常州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增强社区属性[14][17] - 南京城市队中甲比赛观众仅2018人,同城"苏超"业余球队却获全民追捧,反映职业联赛地域感召力缺失[8][13] 商业模式与产业价值 - "苏超"创造显著文旅经济价值,带动城市间游客交换,类比"淄博烧烤"等成功案例[7] - 职业联赛门票收入占比低(多数球队依赖投资方输血),而"苏超"10元票价仍能形成商业闭环[18][20] - 赛事热度催生黄牛市场,证明需求与票价无关,关键在于娱乐性和地域认同[18] 足球体系反思 - "苏超"打破"成绩决定关注度"的传统认知,证明无条件的社区支持可能存在于业余赛事[14] - 职业联赛未能建立独立商业体系,长期受国家队成绩拖累,而"苏超"纯粹娱乐定位规避此类压力[20][21] - 从业者开始探索巴西式地区联赛模式,更适应中国幅员辽阔的国情[22] 社会影响与行业启示 - 赛事带动南京城市队中甲上座率从2018人提升至3137人,显示对职业足球的潜在促进作用[22] - 证明足球娱乐本质仍具吸引力,扭转"中国非足球土壤"的悲观论调[22] - 为职业足球提供转型思路:强化社区联结、降低商业依赖、明确娱乐定位[17][21]
苏超“出圈”记
新京报· 2025-06-20 07:53
赛事热度与上座率 - 苏超联赛第四轮淮安主场上座人数达26018人 创下当时联赛纪录[1] - 次日徐州主场以30823人刷新纪录 本轮场均上座率超2.5万人[1] - 本轮上座率已超过中超本赛季场均水平 成为现象级赛事[1] 赛事特色与地域文化 - 定位为半职业/业余联赛 13支城市代表队形成"散装江苏"文化载体[1] - "南哥之争""楚汉之争""太湖三傻德比"等地域梗强化球迷归属感[1] - 铁路部门开通首趟球迷高铁专列G9253次 实现南京至淮安点对点运输[4][6] 赛事运营与配套设施 - 淮安奥体中心配备33000座位 单场分发红色应援礼包含特色小吃[8] - 文旅部门设计西游主题花车巡游 主场球迷区展示"崛起江淮"城市标语[8] - 客队南京球迷3000人形成蓝色方阵 童声助威"南哥来了"引发互动[9] 球队训练与竞技水平 - 徐州队采用封闭集训模式 在鲁能足校日均两练 对抗能力从U14提升至U17水平[12][13][16] - 职业球员历广鹏称训练强度高 但体能进步显著 从半场抽筋到全场对抗[16] - 镇江队每周6练含健身房课程 体能教练针对性强化弱点训练[18][19] 球员构成与社会影响 - 宿迁队35岁替补球员绳晟为烤肉店老板 驱车5小时参加训练[19][20] - 镇江队空调维修工许俊杰获雇主支持调班 体现城市荣誉感[24] - 前国安球员杜明洋任徐州队长 称家乡话助威比职业赛场更热血[25] 球迷文化与社区互动 - 淮安vs南京赛后球迷自发清理看台垃圾 展现文明观赛素养[12] - 常州球迷鼓励垫底球队:"要的是敢拼敢抢的态度"[12] - 网红博主在球迷专列上演"变装秀" 地域梗文化增强赛事娱乐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