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期车贷产品

搜索文档
车贷“高息高返”退场后,汽车金融怎么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7 10:19
政策导向与监管动态 - 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汽车贷款政策,包括合理确定贷款发放比例、期限和利率,并减免提前还款违约金 [2] - 多地银行业及协会发布自律公约,明确禁止"高息高返"车贷业务,河南成为全国首个公示汽车金融利率上限(年化利率≤6%)的地区 [2][8][9] - 监管部门叫停"高息高返"模式,银行集体调整策略,转向合规化经营,通过贴息合作与厂商金融竞争 [8][9][13] "高息高返"模式剖析 - "高息高返"指银行向汽车经销商支付高额返佣(15%-16%),经销商将12%-13%返点补贴消费者以降低车价,形成银行放贷、经销商冲量、消费者获优惠的三方联动 [3][4] - 该模式源于2021年银行需完成贷款投放任务,叠加存款过剩和房地产低迷,银行通过高返佣抢占市场,返点从2012年的3%飙升至15% [3][4] - 银行盈利结构脆弱:利息收入25%扣除返佣15%-16%后仅剩10%利润,若客户2年内提前还款(仅收回10%利息),银行单笔亏损约5% [5][6] 行业影响与市场反应 - 经销商依赖金融返利生存,卖车亏损加剧,部分4S店订单量同比下降30%-50%,库存周期延长至3-4个月 [4][11] - "高息高返"导致车价恶性竞争,新车降价冲击二手车市场,扰乱价格体系 [7][12] - 政策调整后,经销商短期承压但长期受益,市场渗透率不足3%,整体影响预计不超过10% [11][12] 竞争格局重构 - 银行份额从"高息高返"前的20%-30%升至60%-70%,政策退出后预计回落至50%,厂商金融回升至40% [13][14] - 汽车金融公司借贴息产品(如"5年零息")收复市场,银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转向贴息合作(如"5年返6个点") [10][13] - 市场从非理性竞争转向动态平衡,形成"银行靠规模、厂商靠场景"的格局 [13][14] 商业模式缺陷与纠偏 - "高息高返"本质是银行对汽车行业的变相补贴(额外承担10%成本),不可持续且导致多方亏损 [6][12] - 消费者被诱导贷款购车,全款购车反而面临提车延迟或优惠减少,形成捆绑销售 [6][9] - 行业呼吁终止该模式以维护良性竞争,最终推动价格体系回归稳定 [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