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息高返车贷

搜索文档
车贷“高息高返”退场后,汽车金融怎么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7 10:19
政策导向与监管动态 - 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汽车贷款政策,包括合理确定贷款发放比例、期限和利率,并减免提前还款违约金 [2] - 多地银行业及协会发布自律公约,明确禁止"高息高返"车贷业务,河南成为全国首个公示汽车金融利率上限(年化利率≤6%)的地区 [2][8][9] - 监管部门叫停"高息高返"模式,银行集体调整策略,转向合规化经营,通过贴息合作与厂商金融竞争 [8][9][13] "高息高返"模式剖析 - "高息高返"指银行向汽车经销商支付高额返佣(15%-16%),经销商将12%-13%返点补贴消费者以降低车价,形成银行放贷、经销商冲量、消费者获优惠的三方联动 [3][4] - 该模式源于2021年银行需完成贷款投放任务,叠加存款过剩和房地产低迷,银行通过高返佣抢占市场,返点从2012年的3%飙升至15% [3][4] - 银行盈利结构脆弱:利息收入25%扣除返佣15%-16%后仅剩10%利润,若客户2年内提前还款(仅收回10%利息),银行单笔亏损约5% [5][6] 行业影响与市场反应 - 经销商依赖金融返利生存,卖车亏损加剧,部分4S店订单量同比下降30%-50%,库存周期延长至3-4个月 [4][11] - "高息高返"导致车价恶性竞争,新车降价冲击二手车市场,扰乱价格体系 [7][12] - 政策调整后,经销商短期承压但长期受益,市场渗透率不足3%,整体影响预计不超过10% [11][12] 竞争格局重构 - 银行份额从"高息高返"前的20%-30%升至60%-70%,政策退出后预计回落至50%,厂商金融回升至40% [13][14] - 汽车金融公司借贴息产品(如"5年零息")收复市场,银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转向贴息合作(如"5年返6个点") [10][13] - 市场从非理性竞争转向动态平衡,形成"银行靠规模、厂商靠场景"的格局 [13][14] 商业模式缺陷与纠偏 - "高息高返"本质是银行对汽车行业的变相补贴(额外承担10%成本),不可持续且导致多方亏损 [6][12] - 消费者被诱导贷款购车,全款购车反而面临提车延迟或优惠减少,形成捆绑销售 [6][9] - 行业呼吁终止该模式以维护良性竞争,最终推动价格体系回归稳定 [8][12][14]
叫停“高息高返”车贷模式是审时度势之举
国际金融报· 2025-06-09 18:21
据媒体披露,上海地区多家银行正逐步叫停"高息高返"车贷模式,减少佣金返点、延长最低还款年 限。此外,四川、河南多地监管机构或行业自律协会也就车贷返点现象发布倡议书或自律公约。 叫停这种车贷模式,无论对于银行、汽车经销商还是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坏事。它最深层的意义在 于能让汽车消费贷走出无序营销误区,保持理性经营心态,使车贷真正步入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叫 停之后,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对汽车销量产生一定影响,但最终可让汽车消费摆脱泡沫模式。 还要看到,"高息高返"模式无论对银行、汽车经销商还是汽车购买者,都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诱 惑力。在这种不良车贷模式的驱使下,参与汽车贷的各方都会迷失正确方向,丧失理性判断:银行会超 出自身承受能力拼命放贷,这有可能导致汽车消费贷的畸形增长;汽车经销商由于能获得银行给予 的"高返"佣金,会进一步助长其向购车者随意提高"回扣"或"补贴"的冲动,并靠这种手段拼命拓展市 场,使得各汽车经销商竞相大显神通,甚至向银行大举借贷以迅速扩张经营规模;与此同时,一些原本 不具有汽车消费能力的消费者,也会因这种高额回扣的诱惑而加速入场购车。最终,部分缺乏稳定收入 的群体也被裹挟加入购车大军,而这无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