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AV基因疗法
icon
搜索文档
被嫌弃的AAV病毒递送系统
36氪· 2025-10-10 07:18
行业现状与转折 - AAV基因治疗领域正经历强烈退潮,从昔日明星载体变为药企纷纷放弃的递送系统 [1][3] - 辉瑞于今年2月终止最后一个AAV项目Beqvez,福泰制药在5月明确不再将AAV用作基因治疗递送机制,渤健在9月底清空了全部AAV管线 [1] - 行业现状与几年前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资本市场态度回归理性,许多以AAV基因治疗为核心业务的Biotech面临融资困境 [2][15][16] AAV载体的技术缺陷 - AAV载体存在容量过小的缺陷,天然载体仅能携带约4.7kb遗传物质,导致其面对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等大基因疾病时力不从心 [6] - 为克服容量限制,研发人员采用“分装+拼接”策略,但截断后的蛋白临床疗效不理想,例如强生公司用于治疗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的bota-vec因截断型蛋白功能不足导致3期临床失败 [6] - AAV进入人体后可能激活先天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补体系统参与可能导致血栓性微血管病变,严重时诱发细胞因子风暴 [7] - AAV可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转染效率,CD8⁺T细胞会杀伤被转染细胞,导致转基因表达丢失与组织损伤,引发致死性肝毒性等严重不良事件 [8] - 人群中广泛存在针对AAV的中和抗体,导致大批患者无法入组,且AAV基因疗法几乎无法实现重复给药,高剂量注射(如单次10^10 vg以上)大大增加急性免疫反应风险 [9] 商业化与成本挑战 - AAV载体生产工艺复杂、批次间差异大、载体产量低,导致生产周期长且产品成本高昂 [10][12] - 目前已上市的AAV基因治疗药物定价均在百万美元级别,其中Hemgenix、Upstaza和Elevidys价格均突破300万美元,极大限制了药物可及性 [10][11] - 商业化局面难以打开,即使拥有成熟商业化体系的跨国药企也无法实现盈利,例如辉瑞的Beqvez上市后无一人使用,罗氏的Luxturna销售额暴跌 [14] - 自2012年首个AAV基因疗法获批以来,全球药企累计投入超千亿美元,但真正盈利的产品寥寥无几 [14] 安全性危机与行业撤退 - 近期接连出现严重的临床安全事故,如Sarepta的Elevidys因患者急性肝衰竭死亡被FDA暂停销售,Capsida等公司的临床试验也因患者死亡被迫中止 [1][13] - 安全性问题源于脱靶效应,AAV载体并非指哪儿打哪儿,肝脏等高风险的脱靶器官首当其冲,此前诺华的Zolgensma等药物也因肝毒性问题暂停过临床试验 [13][14] - 接二连三的临床噩耗与商业化败局共同压垮行业信心,直接引发了包括渤健、罗氏、武田和福泰制药等行业巨头在内的大规模产业撤退 [1][14] 未来发展方向与坚守探索 - 行业正积极寻求“后AAV”时代的新路径,LNP、聚合物纳米颗粒、VLP等新一代非病毒递送工具快速崛起,并获得从AAV赛道撤退的巨头加码 [18] - 尽管面临挑战,AAV仍是临床验证最多、应用最广的载体,部分公司如uniQure仍在积极探索优化AAV载体性能,其针对亨廷顿病的基因疗法AMT-130在36个月时使疾病进展显著减缓75% [17][18][19] - 优化策略包括进行载体优化(如采用AAV5衣壳提升安全性和耐受性)、聚焦适用领域(如非分裂细胞中的持久基因表达)、以及创新给药方式(如脑立体定位注射) [19] - 国内AAV基因疗法研发呈现爆发态势,超50款疗法IND申报获批,显示在特定赛道AAV或能通过持续优化重焕生机 [19]
复旦大学基因治疗耳聋临床研究登上Cell子刊封面
生物世界· 2025-08-11 08:00
基因疗法治疗DFNB9耳聋的临床研究 - 核心观点:AAV介导的基因疗法在治疗OTOF基因突变导致的DFNB9耳聋中展现出显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听力及语言感知能力获得稳健恢复[3][4] - DFNB9疾病背景:由OTOF基因突变引起,占遗传性耳聋的2%-8%,表现为先天性或语前重度至极重度双侧听力损失[3] 临床试验设计与成果 - 治疗方式:单耳治疗(2024年1月《柳叶刀》发表)和双耳治疗(2024年6月Nature Medicine发表)均获成功,共10名患者参与(5名单耳+5名双耳)[3][9] - 关键听力学指标: - ABR(听性脑干反应):13周内所有患者出现V波,52周时部分患者出现I波和III波,1kHz刺激下V波潜伏期从9.220毫秒缩短至8.190毫秒[11] - PTA(纯音测听)、ASSR(听性稳态反应)与ABR在0.5-4kHz范围内阈值显著相关[11] - DP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26周时信噪比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11] 评估方法与机制研究 - 评估工具组合:PTA为主观评估工具,ABR和ASSR为客观评估工具,三者结合可全面监测听力恢复[13] - 生理机制:治疗恢复内耳毛细胞突触小泡释放,并促进中枢听觉通路的神经可塑性重组[3] 研究意义与后续进展 - 科学价值:首次系统揭示基因治疗后听力学特征的动态变化,为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依据[4][11] - 临床进展:相关临床试验(ChiCTR2200063181)仍在进行中[9]
Cell子刊:舒易来团队报道AAV基因治疗后,遗传性耳聋患者的听力恢复情况
生物世界· 2025-05-25 14:55
遗传性听力损失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 全球约有4.3亿人患有致残性听力损失需要康复治疗,其中2600万先天性患者中60%与遗传易感性相关,已发现200多个相关基因但尚无获批疗法 [1] - 基因疗法成为治疗遗传性听力损失的前沿方向,主要技术路径包括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基因替代和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 [1] - OTOF基因突变导致的DFNB9型耳聋占遗传性耳聋2%-8%,该基因编码的耳畸蛋白缺陷会引起先天性重度听力损失 [1] 临床研究成果 - 2024年1月复旦大学团队在《柳叶刀》发表单耳AAV基因治疗成果,显示患儿听力与语言能力显著恢复 [2] - 2024年6月同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双耳治疗研究,再次验证疗法安全有效 [2] - 2025年5月团队在《Med》发表10例患者(5单耳+5双耳)治疗后的听力学动态变化分析,揭示听觉通路恢复机制 [3][5] 治疗评估方法与数据 - 采用ABR(听性脑干反应)、ASSR(多频稳态诱发反应)、PTA(纯音测听)和DPOAE(耳声发射)四种评估手段 [5] - 治疗后4周内85%患者ABR出现明显V波,13周后全部患者V波潜伏期从9.220毫秒缩短至8.190毫秒 [6] - PTA、ABR和ASSR阈值在2kHz/4kHz频段显著相关,DPOAE显示治疗未影响外毛细胞功能 [7] 治疗机制与临床意义 - 基因治疗同时恢复内耳毛细胞功能并促进听觉神经通路重塑,ABR数据证实神经可塑性重组 [6][7] - 研究确立PTA为主观评估工具,ABR/ASSR为客观指标,三者结合可全面监测听力恢复 [9] - 目前结果需进一步验证长期效果,但为DFNB9治疗策略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