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因治疗
icon
搜索文档
Cell:先导编辑里程碑!刘如谦团队利用体内先导编辑成功治疗儿童脑病
生物世界· 2025-07-22 11:27
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疾病概述 - 儿童交替性偏瘫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出生后18个月内出现,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偏瘫、肌张力障碍、异常眼球运动和癫痫发作 [1] - 患者还表现出非阵发性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 [1] - 该疾病极为罕见,发病率约为每100万人中1例 [1] - 目前尚无能够改变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 [1][6] AHC的遗传学基础 - 约70%的AHC病例与ATP1A3基因的致病突变有关,该基因编码钠钾泵的α3亚基 [2][6] - ATP1A3基因突变会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或能量代谢失衡,引发发作性症状与神经发育缺陷 [2] - 已报道50多种AHC相关ATP1A3致病突变,其中D801N、E815K和G947R三种突变占65%以上,发生率分别为36%、22%和9% [2] - AHC相关ATP1A3突变具有显性负效应致病机制,即突变蛋白不仅自身功能丧失,还会干扰正常蛋白的功能 [2] 先导编辑技术治疗AHC的研究突破 - 研究团队首次在动物体内利用先导编辑技术治疗神经系统障碍,修复了两种最常见的ATP1A3基因突变类型 [3] - 在人类细胞实验中,先导编辑和碱基编辑策略能够高效修正5种ATP1A3基因突变,效率达到43%-90%,覆盖超过65%的AHC病例 [8] - 在AHC小鼠模型中,通过双AAV载体递送先导编辑器,DNA水平修正率达48%,mRNA水平修正率达73% [9] - 治疗恢复了大脑海马体中Na+/K+ ATP酶活性,改善了阵发性发作、运动缺陷和认知缺陷,并显著延长了小鼠寿命 [9] 研究意义与行业影响 - 该研究是先导编辑技术的重要里程碑,为修复许多长期以来被认为无法治疗的神经系统障碍打开了大门 [4] - 先导编辑有望成为AHC的一次性治疗方法,并证明该技术能够在体内修复神经系统障碍 [3][11] - 研究采用了与患者合作的方式,被视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典范 [11] - 该突破不仅是AHC领域的胜利,也是所有罕见神经系统障碍的胜利,扩大了潜在患者群体的可及性 [11] 技术应用前景 - 先导编辑和碱基编辑可高效修正AHC患者细胞中的ATP1A3突变 [12] - AAV9递送的先导编辑在小鼠体内恢复了ATP1A3序列和ATP酶功能 [12] - 体内先导基因编辑显著改善了AHC小鼠模型的行为表型并延长其寿命 [12] - 先导编辑技术有望成为挽救神经障碍的一次性疗法 [12]
北京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5 07:57
腺相关病毒(AAV)研究突破 - AAV是目前最常用的体内基因治疗载体,已获批用于治疗色素性视网膜炎、脊髓性肌萎缩症、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和血友病等多种疾病[1] - AAV的临床效果取决于其安全有效地转导到多种组织的能力,但剂量相关毒性和高剂量下转基因表达减弱的问题亟待解决[2] AAVR2(CPD)新受体发现 - 研究发现AAVR2(CPD)可作为AAV的替代受体,在缺乏AAVR情况下能恢复E分支AAV(包括AAV8)的转导作用[3][6] - AAVR2为未分类的AAV11和AAV12提供了独立于AAVR的专属进入通道[3][6] - 通过冷冻电镜(cryo-EM)在2.32 Å分辨率下确定了AAV8衣壳与AAVR2的直接结合位点[6][9] AAV血清型特性 - AAV血清型根据衣壳氨基酸序列分为A-F六个分支,不同血清型具有不同组织嗜性[5] - AAV8与AAV2衣壳结构相似度达94%,但在免疫原性、受体结合和组织嗜性方面存在差异[5] 临床应用突破 - 过表达最小功能性AAVR2(miniAAVR2)可增强体内AAV转导,使低剂量AAV达到相似疗效[3][6][9] - 该研究为减少AAV载体剂量相关毒性提供了临床可应用的解决方案[8]
港股IPO狂飙!科技类企业赴港IPO策略分享
梧桐树下V· 2025-07-12 20:52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新政适用于特专科技公司(如AI、芯片、新能源等)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特专科技公司需满足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 [6]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企业上市,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7] 上市条件与自测工具 - 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特专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 [5] - 生物科技领域包括创新药研发、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 [6] - 企业可登录港交所官网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或通过邮件咨询港交所获取初步反馈 [8][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PDF加密文件至港交所指定系统,材料包括招股书、技术资料等 [12][13]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 保密期持续至通过上市聆讯前,聆讯通过后需公开招股书 [14] 专属服务与快速通道 - 企业可预约港交所专家团队获得一对一辅导,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可申请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设计,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 [18] 常见问题与避坑指南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认证或合作方背书,避免空洞表述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价格公允性证明 [22][23] - 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投资协议条款 [25] 上市后合规要求 - 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和重大合作,敏感技术细节可申请豁免披露 [27] - 建议发布季度研发简报和定期与分析师沟通以维护市值 [28] - 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无盈利要求,审核周期3-6个月,估值中等(PE 20-30倍),信息披露要求较低 [30] - A股科创板无盈利要求但需研发投入达标,审核周期6-12个月,估值较高(PE 30-50倍) [30] - 美股纳斯达克无盈利要求,审核周期4-8个月,估值高(PE 50-100倍),但需应对SEC问询和做空机构 [30][31] 课程内容概述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涵盖18C上市条件、Pre-IPO融资策略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1][33]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专注于资本市场和PE投资,尤其在半导体行业有丰富经验 [35] - 课程时长2小时36分钟,共7节课,提供案例分析和监管逻辑解析 [32][35]
心智观察所:独家对话|周露:生物医药出海,超过了新能源车
观察者网· 2025-07-06 09:01
基因治疗行业现状 - 基因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疾病治疗图景 需突破实验室壁垒实现更广泛临床应用 [1] - 全球基因治疗药物发展历程:2017年首款基因治疗药物Luxturna获FDA批准 目前已有多个上市产品如诺华Zolgensma等 [6] - 2024年上半年生物医药出海总额接近500亿美金 已超过中国新能源车全年出口总额 [7] - 2024年上半年港股生物制药ETF指数基金涨幅接近60% 显示资本市场对创新药领域重新看好 [7] 公司创业历程 - 创始人周露为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生物化学博士 2015年在伦敦创立BD服务公司超越实验室 服务过30多家上市公司 [3] - 2020年新冠疫情促使业务转型 基于牛津生物慢病毒载体技术创立神拓生物 [3][4] - 2023年底获得传化集团领投的首轮融资 2024年初正式落户杭州萧山开展基因治疗研发 [5] - 创业时机经历波折:错过2020-2021年创新药投资热潮 在2022年下半年"资本寒冬"时期进场 [6] 核心技术突破 - 开发第五代慢病毒载体平台 实现从体外细胞改造转向体内直接改造的技术跨越 [8][9] - 新技术可避免传统CAR-T疗法体外改造环节 预计将治疗成本从300-400万美金/疗程大幅降低 [10] - 采用AI技术对载体进行系统性工程化改造 实现"载体即药物"的创新模式 [11] - 治疗理念突破:从传统"堵截"癌细胞转为激活人体抑癌基因 重塑细胞天然保护力 [12][13] - 技术可实现癌细胞"再编程":选择性清除不可修复细胞 转化可挽救细胞为正常细胞 [15] 行业发展前景 - 基因治疗药物展现出超预期产业价值 未上市管线通过BD交易已创造可观收益 [7] - 第五代载体技术有望突破现有疗法局限 解决癌细胞耐药性问题 [5][12] - 长期愿景包括开发癌症预防性疫苗 通过增强抑癌基因实现主动监测防护 [12]
全球首款!神济昌华渐冻症基因疗法SNUG01获FDA孤儿药认定
核心观点 - 神济昌华自主研发的基因疗法SNUG01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 适应症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1] - SNUG01是全球首款靶向TRIM72的基因治疗产品 具有First-in-Class潜力 [4] - 获得孤儿药认定后 SNUG01将享受税收减免 BLA费用免除 7年市场独占权等优惠政策 [3] - SNUG01有望覆盖90%的散发型ALS患者 提供潜在解决方案 [4] 药物研发进展 - SNUG01已完成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 初步验证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4] - 临床前研究表明TRIM72通过多重机制保护神经元 延缓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 [4] - 公司计划开展I/IIa期国际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 评估安全性 耐受性及初步疗效 [3] - SNUG01于2025年3月21日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 [7] 技术平台 - 公司基于AAV技术平台研发SNUG01 使用rAAV9为载体 通过鞘内注射递送 [4] - 建立了新型基因敲入动物疾病模型平台 包括果蝇 小鼠 巴马猪等 [7] - 开发了中枢神经系统AAV筛选平台 寻找靶向性强 递送效率高的新型AAV血清型 [7] - 建立了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 涵盖靶点筛选 序列设计优化 化学修饰等技术 [7] 市场潜力 - ALS中位生存期仅3-5年 目前全球尚无治愈手段 [5] - SNUG01针对占患者总数90%的散发型ALS 市场空间广阔 [4] - 孤儿药认定将加速SNUG01上市进程 惠及全球ALS患者 [3] - 药物获批后将享有7年市场独占权 [3] 公司背景 - 神济昌华成立于2021年底 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治疗 [7] - 首个管线源于清华大学贾怡昌教授实验室十余年基础科研成果 [7] - 布局多个神经系统疾病研发管线 包括ALS 帕金森病 阿尔兹海默症等 [7] - SNUG01已在北大三院启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 [7]
科技公司赴港IPO,监管问询率最高的12类问题
梧桐树下V· 2025-06-13 17:53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要点 政策背景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科技企业赴港上市[1] 适用对象 - 特专科技公司: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领域[5] - 生物科技公司:涵盖创新药研发、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6] - 重点面向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3] 上市条件与资格自测 核心门槛 - 行业属性:需属于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4] - 研发投入: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特专科技),或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生物科技)[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7] 自测工具 - 可通过港交所官网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评[8] - 不确定资格的企业可填写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1周内获初步反馈[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申请步骤 1 签署保密协议(NDA),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11] 2 提交PDF加密文件形式的"保密版"材料,通过指定系统上传[12][13] 3 审核阶段: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14] 审核重点 - 技术可行性(避免"讲故事") - 合规性(关联交易、股权结构清晰度)[14] - 保密期持续至通过上市聆讯前,聆讯通过后需公开招股书[14] "科企专线"专属服务 一对一辅导 - 免费提供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如定价区间、基石投资者对接)[16] 快速通道特权 - 符合条件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17] 灵活股权设计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18] 常见问题与避坑指南 技术描述 - 避免虚夸,需附第三方技术认证(如ISO)或合作方背书(如试用协议)[21] 关联交易 - 需提前切割关联业务或披露交易价格公允性证明(如第三方评估报告)[23] 投资者关系 - 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投资协议条款[25] 上市后持续合规要求 信息披露 - 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和重大合作[27] - 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可申请豁免披露[27] 市值维护 - 建议发布季度研发简报(非强制) - 每年至少进行2场分析师路演[28] 再融资便利 - 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维度 | 港股(科企专线) | A股(科创板) | 美股(纳斯达克) | |------------|---------------------|---------------------|---------------------| | 盈利要求 | 无 | 无(需研发投入达标) | 无 | | 审核周期 | 3-6个月(含快速通道)| 6-12个月 | 4-8个月(需应对SEC)| | 估值水平 | PE 20-30倍 | PE 30-50倍 | PE 50-100倍 | | 信息披露 | 低(可保密至聆讯后) | 高(全程公开) | 极高(需应对做空) | [30][31]
AI设计人类增强子!超越天然增强子,短至50bp也能实现细胞特异性
生物世界· 2025-06-05 11:43
基因治疗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 - 华盛顿大学和Altius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通过迭代深度学习技术,成功设计出比天然增强子更高效、更简洁的合成增强子(短至50bp),在人类细胞中实现前所未有的细胞类型特异性 [2] - 研究发表于2025年6月4日的《Cell Systems》,采用两轮"设计-实验-优化"循环:第一代设计基于29891个天然增强子数据生成1037个合成增强子,第二代优化后设计出688个新型增强子,在HepG2和K562细胞中分别实现46.2倍和6.7倍的中位表达量提升 [3][6] - 合成增强子通过嵌入高频率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BS)基序,其序列语法比天然增强子更紧凑,且活性与单细胞转录因子表达相关 [7] 技术优势与创新 - 突破传统增强子三大困境:解决海量筛选难题(天然增强子长度500-1000bp)、提升细胞类型特异性精度、破解复杂调控规则设计盲区 [6] - 模型进化阶段实现小数据大突破:训练数据量比前代减少30倍,比同类研究少800倍,引入L2正则化防止过度依赖单一转录因子 [6] - 深度学习设计的增强子特异性全面超越天然对照组,且迭代再训练可产生更优特异性设计 [8] 应用前景 - 靶向基因治疗:设计肝癌特异性增强子精准表达抗癌基因 [10] - 罕见病治疗:为遗传病定制组织特异性增强子 [10] - 合成生物学:构建细胞类型特异性生物传感器 [10] - 推动基因调控元件设计范式转变:从传统天然增强子筛选(成功率低)转向AI驱动的深度学习设计-高通量验证-数据驱动优化路径(成功率大幅提高) [10]
港股IPO大爆发!多家科技公司转道港股
梧桐树下V· 2025-06-03 21:09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要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 [1] - 政策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如AI、芯片、新能源等硬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处于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1][3] 适用条件 - 行业属性需属于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3] - 特专科技公司需满足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 [3] - 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 [3]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3] 申请流程 1. 判断是否符合条件 - 可登录港交所官网"科企专线"页面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 [4] - 不确定可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1周内获初步反馈 [5] 2. 保密提交申请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 [6] - 提交"保密版"材料包括公司简介、财务数据、法律文件等 [7]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8] 专属服务 - 可预约港交所专家团队获得一对一辅导,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9] - 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可走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0]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设计,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11]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技术描述需具体,附上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 [13][15] - 关联交易需透明,提前切割关联业务或披露交易价格公允性证明 [14][15] - 投资者关系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 [16][18] 上市后持续合规 - 需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重大合作等信息 [18] - 可发布季度研发简报,与分析师定期沟通(每年至少2场路演) [19] - 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0] 与其他市场对比 | 维度 | 港股(科企专线) | A股(科创板) | 美股(纳斯达克) | | --- | --- | --- | --- | | 盈利要求 | 无 | 无,但需研发投入达标 | 无 | | 审核周期 | 3-6个月 | 6-12个月 | 4-8个月 | | 估值水平 | PE 20-30倍 | PE 30-50倍 | PE 50-100倍 | | 信息披露压力 | 低(可保密至聆讯后) | 高(全程公开) | 极高(需应对做空机构) | [21][23]
和元生物收盘下跌3.39%,最新市净率2.39,总市值38.81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5-28 19:24
公司财务表现 - 5月28日收盘价5 98元 下跌3 39% 市净率2 39 总市值38 81亿元 [1] - 2025年一季报营业收入5284 77万元 同比下滑11 29% 净利润亏损5947 73万元 同比扩大41 04% 销售毛利率为负36 44% [1] - 机构持仓方面 7家机构合计持股8347 35万股 持股市值4 59亿元 其中基金2家 其他机构5家 [1] 行业对比数据 - 公司PE(TTM)为负11 45 静态PE负12 06 显著低于行业平均PE38 04(动态)/43 74(静态)及中值42 05/51 60 [2] - 公司市净率2 39低于行业平均3 33但接近中值2 64 总市值38 81亿元低于行业平均150 75亿元 [2] - 可比公司中润达医疗市净率2 48 国际医学3 17 金域医学1 91 显示公司估值处于行业中游水平 [2] 业务概况 - 公司为基因治疗领域生物科技企业 主营业务包括基因治疗CRO/CDMO服务 生物制剂及试剂 [1] - 核心服务涵盖基因治疗载体研制 IND-CMC药学研究 临床样品GMP生产等全产业链环节 [1]
“基因快递卡车”实现多功能精准递送
科技日报· 2025-05-28 07:49
基因递送系统技术突破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团队成功开发出"基因快递卡车"——一种多功能基因递送系统,能够以极高精度靶向人脑和脊髓中的多种神经细胞类型 [1] - 该系统可将遗传物质精准传递至大脑和脊髓的特定细胞中,用于研究或治疗目的,革新了科学家探索神经回路的方式 [1] - 新系统基于经过改造的小型腺相关病毒作为载体,可将DNA高效导入靶细胞,已在多个物种及实验系统中验证 [1] 技术应用范围 - 工具包包含数十种可靶向关键脑细胞类型的递送系统,涵盖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纹状体与皮质亚型、脑血管细胞等 [2] - 平台包括人工智能支持的计算程序,可识别特定脑细胞中开启基因表达的"光开关",大幅节省寻找调控元件的时间 [2] - 能够靶向前额叶皮层中的特定细胞,这一区域与决策能力和其他高级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2] 潜在治疗领域 - 为研究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癫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全新手段 [2] - 特别适用于脊髓中控制运动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常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性肌萎缩症等疾病中受损 [2] - 为揭示人脑奥秘、开发新型治疗策略开辟了广阔前景,代表神经科学和基因治疗领域的重要飞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