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生成的代码
icon
搜索文档
这就是大厂的AI「氛围编程」:老工程师现身说法后,大家绷不住了
机器之心· 2025-08-25 12:13
氛围编程在大型科技公司的应用现状 - 氛围编程由Andrej Karpathy提出并流行 但缺乏可靠统计数据支持其普及程度[1] - FAANG等大型科技公司存在采用氛围编程的工程师 但具体实施流程存在争议[1][3] FAANG工程师的AI辅助开发流程 - 开发流程始终以可靠设计文档和架构为起点 强调逐步构建和测试优先原则[4] - 具体实施包含7个阶段:技术设计文档提案→设计评审→子系统文档编写→任务规划→测试驱动开发→代码审核→预发布测试[6] - AI主要应用于测试代码生成和代码审核辅助 编程阶段被视为最轻松乏味的环节[6][15] 行业对AI编程实践的争议 - 部分观点认为FAANG流程不符合氛围编程本质 因保留大量人类参与环节[9] - Hyperbolic公司CEO指出该流程对人类工作者体验较差 缺乏真正的"vibe"特质[11] - 独立开发者认为繁琐流程拖累研发速度 这可能为独立创始人创造竞争优势[13] AI编程的最佳实践建议 - 开发者建议采用详细技术规格说明 编程前进行解决方案审查[14] - 工程师核心价值体现在设计/头脑风暴/规范编写等非编码环节[15] - 测试驱动开发被明确列为AI编程的关键实施方法[6]
“由 AI 生成的代码,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遗留代码」!”
AI科技大本营· 2025-05-12 18:25
AI生成代码的特性分析 - AI生成的代码缺乏上下文记忆和维护连续性,一诞生就处于"他人旧作"的状态 [1] - AI生成的代码具有"无状态"特性,无法真正理解作者意图或拥有时间点记忆 [3] - 每次AI生成的代码都像是"由别人写的",跳过了"新代码"阶段直接进入"旧代码"模式 [5] 代码生命周期与维护行为 - 代码演进速度取决于编写时间远近和维护者是否为原作者 [1] - 人类维护者对不同时期代码的四种典型态度:近期自写代码最易改进,他人旧代码最不愿改动 [4] - 遗留代码的本质是支撑代码的"理论"随原作者离开而失传,仅保留低保真表达的代码和文档 [8] 行业解决方案与发展趋势 - 开发者尝试通过精心构造提示、设计上下文窗口和详细注释来弥补AI缺陷 [5] - Chain of Thought技术可能解决AI无状态问题,通过重新激活上下文理解代码 [10] - 未来代码可能更依赖模型推理和提示生成,而非长期维护的静态结构 [5] LLM时代的理论构建探讨 - LLM可能隐含某种尚未被理解的"程序理论",或能从代码中逐步构建理论 [12] - 技术债管理新思路:保存Prompt可帮助理解代码存在原因,优于人类记忆 [10] - 理论掌握权可能转移至写prompt的人而非写代码的人 [12] 行业观点与讨论 - 软件开发本质是开发者集体心智构建的"理论",代码只是其低保真表达 [8] - 人类开发者常通过"时代写法"解释代码,部分确实反映历史约束条件 [9] - 代码提示生成可能成为短期/中期的过渡桥梁,而非长期维护对象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