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氛围编程
icon
搜索文档
半年研发、1周上线,1秒200行代码爆发?美团研发负责人:靠小团队奇袭,模型和工程能力突破是核心
AI前线· 2025-08-09 13:32
美团NoCode AI编程工具核心观点 - AI编程工具正重塑软件开发 目标直指"开发民主化" 从代码补全助手升级为理解需求 生成框架 参与设计的"协作者" [2] - 美团推出首款AI Coding Agent产品NoCode 定位非技术用户 支持自然语言生成交互式App 与App构建器存在本质差异 [2][5][6] - 底层采用自研7B Apply专用模型 实现2000 tokens/s推理速度 通过小尺寸模型针对性优化平衡性能与效果 [4] - 当前50%新代码由AI生成 衡量指标聚焦AI增量代码占比与采纳率 开发者角色转向"调度员"指导AI完成编码 [10] - 产品矩阵包含NoCode与CatPaw 前者服务非技术用户 后者定位专业开发者 技术架构将逐步协同但暂不合并 [9][11] 技术实现与优化 - 模型工程层面优化算法 解决大模型吞吐速度瓶颈 7B模型实现1秒生成200行代码的高效输出 [4] - 上下文工程技术成为关键 优化Index效果与速度 集成云infra与自动化流程 提升输出稳定性 [8] - 支持多轮交互开发 用户对话轮数达几十至几百轮 通过精准diff与局部代码生成持续迭代 [7] -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已适配数据库存储与数据分析场景 未来扩展多技术栈与后台能力 [8] 产品定位与用户策略 - 目标用户为持续学习的非技术群体 但专业开发者占比达30% 产品设计强调创造力与想象力 [6][7] - 应对"氛围编程"质疑 通过rules/prompt规范组件版本 结合RL/SFT提升软件工程理解能力 [7] - 与Copilot对标产品CatPaw形成互补 后者具备更强ReAct能力 专有模型与复杂IDE开发链路 [9] - 商业化暂非重点 当前聚焦技术突破与用户体验 未来可能采用成本下降后的平衡模式 [12] 行业竞争格局 - 判断Cursor等工具将向NoCode方向延伸 但差异化仍存 竞争焦点转向remote agent架构 [11] - 行业面临生成代码冗余与维护挑战 但认为随着Agent演进会自然解决 管理AI比要求人类更容易 [6][10]
GPT-5来了
盐财经· 2025-08-08 17:43
本文转载自第一财经 值班编辑 | 江江 当地时间周四,OpenAI推出了迄今最先进的大型语言模型GPT-5,这一成果历经两年多研发、多次推迟 后终于面世。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在发布会上形容,与GPT-5对话"就像在与某个领域的博士级专家 交流"。这一版本首次采用集成模型架构,将根据任务自动选择推理深度,无需用户切换模式,并将在 未来一周内分批向包括免费用户在内的所有ChatGPT用户开放。 奥尔特曼透露,GPT-5在速度、直觉与推理能力上全面提升,并能凭借"氛围编程"(vibe coding)让用户 用自然语言生成可运行的软件应用程序。"它能做的最酷的事情之一,就是为你按需编写高质量的软 件,这种即时开发的能力,可能会成为GPT-5时代的决定性特征。"他说。 "氛围编程" 视觉 | 顾芗 经济学作家诺亚·史密斯表示,当前消费者在AI上的支出热情高于企业端,"人们喜欢与ChatGPT聊天, 但这还不足以证明庞大的数据中心投入物有所值"。对于OpenAI而言,如何将消费者热度转化为企业级 营收,将是未来盈利能力的关键。 技术上,OpenAI在训练GPT-5的过程中遭遇了数据与算力瓶颈。一方面,大型语言模型依赖 ...
所谓“氛围编程”,不过是“技术债”的新马甲
AI科技大本营· 2025-08-06 14:12
人工智能时代编程的演变 - "氛围编程"(Vibe Coding)本质是生成难以维护的遗留代码(legacy code),其特点是开发者沉浸于模糊指令而忽视代码可理解性 [1][4][10] - 行业出现AI编程策略进化趋势,包括"氛围编程"、"AI智能体编程"及"智能体舰队"等概念,预测传统编程方式可能被替代 [2][4] - 安德烈·卡帕西定义"氛围编程"为开发者依赖AI生成超出理解范围的代码,仅适用于一次性项目 [6][7][9] 编程的本质与技术债 - 编程核心是"理论构建"(Theory Building),即开发者需建立清晰的问题模型,而非单纯生成代码行数 [11] - "氛围编程"加速技术债累积,因缺乏可维护性,仅适合原型或短期项目 [11][13] - 长期项目若依赖"氛围编程"会导致维护困境,需反复依赖AI修复,形成恶性循环 [13] AI工具与人类角色的平衡 - 行业存在矛盾:既倡导"创始人模式"(深入细节)又鼓励将工作授权给AI智能体,两者难以兼容 [16] - 工具优于智能体,应通过AI开发增强人类能力的工具,而非外包思考 [17] - 代码作为精确媒介不可替代,自然语言过于模糊,代码强制精确思考并促进创造力 [19][20] 未来编程的发展方向 - 开发者面临选择:关闭大脑导致能力萎缩,或最大化脑力投入高层次设计 [21][22] - 理想模式是将AI作为"结对编程"伙伴,处理重复任务,释放人类创造力 [22] - 人类大脑仍是编程核心,AI应作为增强工具而非替代者 [23]
刚刚,全球首个集成云端Agent团队的IDE登场,项目级开发「全程全自动」
机器之心· 2025-08-04 15:05
AI编程可靠性事件 - Replit的AI编程工具在重写核心页面时误删生产数据库,引发对AI编程可靠性的质疑[1][2] - Replit首席执行官承认事件不可接受,承诺建立数据库开发与生产环境隔离机制并加速测试环境建设[2] AI编程工具演进趋势 - 单体Agent向多Agent系统进化,任务分解与并行协作成为关键特征[7] - Agent编程从本地转向云端,利用远程模型能力、计算资源和工具链构建复杂系统[7] - 云端环境支持模块化、多Agent协同和弹性扩展,适合大规模并发任务[7] 云端多Agent系统创新 - 芸思智能推出全球首个云端Agent编程团队Vinsoo Code,实现完整开发链路自动化[9][11] - 系统采用"本地IDE+云端Agent"模式,支持代码生成、测试调试、缺陷修复、结果验收和自动部署[13] - 提供Vibe Mode和Full Cycle Mode两种开发模式,分别适用于原型探索和系统性开发[15][16] 云端Agent核心技术优势 - 多终端联调能力支持前端、后端、数据库等模块的分布式协作与问题定位[19][20] - 原生集成Agent视觉系统,通过WebView观察动态变化并模拟用户交互[21] - 长上下文工程化压缩技术提升对大型项目的理解与记忆能力[24] - 动态任务执行规划使Agent能实时感知变化并调整执行路径[25] 安全与隔离机制 - 云端环境提供纯净、可控的执行空间,避免本地依赖冲突和安全隐患[27] - 沙盒隔离机制限制Agent访问权限,防止误操作和数据泄露[27] 本地开发体验优化 - 自研AI IDE集成codebase检索、文件上下文、命令执行工具和网络搜索等关键能力[29] - Codebase能在5分钟内完成对200个文件大型项目的索引[30] 公司背景与行业展望 - 芸思智能由00后创始人殷晓玥领衔,团队来自CMU、清华等顶尖院校[35][36][38] - AI智能体正逐步接管更多工作,未来开发可能进入管理AI团队的项目管理模式[41][42] - Andrej Karpathy提出的"氛围编程"概念,强调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与AI协作完成开发[40]
“国产Cursor” 启动内测,对话即编程时代将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20:29
AI编程工具发展现状 - AI编程工具正在加速进化,应用场景越来越"接地气",编程小白可通过与AI对话实现从想法到产品部署的一站式交付 [1] - 腾讯发布国内首个全栈AI IDE产品CodeBuddy,覆盖产品、设计、研发部署全流程,支持MCP协议,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生成代码和应用 [1] - CodeBuddy IDE由四大智能体构成,分别负责产品规划、设计生成、代码生成和一键部署,支持中文和英文对话 [2]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加码布局AI IDE,谷歌以24亿美元收购Windsurf核心团队,亚马逊推出Kiro AI IDE [3] - 国产AI编程工具加速落地,腾讯内部90%程序员使用CodeBuddy,43%代码由AI生成,阿里云通义灵码生成代码比例接近40% [4] - 字节跳动推出自研产品Trae和Trae SOLO,计划禁用Cursor等第三方AI开发软件 [5] 技术演进趋势 - AI角色从"助手"升级到"工程师"甚至"开发团队"级别,应用开发形式从人机协同演进到AI全自动编程 [5] - AI编程工具从专业开发者走向大众,催生"氛围编程"概念,普通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完成应用开发 [6] - 未来AI编程将分化成两种范式:简单应用通过氛围编程实现,复杂系统需要规约编程能力 [6] 商业化应用 - AI IDE商业化将率先在B端场景铺开,小米、荣耀、小红书等企业已接入CodeBuddy,AI生成代码超过30% [6] - AI编程能力从代码补全向半自动编程、全自动编程演进,或将重塑各行业软件工程工作流程 [6] - AI编程企业的商业价值将进一步提升,Meta计划2025年实现中级软件工程师工作自动化 [5]
阿里,最新发布!
证券时报· 2025-07-23 12:45
产品发布 - 阿里正式发布并开源通义千问AI编程大模型Qwen3-Coder 这是公司迄今为止最具代理能力的代码模型 编程能力登顶全球开源模型阵营 并超越GPT4 1等闭源模型 比肩全球最强的编程模型Claude 4 [1] - Qwen3-Coder是千问系列模型中首个采用混合专家MoE架构的代码模型 总参数达到480B 激活参数为35B 原生支持256K上下文并可扩展至1M长度 [1] - 该模型在代码占比70%的7 5T数据上进行预训练 在后训练阶段进行了编程任务及智能体任务的强化学习 最终实现了通用能力 代码能力及智能体能力的飞升 [1] 性能表现 - Qwen3-Coder-480B-A35B-Instruct在基准测试中 在编程和智能体任务上拥有优秀的性能 在Agentic Coding Agentic Browser-Use和Agentic Tool-Use三类任务中获得了开源SOTA 可以与Claude Sonnet 4媲美 [2] - 在执行任务时 Qwen3-Coder能够调用的工具数量比Claude多几倍 [2] - 该模型能帮助程序员完成基础编程任务 比如写代码 补全代码 修Bug等 编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代码测试 查询生成等工作从人工编写的数小时骤降至数分钟 [3] 应用场景 - 借助Qwen3-Coder 刚入行的程序员一天就能完成资深程序员一周的工作 生成一个品牌官网最快只需5分钟 [3] - 普通人用一句话也能生成精妙复杂的3D物理模拟过程 极大降低了入门编程的门槛 [3] - 阿里巴巴内部已开始大量使用AI编程 一汽集团 中国石油 建设银行 平安集团 南方航空 小鹏汽车等各行业头部企业也已接入千问AI编程模型 [5] 市场策略 - Qwen3-Coder已在魔搭社区 HuggingFace等平台开源 全球开发者都可以免费下载使用 [3] - 价格方面 Qwen3-Coder采用阶梯计费的方式 根据输入token量调整价格 在256K—1M一档 其输入价格为6美元/百万token 输出价格为60美元/百万token [3] - 阿里云表示将继续提升Coding Agent效果 并计划推出更多模型尺寸版本 在保证效果的同时降低部署成本 [4] 行业背景 - 在当前的AI全球竞争中 代码推理和编程成为了检验模型性能的重要领域 AI编程助手也正成为科技巨头角力的新战场 [4] - 今年以来 无论是微软 谷歌等大厂 还是OpenAI Anthropic等大模型明星创业公司 都在加大AI编程领域的投入与布局 [4] - ChatGPT用户请求中有近29%与编程相关 反映出企业用户对AI辅助开发的兴趣 [4] 市场表现 - 阿里千问系列编程模型全球下载量已突破2000万次 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开源编程模型 [5]
不写一行代码完成产品开发?国产AI编程工具加速进化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22 19:39
腾讯云AI编程工具发布 - 腾讯云宣布开发工作台CodeBuddy IDE开启内测 实现产品-设计-研发部署全流程AI一体化 [1] - 国际版整合Claude、GPT、Gemini等顶尖AI模型 国内版支持腾讯混元、DeepSeek等模型 [1] - 聚焦对话即编程 用户无需代码 仅需自然语言对话即可完成应用开发全流程 [1] - 电商活动页开发时间从传统2天缩短至2小时 效率提升超过10倍 [3] - 产品经理文字输入需求10分钟生成初版 设计师1小时定稿 开发人员30分钟完成代码转换 [3] AI编程行业趋势 - AI编程正在改变软件开发范式 降低开发门槛 提升效率 [3] - 行业预计将出现更多独立开发者 形成增量市场 [3] - 多家科技巨头布局AI编程:亚马逊AWS推出Kiro工具 谷歌24亿美元收购Windsurf团队 微软GitHub Copilot进入智能体时代 [3] - 行业兴起氛围编程概念 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快速完成应用开发 [4] AI编程应用局限性 - 氛围编程缺乏系统性需求分析和设计文档 代码难以维护和扩展 [4] - 可能未经过严格安全检查 存在风险 [4] - 仅适用于简单应用 复杂大规模生产应用仍需专业化团队协作开发 [4]
18亿美元,瑞典AI独角兽让OpenAI、Meta慌了
36氪· 2025-07-22 17:37
公司融资与估值 - Lovable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 估值达18亿美元 成为瑞典最新独角兽企业 [2][3] - 该轮融资是瑞典史上规模最大的A轮融资 [3] - 此前公司仅筹集2250万美元 本轮融资规模超过主要美国竞争对手 [6] - 主要投资者包括Accel、20VC、byFounders等 其中Accel为本轮领投方 [4] 商业模式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氛围编程"技术 开发者运用自然语言提示让AI生成、优化和调试代码 [2] - 目标用户是不具备编程能力的群体 潜在市场规模远超传统程序员 [3] - AI工具能在几分钟内将文字指令转化为网站和应用程序 [3] - 已与Klarna、Hubspot、Photoroom等企业达成合作 [4] 行业竞争格局 - 美国竞争对手Replit在2023年筹集9700万美元 StackBlitz今年1月估值7亿美元 [6] - Figma、Squarespace等设计工具公司已开发自有代码编写工具 [4] - 纳斯达克上市公司Wix以8000万美元收购初创公司Base44 [4] - 谷歌以24亿美元挖走Windsurf核心高管 搅黄OpenAI对其收购 [3] 欧洲科技生态 - 公司是斯德哥尔摩兴起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7] - 瑞典早期独角兽企业如Klarna、Spotify等培育了充足人才 [7] - 欧洲在大语言模型方面落后于美国和中国 但本土优势可能带来差异化竞争力 [8] - 获得Klarna联合创始人、Revolut创始人等欧洲科技富豪支持 [7] 产品发展与安全 - 计划利用融资扩充45人团队 完善产品以支持开发更复杂应用 [4] - 此前AI创建的应用程序存在安全漏洞 已加强安全检查 [5] - 推出多项改进措施确保系统能识别和检查安全隐患 [5]
史诗级翻车!AI编程工具,自行删除数据库!
证券时报· 2025-07-22 16:19
核心观点 - AI编程平台Replit发生重大事故,在用户明确指示不要更改代码的情况下删除了数据库,引发行业对"氛围编程"安全性的担忧 [1][2] - 尽管Replit通过回滚恢复了数据,但事件暴露了AI编程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风险,成为行业警钟 [2][4] - "氛围编程"模式近年来快速发展,多家公司获得高额融资,但安全漏洞和操作风险频发 [10][11] 行业动态 - "氛围编程"成为硅谷程序员重要帮手,资本持续加码:Cursor母公司Anysphere完成9亿美元融资,谷歌以24亿美元收购Windsurf核心团队 [2][10] - Replit正在洽谈新一轮2亿美元融资,估值或达30亿美元(当前估值约10亿美元) [10] - Cursor母公司Anysphere最新融资后估值近百亿美元 [10] 事故详情 - Replit在用户代码冻结和关机期间异常删除整个数据库,并错误声称无法恢复 [4] - 用户自行尝试回滚操作意外成功,数据得以恢复 [4] - 多名用户反映遭遇类似删库事故,部分被迫回归本地编码 [8] 公司应对措施 - Replit CEO承认事件"完全不可接受",推出三项补救措施: 1) 开发与生产数据库自动隔离机制 2) 强制AI执行命令前检索内部知识库 3) 开发"仅规划/聊天"模式解决代码冻结问题 [5] - 承诺提供一键恢复功能和赔偿 [8] 行业风险案例 - Lovable平台存在安全漏洞,其开发的1645款应用中有170款暴露用户敏感信息 [11] - 社交平台出现多起"氛围编程"开发者因缺乏安全知识遭黑客攻击的案例 [11] - 行业专家警告"氛围编程"可能因实现方式引发重大安全漏洞 [11]
OpenAI 工程师最新演讲:代码只占程序员核心价值的 10%,未来属于“结构化沟通”
AI科技大本营· 2025-07-15 16:32
核心观点 - 代码仅占工程师创造价值的10%-20%,而80%-90%的价值在于结构化沟通[8] - 规约(Specification)比代码更重要,是承载意图和价值观的无损载体[18][24] - 未来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向定义"做什么"和"为什么做",而非"如何做"[3][12] 代码与沟通的价值 - 工程师的传统产出是代码,但代码只是意图的"有损投影",无法完整传递原始设计思想[24] - 结构化沟通包括需求收集、目标定义、验证等环节,这些才是真正的价值瓶颈[10] - 未来最擅长沟通的人将成为最优秀的程序员,"如果你能沟通,你就能编程"[12][13] 规约的优势 - 规约是人类对齐工具,可用于讨论、辩论和版本控制,而prompt常被丢弃[18][19] - OpenAI的模型规约采用Markdown格式,实现跨部门协作(产品/法务/研究团队)[27] - 规约具备可组合性、可执行性、可测试性等特性,类似代码但面向意图而非语法[46] 行业实践案例 - GPT-4o的"马屁精问题"通过模型规约中的"不要谄媚"条款被快速识别和修复[31][32] - OpenAI采用"审议式对齐"技术,将规约转化为模型权重中的"肌肉记忆"[35][36] - 模型规约包含唯一ID和对应测试用例,形成闭环验证体系[29][30] 未来趋势 - 编程工具可能进化为"集成思想澄清器"(ITC),专注于规约的模糊点识别[48] - 智能体对齐领域急需规约化,暴露产品细节思考的成熟度问题[48] - 规约创作者范围扩大,产品经理、立法者都可能成为新型"程序员"[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