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 Plus套餐
icon
搜索文档
从应用层到数据层,谷歌三线出击,发动了一场立体AI战争
36氪· 2025-09-25 18:00
公司AI战略核心观点 - Google发动了一次覆盖C端市场、垂直场景与B端基建的立体化AI突击,战略纵深远超外界想象[1] - 公司通过三线出击,将AI从“工具”升级为“生态操作系统”,旨在构建坚不可摧的护城河[7] - 留给竞争对手重构防线、寻找差异化破局点的时间可能只剩下不到六个月[7] C端市场策略 - 在40余国推出月费约5美元的AI Plus套餐,针对“20美元敏感区间”进行精准下沉[2] - 定价策略在埃及、越南等地约相当于当地日均工资的1/10,旨在用最低门槛完成用户习惯的“原始积累”[2] - 套餐核心价值是Gemini 2.5 Pro的百万级token上下文窗口,能处理45分钟视频或8小时音频,包装成“多模态生产力套件”[2] - 战略上避开OpenAI重兵布防的印度,转而深耕印尼(移动互联网渗透率73%)、尼日利亚等市场进行错位竞争[2] 垂直场景应用 - 推出AI情绪板工具Mixboard,其背后的Nano Banana模型能处理复杂图像编辑并生成写实画面[4] - Mixboard将用户创建moodboard的流程从平均需收藏27张图缩短至3分钟,实现对Pinterest的降维打击[4] - 工具生成的家居方案可直通Google Shopping,构建“灵感-创作-消费”的无缝闭环生态协同[4] B端基础设施构建 - 发布Data Commons MCP Server,将联合国、各国政府的高质量结构化数据通过自然语言接口提供给AI,旨在解决AI幻觉问题[5] - 该举措相当于为AI建造“事实图书馆”,案例显示ONE Campaign的AI工具可调用千万级数据生成“非洲疫苗覆盖率报告”[5] - 通过提供Gemini CLI、Colab notebook等工具吸引开发者,试图成为AI时代的可信数据基础设施和规则制定者[5] 生态竞争逻辑 - C端下沉用极致性价比圈定用户基数,完成市场普及[7] - 场景渗透用垂直工具切入高频创意场景,提升用户粘性与频次[7] - B端筑墙通过开放数据基建掌握行业话语权,成为生态的“水与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