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RC生物耦合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新品种新技术助力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
新京报· 2025-07-03 23:20
大豆产业技术突破 -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李培武院士团队首创提质固氮绿色增产新技术(ARC生物耦合技术),在四大产区18省174个示范点规模化应用,平均增产15% [1][3] - 该技术同时攻克大豆提质固氮和减肥增产两大国际难题 [3] - 采用新技术和新品种后,预期大豆产量和效益均增加15%以上 [3] 新品种表现 - "中豆57"2024年在湖北公安以亩产276.1公斤创南方大豆万亩片高产典型 [2] - "中豆63"2023年在湖北天门以百亩实收亩产344.3公斤创南方大豆高产纪录 [2] - "中豆62"和"中豆81"蛋白质含量分别达49.34%和47.04%,适合豆制品加工 [2] - "油6019"和"中豆79"含油量达22.55%和23.54%,较对照增产10%以上,具有高油高产特性 [2] 政策与产业背景 - 提升大豆产能是国家战略需求,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豆油料生产 [2]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大豆等油料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出部署 [2] - 油料所以新品种新技术为核心建立样板田,开展综合集成示范 [2]
新科技!可降低黄曲霉毒素含量
中国经济网· 2025-06-18 19:28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与ARC技术背景 - 黄曲霉毒素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一级致癌物,主要存在于花生、坚果和大豆中,是农业和健康领域的"隐形杀手"[1] - 中国农科院李培武院士团队经过20多年研究验证,黄曲霉毒素能"随果入壳"且极难清除[1] ARC生物耦合技术核心特点 - ARC技术通过靶向调控微生物群落调节土壤微生态系统,无需人为添加"外源菌"[5] - 技术包含三大功能:"A"控制黄曲霉毒素、"R"诱导根瘤菌结瘤固氮、"C"耦合同步实现[5] - 田间应用可将黄曲霉毒素产生菌丰度控制在60%以上,兼具提质、结瘤、固氮、增产效果[5] - 2024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并在中关村论坛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发布[5] 新洋丰产业化进展 - 公司2023年起与李培武院士团队合作,实现"以肥载菌"模式产业化[6] - 突破ARC菌剂隔离保护、稳定添加及土壤激活难题,菌剂存活率超90%[6] - 已推出含ARC菌剂的高富专花生肥和大豆肥并正式投产上市[1][6] 田间试验数据 - 山东花生试验田:根瘤数量增40%,病斑减少70%[8] - 黑龙江大豆试验田:亩均增产12%,蛋白质含量提升3%[8] - 花生和大豆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下降80%以上[8] 公司研发体系与战略 - 构建"一院四所"研发体系,承担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10] - 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覆盖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全链条[10] - 坚持"创新驱动 绿色发展"战略,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达4.2%[10] - 总裁杨华锋表示将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