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rticuler.ai职场社交AI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申哲先:领英很低效,我想用 AI 做一个全新的职场社交平台
Founder Park· 2025-11-19 09:05
公司核心业务与愿景 - 公司致力于构建一个AI驱动的职业社交平台,旨在通过语义理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高效匹配和双向连接,而非单向展示 [6][9][25] - 产品定位为“像Tinder一样的LinkedIn”,核心是帮助用户“连接”和“被发现”,认识本应相遇的人 [1][9][25] - 平台通过整合散布在互联网各处的用户职业信息,构建高维度的向量化个人资料(profile),实现基于语义的智能匹配 [10][37][42] 产品功能与技术方案 - 产品核心功能包括智能匹配、AI生成破冰信(Cold Email)、见面前准备辅助以及关系维护提醒,AI在全流程中交付价值 [6][17][40] - 采用复杂的Agent框架生成Cold Email,通过多轮Agent协作(生成、审查、重写)将回复率从6%提升至12%-15% [17][34][35] - 技术核心是将用户背景信息(简历、项目经历、观点等)通过embedding转化为高维向量,进行向量间的语义匹配,超越传统标签系统 [10][28][42] - 数据源不仅包括LinkedIn等公开职业资料,还通过Search Agent抓取全网动态(如公司新闻、行业趋势),以更全面还原个人背景 [41][43] 市场定位与目标用户 - 目标用户聚焦于两类高密度群体:年轻白领(在校大学生和工作1-5年者)以及北美创投圈人士,注重用户密度以促成双向匹配 [29][45][46][49] - 北美职场Networking需求强劲,美国社招中超过85%的工作机会通过内推完成,LinkedIn C端订阅收入年增速达50%,市场空间巨大 [29][30] - 产品战略是建立多个小的“原子网络”(如MBA项目、校友组织),最终连接成大的流动社交网络,而非直接挑战LinkedIn的整体网络效应 [32][53] 对现有市场及竞品的分析 - LinkedIn被比喻为“电话黄页”,仅解决“展示”问题而未解决“匹配”问题,其商业模式偏向B端销售,导致用户收到大量无关骚扰信息 [1][24][30] - 公司产品的核心壁垒在于通过用户交互数据(如选择联系对象、拒绝对象)捕捉隐性偏好,使推荐系统越用越准,这些数据是竞争对手无法获取的 [26][28] - 明确不做内容发布(Post)功能,定位为“聚合器”,捕捉用户在外部平台发布的职业内容作为偏好信号,专注于交付“连接”结果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