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装置

搜索文档
全球聚变行业爆发式增长,多家A股公司宣布入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17:20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由中核集团牵头 多家能源巨头和产业资本战略入股 注册资本增资超114亿元 成为推进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 [2] - 公司股东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及四川聚变 认购价格为1.0019元/注册资本 [1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资产总额53.69亿元 所有者权益53.67亿元 上半年无营业收入 净利润亏损4325.89万元 [12] 全球聚变行业投资与技术进展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达97.66亿美元 较2021年增长414% 接近百亿美元规模 [4] - 磁约束聚变是主流技术路线 占比49% 氘氚燃料方案占比68% 氢硼方案次之 [4]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组件制造完成 谷歌母公司Alphabet购买CFS公司200兆瓦聚变电力 美国Helion Energy启动首座聚变发电厂建设 [7] 中国核聚变技术突破 - 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高温下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 刷新稳态运行时长纪录 [5]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原子核1.17亿℃ 电子1.6亿℃) 进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 [5] - 合肥BEST紧凑型聚变装置提前两个月进入总装 计划2027年建成并演示发电 [5] - 新奥"玄龙-50U"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跻身国际球形环先进行列 [6] 商业化时间表与资本布局 - 35家聚变公司预计2030-2035年运营商业示范电站 28家公司计划同期实现并网 [8]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预测2030年前实现中国首盏"核聚变灯"点亮 [7] - 聚变新能(安徽)获增资扩股至145亿元 股东包括皖能电力、蔚来汽车等 [13] 产业链与供应链发展 - 安泰科技、西部超导、许继电气等A股公司进入核聚变供应链 安泰科技已交付EAST、ITER等项目并中标新合同 [15] - 广大特材批量供应核聚变超导线圈铠甲材料 中标BEST线盒机加工项目 [15] - AI与高温超导技术推动聚变产业化加速 预计全球每年新增2-3个聚变装置 [16]
解码可控核聚变 | 专访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孔德峰:未来电费降至足够低时,工厂有望代替农田产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6 18:33
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现状 - 可控核聚变技术旨在模仿太阳原理,通过高温、高密度和能量约束时间实现持续聚变能量,目前等离子体温度已提升至1.6亿度,但密度和能量约束时间仍是挑战[4][8] - EAST装置已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温度并稳定运行1000多秒,中国环流器3号装置实现电子和离子双亿度实验结果[8] - 托卡马克装置利用磁场约束粒子形成"磁笼子",通过增加碰撞次数提高聚变反应概率,磁场强度与粒子停留时间成正比[9][11] 商业化进程与关键技术突破 - BEST项目2027年完工,目标实现氘氚稳态燃烧,聚变功率50-200兆瓦,CFEDR后续将解决吉瓦级功率和氚自持问题[12][13] - 氚自持是商业化关键,需通过氚闭环循环实现消耗与再生平衡,目前氚年产量仅数公斤,吉瓦级聚变堆年消耗达几十公斤[14] - 芯部加料效率仅0.3%,材料损伤和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如"雪崩效应")是当前技术瓶颈[20][19][21] 产业链延伸与跨领域应用 - 超导技术已应用于核磁共振、材料检测等领域,微波技术用于安检仪和肿瘤检测,等离子体技术用于医疗消毒[22] - 聚变中子可用于同位素制药(如锝-99m)和中子活化分析,实现元素快速鉴定[22] 商业化前景与社会影响 - 电费成本有望降至一分钱,推动农业工业化(如电合成淀粉)和沙漠治理(低成本海水淡化)[25] - 原料成本(氘、锂)接近零,装置安全防护成本或低于核电站,规模化后建造成本将持续下降[24] - 行业预计2030年实现氘氚实验,但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更长时间,技术突破将呈指数级降本效应[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