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T扫描
icon
搜索文档
NEJM:非必要不做CT!10%的儿童血癌与CT等医疗影像辐射有关
生物世界· 2025-09-22 12:14
研究核心发现 - 儿童和青少年接受CT扫描等医疗影像检查所受到的辐射与血液系统癌症风险小幅但显著增加存在关联 [3] - 在该研究队列中约10.1%的血液癌症病例可归因于医疗影像辐射,高风险主要来自CT扫描等较高剂量的检查 [3][11] - 血液系统癌症风险随骨髓累积辐射剂量增加而上升,暴露于至少30 mGy(均值57 mGy)的儿童到21岁时,血液癌症超额累积发病率为25.6/万人 [6][7] 研究数据与方法 - 研究对1996年至2016年间出生于美国六个医疗保健系统及加拿大安大略省的3724623名儿童进行了回顾性队列追踪,总计35715325人·年的随访期间(人均10.1年),共确诊2961例血液系统癌症 [6] - 血液系统癌症病例主要为淋巴癌(2349例,占79.3%)、髓系癌/急性白血病(460例,占15.5%)以及组织细胞/树突细胞癌(129例,占4.4%) [7] - 总体平均辐射暴露量为14.0±23.1 mGy(一次头部CT扫描的辐射量约为13.7 mGy),而血液系统癌症患儿的平均暴露量为24.5±36.4 mGy [7] 剂量-风险关系 - 与未暴露组相比,累积辐射剂量为1-5 mGy时相对风险(RR)为1.41,15-20 mGy时RR为1.82,50-100 mGy时RR为3.59 [7] - 每100 mGy的超额相对风险为2.54,30 mGy与0 mGy相比的相对风险为1.76,这种关联在多数肿瘤亚型中均存在 [7] 相关研究佐证 - 2025年4月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表明,每年因CT扫描产生的辐射可能引发5%的癌症病例,2023年美国约9300万例CT扫描检查可能导致约10万例癌症病例 [12] - 2023年11月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显示,每累积100 mGy辐射剂量,患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风险增加2倍,一次典型CT扫描(平均剂量约8 mGy)会使患淋巴或髓样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约16% [13]
不断探索生命的奇迹(院士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9-01 06:32
核心观点 - 古生物学研究通过化石证据和多学科技术手段 有力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 揭示了羽毛演化和飞行能力形成的进化路径 [1][2][3] 研究突破与关键证据 - 我国辽西地区发现大量带羽毛恐龙化石 其中2003年发现的顾氏小盗龙化石展示了前后肢类似鸟类的羽毛分布 是飞行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 [1] - 2005年内蒙古发现的二连巨盗龙化石为迄今最大体型的长羽毛恐龙 证实羽毛并非鸟类独有 而是在恐龙演化阶段就已出现 [1] - 恐龙与早期鸟类在叉骨 胸骨和前肢关节等骨骼结构上高度相似 恐爪龙爪部构造和小盗龙飞羽排列与始祖鸟几乎一致 [2] 技术方法与跨学科研究 - 采用机器人方法研究小盗龙飞行行为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解剖学研究建立恐龙与鸟类的形态功能联系 [2] - 运用卫星导航数据 地质数据和计算机模型等新方法推测化石分布密集区 提升化石发掘效率 [2] - 借助CT扫描和同步辐射技术观察化石内部结构 包括骨骼生长线和羽毛印痕微观特征 [3] - 通过发育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比现代鸟类与恐龙基因序列 发现调控羽毛发育和飞行能力的基因存在演化关联 [3]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 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极大推动了人类对生命演化的认知发展 [1][3] - 研究证实羽毛最初可能用于保温或种内展示 而非飞行功能 [2] - 明确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演化支系 为生命之树的关键分支提供精确支撑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