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loudrobo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人形机器人7月报:三季度关注国产链催化
新浪财经· 2025-07-11 16:33
智元、宇树等明星企业再迎进展。7/10 日,上纬新材发布公告,智元机器人至少收购其63.62%股份。 智元机器人具备"AI+轮式/双足人形机器人"全栈能力,2025 年机器人出货千台目标。7 月3 日,首程控 股发布公告,子公司管理的"北京机器人基金"追加投资宇树科技。宇树科技为全球四足机器人龙头公 司,2024 年全球市占率70%(按销量,高工机器人统计)。 Optimus量产计划或后延,方案尚未收敛。7 月初据晚点Auto报道,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硬件难点在于电 机过热、灵巧手负载、续航短等问题,推迟2025 年量产计划。我们认为可关注灌胶工艺、PEEK等新材 料新技术方向。 估值与建议 总结来看,我们维持覆盖公司目标价、盈利预测及评级不变,重点推荐国产链机会:1)华为链:推荐 主营盈利优质&标签稀缺的道通科技(汽车组覆盖)、怡合达(股价调整充分&新增合作);2)港股 机器人链:建议关注AMR为代表的物流自动化板块。 风险 行业近况 我们统计2025M4-M6,A股SW机器人板块(按流通市值加权平均)跌幅9%,跑输SW机械设备 12.5ppt。6 月底华为开发者大会发布机器人基础模型,标志着国产机器人具身智能 ...
火星加速器携手苏州,共推国内首个具身智能极客营
消费日报网· 2025-07-09 14:21
赛事概况 - 由火星加速器深度参与策划及组织的"赢在苏州·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具身智能机器人专项赛暨具身智能极客营"在苏州举行,75支全球顶尖极客团队参赛,最终20余支团队晋级全球总决赛,共同角逐最高3000万元创业落地助力金 [1] - 活动由苏州市科技局主办,元禾控股承办,火星加速器与古月居联合协办 [1] 赛事聚焦领域 - 专项赛聚焦五大核心赛道:多模态智能感知(视觉、语义等)、灵巧操作与精细控制、具身智能决策与规划、具身小脑与运动控制以及硬件本体与核心零部件 [3] - 赛事前期吸引全球超300个科创项目报名,经过筛选75支顶尖团队受邀加入极客营 [3] 赛事组织与资源整合 - 火星加速器作为核心组织者,通过"技术推演、产业破壁、生态催化"三大模块为参赛团队提供深度技术培训、精准产业对接与资本资源链接 [3] - 活动显著提升团队竞争力,为专项赛及后续总决赛奠定坚实基础,助推苏州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高地 [3] 政产学研合作 -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吴旭翔强调苏州正以"技术赋能+场景链接+商业孵化"为核心构建具身智能全生态创新体系 [5] - 元禾控股副总裁童亮表示将充分发挥资本纽带作用促进多方协作共建开放产业生态 [5] 技术推演模块 - 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王煜教授解析具身智能全链路解决方案 [8] -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杨耀东分享多模态模型最新研究进展 [8] - 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刘宇飞分享从研发到落地的完整方法论 [8] 产业破壁模块 - 坤初产业投资创始人李昊解析一级市场运行逻辑及融资策略 [9] - 中际旭创、天准科技等十家龙头企业嘉宾介绍具身产业链布局 [9] - 仙工智能联合创始人叶杨笙分享创业历程中的战略抉择与执行策略 [9] 生态催化模块 - 极客团队参访绿的谐波、科沃斯机器人等企业,深入了解技术实力与产业布局 [9] - 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代表介绍吴中区机器人产业链及产业政策环境 [9] 赛事成果与展望 - 活动成功筛选出代表行业未来的20余支强队,火星加速器有效催化创新团队成长并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10] - 全球总决赛将于7月9日举行,届时将进行巅峰对决 [10]
人形机器人下半场开始了?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2 14:08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下半场",商业化进展远不及市场预期,特斯拉Optimus传闻砍单至仅1000台,部分企业开始裁员 [1] - 行业面临估值过高质疑,多家企业认为遥操作是当前唯一可行方案,市场逐渐形成新共识:需探索非人形具身智能载体 [1][5] - 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商操作成功率普遍徘徊在80%左右,达到90%即被质疑数据真实性,与工业场景99.9%可靠性要求存在巨大差距 [5][6] 华为云CloudRobo平台创新 - 华为云发布具身智能平台CloudRobo,采用"端边云"协同架构,整合盘古大模型能力,支持非人形设备如工业机械臂、移动机器人等 [2] - 平台采用分布式"大小脑结合"设计:边缘端处理实时任务(如避障),云端负责宏观规划(如生产流程优化),显著提升系统扩展性 [3] - 多模态大模型可融合视觉/听觉/触觉数据,例如在半导体制造中同步处理晶圆位置/温度/平整度信息,生成最优操作策略 [3][14] 工业场景落地瓶颈与解决方案 - 工业领域要求机器人具备0.1毫米操作精度、0.3G振动抑制等极端指标,通用人形结构难以满足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需求 [6][14] - 专用机器人成本效益显著:晶圆搬运机器人通过控制论算法实现99.9%可靠性,研发成本比人形机器人低30-50% [16][20] - 模块化设计成为趋势,优艾智合将机器人解构为眼(视觉)、手(机械臂)、腿(移动底盘)按需重组,在半导体厂实现百台集群7×24小时运行 [20][22] 具身智能未来发展方向 - 工业领域将呈现36,000种细分场景需求,类似机械臂已分化出焊接/喷涂专用型,未来不会出现通杀型机器人产品 [23] - 华为云"黑土地"策略:提供基础设施平台,支持生态伙伴开发场景专用机器人,例如优艾智合MAIC系统实现整厂物料周转效率提升40% [25][22] - 行业转向"功能决定形态"原则,如自动驾驶汽车无需人类形态,工业机器人进化核心逻辑是"环境定义形态,效率重构生产力" [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