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HARMA.AI
icon
搜索文档
聚焦癌症早筛与AI医疗创新 AI精准医学峰会圆满落幕
环球网· 2025-06-30 10:06
来源:环球网 2025年6月27日,"寰宇同创 澎湃苏城"2025美华药携生物医药科技大会"AI精准医学论坛"在苏成功举 行。本次峰会以"AI在临床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由跨境孵化创新机构C2C Startups中国合伙人兼 世华医学战略总监杨范蠡女士主持,汇聚全球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领域的300余位顶尖专家,共同探 讨AI在癌症早筛、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出海全球化等方面的应用突破和产业化实践,共探技术创新路 径。 邢传华博士团队重磅推出 CancerX 系列技术与产品,其核心在于通过 AI 驱动的多组学整合技术 —— 融合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多模态生物数据,实现癌症发生早期及术后康复阶段的微小残留病灶 的精准识别,甚至可在肿瘤实体形成前捕捉癌变信号,为临床干预争取黄金时间。该技术体系有望颠覆 传统癌症诊疗模式,助力实现 "癌症慢性病化" 管理目标,让致命疾病逐步转化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症。 她强调,AI与生物医学的深度融合展示出无限潜力,不仅能提升癌症诊疗的精准度,也标志着"精准医 学的下半场"——AI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 世华医学创始人、CBA 前会长邢传华博士在开幕演讲中援引公开数据指出,我国近 ...
AI制药,走出“死亡谷”
虎嗅· 2025-06-19 09:27
大模型浪潮下的AI制药行业现状 - AI制药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头部公司Xaira Therapeutics获10亿美元天使轮融资,Isomorphic Labs完成6亿美元融资,而2020年前后成立的创业公司面临资金紧张[1][9] - 2024年全球AI+药物研发融资达128起,总金额57.95亿美元,较2023年的104起/36.01亿美元显著提升[7] - 中国AI制药初创公司融资额仅占全球8%,15起超1亿美元融资中仅1起在中国[8] 技术应用与行业认知 - 药企更关注分子设计效果而非设计方式,AI需证明在实验中的实际推动作用[2][3] - 大模型在药物研发中提升分子生成多样性,但尚未成熟到替代精准优化与成药性预测[16] - AI正融入药物研发流程,未来可能不再强调"AI制药"标签而成为默认组成部分[18] 商业模式转型与挑战 - 行业从工具平台向自研管线转型,英矽智能31条管线中10条进入临床阶段[22] - 英矽智能2024年92.9%营收来自药物发现及管线研发,与美纳里尼达成两笔合作总金额达10.5亿美元[23] - AI制药公司面临证明AI价值的压力,药企合作时设定更明确KPI如活性数据等[27][28] 跨行业拓展与商业化 - 英矽智能将Pharma.AI平台应用扩展至先进材料、农业等领域,2024年"其他发现"贡献2.5%收入[32][33] - 晶泰科技与协鑫集团达成5年10亿元合作,相当于其2024年营收的四分之三[36] - 深势科技业务覆盖多领域,2023年获7亿元融资为当年国内最高[38] 资本市场与行业趋势 - 投资人从追求新范式故事转向关注实际交付成果,要求AI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19][40] - 头部公司通过裁员、精简管线优化资源,同时探索非制药领域商业化路径[39] - 行业进入调整期,企业需证明技术能力推进管线或解决广泛科学问题[41][42]
VC/PE周报 | 千亿半导体龙头做LP;阿里投了家清华系AI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6 20:19
政府投资基金政策调整 - 甘肃省推动政府投资基金整合优化,严控新设基金,强调统一管理,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基金 [2] - 同一政府原则上不在同一行业重复设立基金,鼓励对同领域基金集合发力、接续支持 [2] - 对缺乏产业基础或进展缓慢的基金推动优化投向或市场化退出 [2] - 政策反映地方政府从粗放资本招商转向注重基金效能和产业培育质量 [3] 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动态 - 高盛资管正募集新一期S基金,目标规模超142亿美元(约1019亿元人民币),为Vintage系列第十只基金 [4] - 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量预计2025年达1850亿美元,黑石近期完成50亿美元S交易,凯雷计划年中完成新S基金募资 [4] - S基金市场热度攀升,LP流动性困境为折价收购优质资产提供窗口 [4] 创投机构融资创新 - 君联资本发行北京首单民营创投科技创新债券,注册规模5亿元,期限不超过5年 [5] - 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头部创投机构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重点投向硬科技领域 [5] - 东方富海获批发行银行间市场首单民营创投科创债,标志创投融资渠道拓宽 [5][6] 半导体产业投资 - 中微公司拟出资不超过7.35亿元参与设立15亿元私募基金,聚焦半导体及泛半导体领域 [7] - 基金80%以上资金将投向集成电路上中下游企业,强化产业链协同 [7] - 投资策略规避跨界风险,精准补链强链 [7] AI与生物医药融资 - 英矽智能完成1.23亿美元E轮融资,由惠理集团、浦东创投等领投,专注AI药物研发 [8] - 公司利用Pharma.AI平台加速纤维化、肿瘤学等领域创新药物开发 [8] - 融资反映资本市场对"AI+生物医药"赛道及中国AI制药竞争力的看好 [8] 智能制造领域布局 - 小米产投联合钟鼎资本投资丹尼克尔,刷新自动送料和智能拧紧领域单笔融资记录 [9] - 丹尼克尔产品应用于汽车制造、新能源三电及3C电子行业 [9] - 小米近期还独家投资柔性压力技术公司尧乐科技,强化智能制造纵深布局 [9] AI基础设施投资 - 阿里云领投硅基流动数亿元A轮融资,公司专注AGI基础设施,降低AI算力成本 [10][11] - 硅基流动创始人袁进辉为清华博士,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 [11] - 开源大模型崛起推动公司业务增长,技术成为产业巨头争夺的战略资源 [11]
AI制药再现新突破!港股创新药ETF(159567)今日溢价交易频现,实时成交额突破18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6-11 13:39
港股创新药板块表现 - 港股市场低开高走,创新药板块小幅回调,乐普生物-B涨超6%,和黄医药、泰格医药、先声药业、康哲药业、再鼎医药涨超1% [1]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盘中获超1亿份净申购,市场热度较高 [1] - 港股创新药指数市盈率从2月21日的64倍降至6月11日的31倍,估值消化明显,当前布局性价比突出 [1] AI制药进展 - 英矽智能在研药临床II期结果刊登于《自然·医学》,靶点识别和分子设计由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驱动 [1] - 该药物成为全球进展最快的AI研发药物,AI技术优势体现在效率提升、成本经济及更全面的考虑 [1] 创新药ETF特点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创新药企业权重90%,为全市场医药主题类指数中最高 [1] - 创新药ETF(159992)跟踪创新药指数,布局创新药产业链龙头企业,覆盖全球CXO龙头和国内仿创药企龙头 [2] 行业趋势与政策支持 - 中国创新药技术优势和市场潜力显著,2025年国际化进程加速,多个重磅品种海外商业化落地 [2] - 国内政策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包括审评审批优化、医保支付机制完善、商业保险覆盖扩大等 [2] - AI赋能创新药研发、国产创新药出海、商业健康保险完善等共同推动行业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 [1][2]
中新健康丨AI制药迎新进展,能否颠覆传统研发?
环球网资讯· 2025-06-10 18:40
AI制药临床进展 - AI驱动药物Rentosertib(ISM001-055)的IIa期临床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医学》期刊 该药物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 [1][2] - 该药物靶点识别和分子设计完全由生成式AI平台Pharma AI驱动 采用AI分析数据并生成分子结构 突破传统研发路径 [2] - IIa期临床试验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 初步验证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样本量较小需进一步III期验证 [2] AI制药技术优势 - AI药物研发效率显著提升 成本更经济 可同时分析多条信号通路实现多靶点治疗 [3] - 全球AI制药市场规模2022年达10 4亿美元 预计2026年近3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30% [3] - 中国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84个医疗AI细分领域 推动规范化发展 [4] 行业政策支持 - 中国七部门联合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 目标2030年规模以上药企全面实现数智化转型 [4] - 政策驱动下 AI在药物研发领域展现出替代传统模式的潜力 但需与基础研究形成互补关系 [3][5]
英矽智能三战港交所:四年亏近6亿美元资金链显著承压 在研管线均未完成Ⅱ期临床商业化前景不明
新浪证券· 2025-05-27 16:34
公司概况与上市进展 - 英矽智能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与广发证券(香港)担任联席保荐人,此前两次递表均因未在6个月内通过聆讯而失效 [1] - 公司被视为行业明星,但尚未验证的商业化能力与持续扩大的亏损使资本市场保持审慎态度 [1] 技术优势与商业化挑战 - 公司是全球首个将生成式AI应用于药物发现全流程的企业,Pharma.AI平台实现多项突破 [1] - ISM001-055从靶点发现到I期临床仅耗时27个月,较传统方法缩短70% [1] - 平台已产出20余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其中3项对外授权金额超20亿美元 [1] - 技术优势背后,商业化落地的挑战显著 [1] 财务状况 - 2022至2024年收入从3014.7万美元增至8583.4万美元,复合增长率达68.7% [2] - 2021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5.91亿美元 [2] - 2024年净亏损收窄至1709.6万美元,同比降幅达92%,但亏损收窄主要依赖阶段性授权首付款 [2] - 截至2024年末,公司账面现金仅剩1.26亿美元,负债净额高达6.64亿美元 [3] - 流动比率从2022年的32.1%骤降至16.5%,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占比超70% [3] 收入结构与客户依赖 - 收入主要来自药物发现服务与管线授权 [2] - 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从2022年90.6%增至2024年94.4%,最大客户收入占比一度高达76.2% [3] - 赛诺菲12亿美元合作协议两年半仅完成三个靶点的首付款,累计首付款约1250万美元,仅兑现1.04% [2] 研发投入与管线进展 - 2024年研发费用高达9189.5万美元,占总营收的107% [3] - 拥有15款候选药物管线,均处于临床前研究或早期临床阶段 [4] - 研发进展最快的TNIK小分子抑制剂ISM001-055刚刚完成Ⅱa期临床 [4] - 临床试验是新药上市过程中最费钱的环节,费用占比约为80% [3] 行业挑战与风险 - 二期临床被称为新药研发的"死亡之谷",淘汰率高 [5] - AI制药企业Relay Therapeutics和BenevolentAI因临床数据不佳导致股价暴跌或大规模裁员 [6] - 公司面临"数据孤岛"挑战,数据源分散、格式不一致且不完整 [7] - 国内AI制药产业生态处于发展初期,数据壁垒普遍存在 [7]
英矽智能三度冲击港股IPO:打破药物研发定律,陷入财务困局
金融界· 2025-05-27 11:35
制药行业与AI技术 - 制药行业存在"双十定律",开发一款新药需要超过10年时间和10亿美元资金,但仅有约10%的新药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1] - AI技术可大幅提高研发效率并降低成本,有望瓦解"双十定律",推动行业变革 [1] - 英矽智能是AI药物研发领域的领先企业,2021年登上《时代》杂志封面,2024年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最聪明公司"中排名第二 [1] 英矽智能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014.7万美元、5118.0万美元和8583.4万美元,2023年和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为69.77%和67.71% [2] - 药物研发与管线业务占总营收比例从2022年95%降至2024年92.9%,业务高度集中 [2][3] - 同期研发支出分别为7817.5万美元、9734.1万美元和9189.5万美元,均超过营业收入 [3] - 2022-2024年亏损分别为2.22亿美元、2.12亿美元和1693.5万美元,2024年亏损收窄91.92%,三年累计亏损超4.5亿美元 [3] 业务与技术进展 - Pharma.AI平台将新型TNIK靶点识别到首次人体临床试验的时间缩短至18个月 [4] - 通过Pharma.AI已产生超20项临床或IND申报阶段的资产 [4] - 拥有15款候选药物管线,但部分核心产品面临市场竞争 [4] 资产负债与现金流 - 2024年末总资产1.44亿美元(同比减少28.99%),总负债8.08亿美元(同比减少5.28%),净资产-6.64亿美元 [4] - 2024年流动负债净额6.73亿美元,增速较2023年的47.99%大幅减缓 [4] - 2024年经营现金流净额-5740.1万美元(同比扩大94.08%),投资现金流净额742.1万美元(同比增长975.51%),融资现金流净额-153.8万美元(收窄44.74%) [5] 融资与高管薪酬 - 自2016年起完成11轮融资,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1.26亿美元(同比下滑28.91%) [6] - 2022-2024年两位董事薪酬总额分别为307.7万美元、598.2万美元和407.4万美元,CEO薪酬分别为95.0万美元、165.6万美元和100.1万美元 [6] - 其他三位最高薪酬员工同期薪酬分别为490.3万美元、479.9万美元和330.6万美元,其中现金部分2023年和2024年分别增长10.76%和18.49% [6][7] 流动性风险 - 2022-2024年流动比率分别为32.1%、22.1%和16.5%,显示债务压力持续加大 [7] - 若IPO失败,13.3亿美元估值可能面临泡沫破裂风险,资金链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7]
4年亏损近6亿美元需补血 英矽智能三度赴港IPO
华夏时报· 2025-05-21 20:00
近日,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 Cayman TopCo)更新招股书,第三次递表港交所,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 广发证券(香港)为联席保荐人。 营运开支大幅增加 2014年,Dr.Alex Zhavoronkov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新兴技术中心创立英矽智能。直到 2019年,其在香港设立总部,同时于上海注册公司。Alex Zhavoronkov为法定代表人,任峰作为执行董事及联合 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据悉,任峰曾任美迪西(688202.SH)高级副总裁,葛兰素史克董事、神经退化DPU 化学负责人。 公司当前业务模式以AI+Biotech为核心,亦有AI+SaaS、AI+CRO业务,在最新披露的招股书中,英矽智能还列出 了业务探索新方向,包括先进材料、农业、营养产品及兽医药物领域,这是英矽智能为商业化做出的新努力。核 心模式包括药物发现及管线药物开发、软件解决方案,与非制药领域相关的其他发现,主要为医药及生物科技公 司提供人工智能软件。 业绩方面,招股书披露2021年至2024年财务数据,英矽智能收入分别为471.3万美元、3014.7万美元、5118万美 元、8 ...
拉脱维亚人,20多岁实现财务自由,又在中国干出一个IPO
创业邦· 2025-05-15 11:11
公司概况 - 英矽智能是一家生成式AI驱动的药物研发公司,通过自建AI药物发现平台Pharma.AI加速药物研发进程,已产生超过20个IND阶段及临床阶段的管线 [2] -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香港,在中国上海浦东设有药物研发中心,并在波士顿设立业务中心进行全球化布局 [8][10][11] - 创始人Alex Zhavoronkov拥有生物技术和AI交叉背景,2014年在美国创立公司,2019年将总部迁至香港并转型为AI驱动的创新药企 [5][7][8] 商业模式与技术优势 - 采用AI+Biotech模式,通过Pharma.AI平台识别新药物靶点、设计候选药物并优化临床开发,实现药物发现节省70%-90%时间,临床前研究节省50%-80%时间,临床研究节省50%-60%时间 [13] - 已对外授权3条管线(ISM3091、ISM5043和一条未公开管线),合约总价值超20亿美元 [18] - 正在拓展Pharma.AI平台应用场景至新材料、农业、营养产品和兽医药物等领域 [18] 融资与资本支持 - 2025年完成1亿美元E轮融资后估值超13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 [2][10] - 获得多元化资本支持,包括华平投资(持股10.03%)、淡马锡(持股5.42%)、启明创投(持股5%)等机构,其中淡马锡累计投资4次,华平投资和启明创投各投资3次 [13][16][17] - 产业资本如药明康德、复星医药不仅提供资金,还带来业务合作,例如与复星医药合作开发4个药物发现项目 [1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015万、5118万和8583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8%,毛利率从63%提升至90% [17] - 收入超90%来自管线药物开发授权,软件解决方案收入占比约5% [17] - 研发投入持续高企,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7818万、9734万和9190万美元,2024年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例达107% [18]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 与晶泰科技形成差异化竞争:英矽智能采用AI+Biotech重资产模式自研管线,晶泰科技采用AI+CRO轻资产模式提供服务 [22] - 中国AI制药赛道持续升温,2023-2024年融资额从24亿元增至58亿元,2025年前期已发生15起融资总额近20亿元 [21] - 公司13条管线中8条进入临床阶段,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ISM001-055进展最快,已完成中国2a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全球首款AI全程参与的上市药物 [10][13] 发展挑战 - 行业仍处早期阶段,临床成功率需进一步验证,同时多条管线并行开发可能导致资源分散 [3][23] - 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连续三年超90%,最大客户收入占比超50% [18] - 尚未实现盈利,2022-2024年经调整亏损分别为8373万、8551万和2610万美元 [19]
英矽智能:百亿估值,AI制药“独角兽”再冲港交所,毛利达90%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5-13 12:02
英矽智能,曾于2023年6月及2024年3月两度提交上市申请,此番是三度冲刺港交所,能否成功上市,不仅关乎英矽智能的未来发展,亦关乎AI制药赛道 能否获得市场合理估值与青睐。 业务模式 英矽智能的业务包括三大板块: 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软件解决方案及与非制药领域相关的其他发现 。 管线药物开发方面, 包括自研管线获得上市许可后的商业化、对外授权候选药物所产生的权益和药物发现合作所获得的收入。公司目前无已商业化的候 选药物,主要收入来自三种候选药物的对外授权所产生的收益。公司有权就该等管线药物开发业务收取授权费,形式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 使用费等。 药物发现方面 ,公司利用Pharma.AI发现与疾病相关的靶点,识别并进一步研发其与第三方合作而因此并不拥有相关知识产权独家所有权的具前景的候 选药物。 软件解决方案方面 ,公司授权客户使用其Pharma.AI平台,并就平台的访问权限收取预付订阅费。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公司亦授予客户使用安装 于其私有云基础设施上的Chemistry42及PandaOmics软件的权利。根据招股书显示,Pharma.AI的订阅协议一般为期一年,并收取预付费用。订购费取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