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ingfule
icon
搜索文档
石药集团_业绩回顾_第二季度或为盈利低谷;管理层维持业务拓展指引
2025-08-25 11:24
公司概况 * 公司为石药集团(CSPC Pharma 1093 HK)[1] * 高盛对该公司的评级为买入 12个月目标价为11 28港元 较当前股价有7 4%的上涨潜力[9][10] 财务表现与指引 * 第二季度收入为63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14% 低于预期[1] * 第二季度成药收入为44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27% 低于预期的54亿元人民币[1] * 第二季度盈利为11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24% 若剔除BD收入则同比下降46%[1] * 研发费用为1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1] * 销售及行政费用同比下降26% 部分抵消了盈利下滑的影响[1] * 管理层预计2025年下半年销售将恢复增长 成药收入环比增长5%以上 且合作收入可能增加以支持股息支付[1] * 高盛相应下调2025/26/27年盈利预测-5 1%/-1 8%/-9 9% 但因长期授权收入增加 将目标价从10 55港元上调至11 28港元[8] 业务板块表现 * 中枢神经(CNS)药物销售额同比下降27% 主要因监管部门对医院使用恩必普(NBP)的监控更严格 尤其是胶囊剂型 公司计划通过拓展零售销售来缓解影响[1] * 肿瘤药物销售额同比下降54% 主要受多美素/津优力纳入集采(VBP)的影响 渠道库存清理在一季度已基本完成[1] * 新产品(包括铭复乐、奥马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和PD-1)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增长趋势[1] 研发管线与业务发展(BD) * 代谢领域管线(尤其是口服GLP-1)具有出海机会 近期已与Madrigal达成授权协议[2] * 代谢管线包括口服小分子(如amylin和GLP-1双靶点激动剂、三靶点激动剂)、月制剂肽类药物(如amylin、司美格鲁肽、GLP-1双靶点激动剂)以及siRNA药物[2] * 最先进的月制剂奥曲肽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2] * 其他技术平台也显示出潜力 如PD-1/IL15双抗、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细胞疗法、体内CART和基于AI的小分子平台[2] * 管理层维持2025年达成三笔总额超50亿美元BD交易的指引 目前已与阿斯利康(AZ)达成一项平台合作[3] * 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可能带来更有利的交易条款[3] 重点产品SYS6010(EGFR ADC)进展 * 海外开发进展顺利 FDA已同意纳入中国患者入组[3] * EGFR+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线治疗 若客观缓解率(ORR)显著高于(10%+)当前标准疗法多西他赛 则支持凭此数据提交新药申请(NDA)[7] * EGFR野生型(wt)NSCLC二线治疗 合同研究组织(CRO)已就位 计划2025年下半年启动患者入组[7] * 中国进展 多项三期试验将于2025年下半年启动 包括与泰瑞沙(Tagrisso)联用用于一线NSCLC治疗 以及可能针对食管癌的三期试验[7] 估值方法与风险提示 * 目标价基于分类加总估值法(SOTP) 恩必普(NBP)估值72亿港元(考虑2028年集采预期) 新产品估值6930亿港元 传统产品及仿制药业务估值370亿港元 原料药(API)业务以5倍2025年市盈率估值(40亿港元) 贴现率为9%[9] * 关键下行风险 恩必普集采早于预期 新产品放量慢于预期 重大研发项目失败 仿制药销售受降价影响超预期[9]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并购(M&A)排名为3 代表成为收购目标的概率较低(0%-15%)[10][16] * 高盛为该公司做市[19]
石药集团:2025 年指引在疲软第二季度后重新校准;重申业务开发目标及可持续性
2025-08-24 22:47
公司概况 * 公司为石药集团 (CSPC Pharmaceutical Group, 1093 HK) [1] * 摩根士丹利给予其"增持"评级,目标股价为9.60港元,较当前股价有9%的下行空间 [6] * 公司当前市值为1256.53亿港元,企业价值为1120.13亿港元 [6] 财务表现与业绩指引 * 公司第二季度收入同比下降14%,成药销售额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8%,低于预期15% [8] * 第二季度毛利率同比下降6.7个百分点,费用率同比上升8.7个百分点,核心利润同比下降39%环比下降36% [8] * 若排除业务拓展(BD)收入,第二季度核心利润同比下降59%环比下降24% [8] * 公司将2025年下半年增长目标调整为环比增长5%,并预计从2026年起增长将加速 [2][8] * 公司预计2025年明复乐销售额将达10亿元人民币 [2] * 恩必普软胶囊销售因医院预算控制而受挫,公司计划加强零售渠道以在专利到期后维持2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 [2] * 公司预计研发投入增加将导致净利润增长放缓 [8] 研发管线与业务拓展 * 公司拥有八个技术平台,孕育更多BD候选药物 [4] * 代谢产品组合包括每月给药一次的司美格鲁肽(Phase 1)、GLP-1/GIP、GGG(临床前)等长效注射平台药物,以及siRNA、小分子和单抗 [9] * 其他在研管线包括AI发现的小分子、双特异性抗体、mRNA疫苗、CAR-T疗法、ADC药物和PROTAC [9] * 公司目标在2026-2027年实现BD收入同比增长,并继续目标在2025年底前完成两笔价值各超过50亿美元的BD交易 [8] * 已完成交易的合作伙伴正按计划启动试验 [8] 重点产品临床进展 * EGFR ADC全球三期试验针对3L+ EGFRm NSCLC和2L+ EGFRwt NSCLC已获得FDA同意的设计方案,以ORR作为有条件批准基础,OS作为完全批准基础 [3] * 患者招募于202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以外地区针对2L适应症的批准预计需要约4年时间 [3] * 来自中国的早期数据显示,在2L EGFRwt NSCLC中,其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趋势相较于TROP2 ADC具有竞争力 [3] 风险因素 * 上行风险包括创新药销售超预期增长、利润率改善超预期、研发管线进展顺利及BD活动增加 [13][14] * 下行风险包括原料药价格剧烈波动、研发管线失败或延迟、运营成本上升、进一步的政府降价或医保控费、BD受挫以及恩必普仿制药超预期快速推出 [13][14] 其他重要信息 * 摩根士丹利香港证券有限公司是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证券的流动性提供者/做市商 [60] * 摩根士丹利在过往及未来可能为公司提供投资银行服务,并可能持有公司证券头寸 [2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