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 Biograph Vision Quadra 2.0

搜索文档
医工交叉的系统构建者:西门子医疗如何打造“创新协作型平台”?
思宇MedTech· 2025-04-09 17:52
核心观点 - 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逻辑在于"协作出来"而非单纯技术突破,强调临床需求与工程方案的闭环协同[4] - 西门子医疗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和医工交叉长期投入,形成从临床问题定义到商业落地的结构化能力[3][7] - 跨国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系统化整合全球协作经验,构建"协同肌肉"并实现本土化移植[8][9] - 中国医疗创新需要建立本土化协作接口,通过平台共建参与标准制定和流程重构[10][13] 产品创新案例 - 光子计数CT NAEOTOM Alpha:具备110微米分辨率,应用于全球首例光子计数CT+元宇宙可视化乳房手术[1][13] - 自动驾驶C臂CT Ciartic Move:基于医生反馈开发,实现自动移动/摆位功能,减少术中影像设备笨重问题[4][5] - 双源CT+元宇宙技术:在中山医院完成全国首例可视化皮瓣移植手术,实现三维重建与路径规划[13] - 脂肪肝定量体系:与瑞金医院共建全球首个CT脂肪肝标准化诊断体系,推动专利申报[13] 协同机制建设 - 全球协作网络:与上千家临床机构合作,每日完成1600项AI实验,积累24000项技术知识产权[8] - 本土化平台:在中国举办医工转化论坛,引入西达赛奈医院经验,联动北医三院/华西医院等机构[9] - 创新中心模式:从技术输出转向机制嵌入,建立医院-工程-科研的三方对话通道[10] 行业方法论 - 医工交叉三阶段:临床观察→工程建模→商业部署,需解决数据/算法/耗材/培训等系统问题[4] - 企业角色转变:从设备供应商升级为系统集成者,参与手术方案预演等临床全流程[7][13] - 价值评估标准:医疗设备价值取决于临床适配性而非技术参数,需匹配医生操作逻辑和医院流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