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CP线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PCB专家,解析设备投资机遇
2025-08-24 22:47
行业与公司 * PCB(印制电路板)行业,特别是高端HDI(高密度互连)板和AI服务器用板领域 [1][2][3] * 涉及公司包括设备供应商东威公司、深南电路、胜宏科技、崇达科技、景旺电子等国内PCB厂商,以及海外设备厂商如日本ORC、德国Siemens、意大利Pretec等 [1][3][7][19][26]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高端PCB的技术要求与升级趋势** * AI服务器领域,针对GPU加速卡的PCB层数达22到28层,孔径在50微米到100微米之间,线宽线距在1.6微米到3微米之间 [2] * 高端HDI板对位精度要求极高,需达到±1微米,压接孔公差控制在±0.05毫米内,电镀均匀性±5微米,介质厚度均匀性±10% [1][2] * 美国北美地区芯片对应PCB已达30至40层,厚度4至6毫米 [3] * 未来下一代HDI板孔径预计将缩小至75微米,层厚度约75至80微米,纵横比达到0.9:1或1:1 [18] * 现代PCB板孔密度大幅提高,例如GB300型号每个pale约有10万个孔,单个GPU加速卡有10万个通孔,五阶HDI板两面盲孔数可达70万个 [5] **2 高端制造对先进设备的依赖与进口现状** * 满足高端制造需高解析度曝光机、高精度激光钻孔机、电镀填孔设备、均匀性压合设备及高精度X射线透视机 [2] * X-Ray透视机市场主要被海外厂商垄断(如日本Martec、德国Siemens、意大利Pretec),一台约需250万人民币,高级HDI产品必不可少 [19] * 高端电镀线投入巨大,一条完整线需至少2500万人民币,加上配套设施总投资可达5000万人民币,高端厂商倾向从香港宝德科技购买 [20] * 高端曝光机(特别是防焊曝光机)短缺,国产设备无法满足ASIC PCB对黑油板处理要求,依赖日本ORC曝光机 [26] * 激光钻孔机(六代机)、激光内雕机、Pretec设备、备战机、压合压机均存在供给不足问题 [25][26] * 蚀刻线领域中国大陆尚无领先企业,大部分依赖台湾或德国供应商 [27] **3 国产设备的竞争现状与挑战** * 国产高端PCB设备产能不足,使用高端部件导致成本增加,缺乏价格优势 [4] * 国产激光设备在5G HDR等高要求应用中良率仅30%-40%,存在孔洞未完全打穿问题,导致整块板报废,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设备 [2][13][14] * 国产备战工序虽进步显著,但效率和稳定性略逊于海外设备 [6] * 国产设备备钻深度有限,最大只能达到3.5毫米,无法满足4.2毫米厚板需求,需要客户放宽公差 [8] * 激光技术无法完全替代机械式打孔,因机械式能处理更深更复杂的孔径设计(如0.15毫米直径、包金比40:1),激光只能烧穿0.1毫米厚度 [17] **4 特定材料与工艺的成本及影响** * 钻针成本占比约2%,但其寿命随材料硬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直接影响整体成本 [11][15] * 使用石英布等硬材料严重降低钻针寿命:FR-4材料一把刀可用1.2万个孔;M2材料为1200-1600个孔;M8级别降至500甚至300个孔;PTFE材料每200个孔就需更换 [11] * 镀膜技术(如金刚石镀膜)可将钻针寿命提高到1000次以上,但成本高且仍存在断刀风险,经济效益改善有限 [16] * 以马8材料为例,一张成本约860元,用于20层板总材料成本(含PP)达12100元,最终售价可达22000元 [15] **5 国内产业发展与替代机会** * 中国大陆逐渐开始布局5阶、6阶、7阶HDI板厂,但整体数量有限,主因投资巨大且市场需求未完全成熟 [3] * 东威公司在VCP(垂直连续电镀)线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GP300型号主要用于填孔线,是国内企业中的龙头,电镀VCP技术在中国大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1][7][20][27] * 在检测设备领域,中国大陆企业(如康代、大族激光、鹰眼科技、宜美智)取得显著进展,正逐步实现国产化,与国际品牌差距缩小 [21][23] * 空压机和冰水机是新建PCB板厂必备核心设备,新建厂倾向购买日本制造的高端空压机以保证24小时运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国内品牌更多应用于二流企业 [24] 其他重要内容 * 激光机与机械式钻机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 [2][12] * 在PCB制造中,激光机和钻机的使用比例大致为30%和70% [13] * 备战工艺在PCB制造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马8、马9等材料基本都需要进行备钻 [9] * 备钻效率相对较高,大约是通孔效率的三倍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