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Med MaaS
icon
搜索文档
德适生物冲刺港股IPO:自研跨模态基座模型,打造全新医学影像AI平台
证券时报网· 2025-07-28 05:58
iMedImage基座模型:千亿级医学影像市场中的底层多模态、多任务、多场景通用模型 基于自主研发的iMedImage通用医学影像大模型,杭州德适生物("杭州AI十八罗汉"之一)正以创新引领 者之姿,推动AI医学诊断迈向新高度。2025年6月29日,德适生物正式递交港股IPO申请(18A章节),华 泰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最新一轮增资后,公司估值达25.6亿元。 据统计,医学影像占临床诊断信息的70%,而影像数据激增与医生数量失衡导致工作负荷剧增,一些医 学影像的临床误诊率高达21%。中研普华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将达1800亿 元,其中医学影像AI是全球医疗健康领域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 然而,该领域长期面临三大痛点:高门槛、长周期和低效率。单个病种模型开发通常需投入上千万元、 数十万张标注影像,研发耗时3-5年,且存在设备兼容性差、临床适应性弱等问题,严重制约行业发 展。 正因如此,德适生物自主研发的iMedImage跨模态医学影像基座模型为医学影像设备企业提供了一条高 效智能化升级路径,快速实现设备诊断智能化转型,带来三大核心优势: (1)开发周期从行业平均3-5年压缩至60天 ...
德适生物IPO:低“AI含量”产品贡献主要营收 裁员、缩减研发仍难止血现金储备仅剩500余万
新浪证券· 2025-07-25 16:1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近日,德适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于港交所主板上市,华泰国际为独家保荐人。资料显示,德 适生物成立于2016年9月,公司专注医学影像AI行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的销售收 入计,德适生物在中国的染色体核型分析领域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30.6%。 资料显示,AI医学影像被认为是目前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最有前景的赛道之一,国内AI驱动的医学影 像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由2019年的人民币1亿元增加至2024 年的人民币24亿元。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中 国AI驱动的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将于2030年达到人民币401 亿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60.2%。 然而,在对招股书等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后发现,德适生物虽身披AI医疗光环,但2024年其低技术含量 的Ⅱ类、Ⅰ类医疗器械贡献主要营收,核心AI产品商业化价值仍待验证。同时,染色体核型分析细分 市场规模不足2亿,年增速仅6.7%,天花板明显。此外,公司现金储备仅剩557万元,裁员30%仍难止 血,资金链濒临断裂。 核心产品商业价值待验证 低"AI含量"产品贡献主要营收 ...
全球首个AI医学影像大模型技术与商业化先行者!年收增速超30%
财富在线· 2025-07-23 17:16
公司概况 - 德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通过18A方式冲刺港交所上市,公司是全球医学影像AI领域的领跑者[1] - 公司创始人宋宁博士拥有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复合背景,曾执教于日本国立长崎大学医学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 - 公司创立9年,经历5轮融资,估值达25.6亿元人民币,股东包括杭州紫金港、国中投资、美鸿投资等知名机构[1] 创始人及股权结构 - 创始人宋宁今年43岁,拥有计算机科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复合背景,获中南大学生物工程学士学位和医学遗传学硕士学位、日本长崎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 - 公司创立时注册资本100万元,经过多轮融资后宋宁持股降至47.95%,但通过回购股份和员工持股平台等方式,目前直接持股30.04%,合计控制52.06%的投票权[2][3] - 2021年宋宁以100万元向杨曦转让2%股份作为激励,后因业绩目标未达成以228万元溢价回购[4] 业务聚焦与战略调整 - 2025年公司转让旗下两家子公司100%股权,以专注核心AI业务[5] - 医学检验实验室行业利润率普遍偏低,国内某头部ICL机构2024年营收71.90亿元,净利润为-3.81亿元,净利率为-5.77%[5] - 通过剥离低效业务,公司更加聚焦高价值AI主业[5] 行业前景与市场机会 - 中国AI医疗器械市场近年保持年均超50%的增长率,AI驱动的医学影像细分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24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4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0.2%[6] - 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至781亿元[6][7] - 医学影像AI将在临床诊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场空间数百倍扩容[7]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公司搭建了"基座模型+智能医疗器械+试剂耗材+模型服务"的完整生态体系[7] - 推出AutoVision®、MetaSight®等多款全球领先的智能设备,MetaSight®智能染色体扫描系统获得中国NMPA、美国FDA及欧盟CE三大认证[7] - 2024年推出的iMed MaaS云平台上线后短短数月即贡献收入1,954万元[7] - 截至2025年6月,公司产品已进入全国400多家医疗机构,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2024年中国市场占有率达30.6%,排名第一[8] 财务表现与运营效率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约7,035万元,同比增长33.1%,云平台服务收入1,954万元,贡献27.8%的营收[9] - 2024年综合毛利润率为65.5%,净亏损约4,337.5万元,相比2023年的5,611.6万元减少近23%[9] - 2024年末员工人数为145人,较2023年末减少30%,同期营收增长33.1%,人均产出接近翻倍[10] - 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持有超过6,000万元高流动性金融资产,计入pre-IPO轮融资后可用资金余额超过1亿元[10] 上市计划与未来发展 - 公司拟将上市募集资金用于AI AutoVision®市场推广、iMedImage多模态医学影像大模型的迭代开发及全球市场布局[11] - 公司正从"AI工具提供商"向"全模态医疗AI基础设施架构师"战略转型,引领全球医学影像AI产业变革[11][12]
“80后”博士开创AI新科技冲刺香港IPO:全球首个AI医学影像大模型的技术与商业化先行者!年收增速超30%,人均产值翻倍增长
财联社· 2025-07-18 20:52
公司概况 - 德适生物是全球医学影像AI领域的领跑者 正通过18A方式冲刺港交所上市 估值达25 6亿元人民币 [1] - 公司创始人宋宁博士拥有计算机科学 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复合背景 曾执教于日本国立长崎大学医学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1] - 公司获得杭州紫金港 国中投资 美鸿投资等知名机构多轮投资 经历5轮融资 创立9年 [1] 创始人及股权结构 - 创始人宋宁持股30 04% 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及投资控股平台合计控制52 06%的投票权 [3] - 宋宁曾回购德清科技持有的全部股份 体现对公司保护 [2][3] - 公司股东均为机构投资者 仅自然人杨曦因激励协议获得股份 后因业绩未达标被溢价回购 [5] 业务聚焦与战略调整 - 公司转让旗下两家子公司100%股权 以专注核心AI业务 [6] - 医学检验实验室行业利润率普遍偏低 某头部机构2024年净利率为-5 77% [6] - 管理层通过剥离低效业务 聚焦高价值AI主业 [6] 行业前景与市场机会 - 中国AI医疗器械市场近年保持年均超50%增长率 [7] - 中国AI驱动的医学影像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4亿元增长至2030年401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60 2% [7] - 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781亿元 [7]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公司搭建"基座模型+智能医疗器械+试剂耗材+模型服务"完整生态体系 [7] - 推出AutoVision® MetaSight®等多款全球领先智能设备 [7] - MetaSight®获得中国NMPA 美国FDA及欧盟CE三大认证 [7] - iMed MaaS云平台2024年9月上线后数月贡献收入1 954万元 [8] 市场表现与竞争地位 - 产品进入全国400多家医疗机构 覆盖大量三甲医院和诊断中心 [9] - 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中国市场占有率30 6% 排名第一 [9] - 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同比收入增长超过35% [9] - 2025年上半年智能医学装备系统中标数量及金额较2024年同期出现3位数增长 [9]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7 035万元 同比增长33 1% [10] - 云平台服务收入1 954万元 占总营收27 8% [10] - 综合毛利润率65 5% 净亏损收窄至4 337 5万元 [10] - 2024年净亏损率-61 6% 较2023年-106%显著改善 [10] - 截至2025年4月30日 公司持有金融资产合计超6 000万元 [11] - 计入pre-IPO轮融资后 可随时使用资金余额超1亿元 [11] 运营效率 - 2024年员工人数减少30%至145人 同期营收增长33 1% [11] - 人均产出接近翻倍 [11] 上市计划与未来发展 - 拟将募集资金用于AI AutoVision®市场推广 iMedImage多模态医学影像大模型开发及全球市场布局 [13] - 战略转型为"全模态医疗AI基础设施架构师" [13]
递表前“80后”教授已套现超5000万元 现金吃紧、员工减少三成,押注AI的德适生物能否靠“未出生”产品翻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6 20:42
公司概况 - 德适生物是中国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市场龙头,占据30.6%份额[11] - 公司正在冲刺港交所上市,创始人宋宁持股52.06%并已套现超6600万元[1][4] - 2025年6月最新一轮增资后投后估值达25.6亿元[4]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宋宁43岁,拥有计算机科学和医学遗传学复合背景[2] - 曾执教于日本长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 - 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保持控股权,包括原价回购股份等操作[3] 财务表现 - 2024年总营收7035万元,但核心业务收入从4390万元降至4084万元[12] - 核心业务毛利率下滑19.9个百分点至56.7%[12] - 2023年和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5611.6万元和4337.5万元[19] - 截至2025年4月末账面现金仅余556.7万元[19] 业务情况 - 原核心业务增长乏力,iMedImage分析系统营收占比从83.1%降至58%[12] - 医疗耗材和试剂产能利用率同比降幅超50%[16] - AI新业务iMed MaaS平台2024年贡献1954万元收入,毛利率高达97.2%[17] 战略布局 - 押注AI AutoVision®染色体核型分析辅助诊断系统[1] - 该系统已获"创新医疗器械"认定并提交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20] - 计划将IPO募资优先投入AI AutoVision®商业化[20] 行业前景 - 中国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市场预计2030年达20.38亿元[12] - 中国医疗AI市场规模从2019年11亿元飙升至2024年95亿元[17] - 预计2030年医疗AI市场规模将达1382亿元[17] - 基座模型驱动的医学影像市场预计2035年达519亿元[18] 公司治理 - 递表前夕以1元转让两家具备资质的子公司[8] - 自然人股东杨曦持股两年获利78万元后退出[5] - 2024年员工人数减少30%至145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