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AI

搜索文档
新股消息 | 德适生物拟港股上市 中国证监会要求说明上市前后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的安排或措施
智通财经网· 2025-08-08 19:45
智通财经APP获悉,8月8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2025年8月1日—2025 年8月7日)》。中国证监会对德适生物等17家企业出具补充材料要求。其中,证监会要求德适生物说明 上市前后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的安排或措施等事项。据悉,德适生物已于2025年6月29日向港交所 主板提交上市申请,华泰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三、请说明本次拟参与"全流通"股东所持股份是否存在被质押、冻结或其他权利瑕疵的情形。 证监会请德适生物补充说明以下事项,请律师核查并出具明确的法律意见: 招股书显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德适生物自主研发的iMedImage是世界上参数规模最大的通用 型医学影像基座模型,已成功实现商业化,而且被认定为世界上首个商业化跨模态医学影像基座模型。 德适生物一直专注医学影像AI行业。公司专有的iMedImage具有跨模态预训练架构,使单一统一模型能 支持19种医学影像模态(如染色体、CT、MRI、超声及病理),并覆盖超过90%的临床医学影像场景,包 括生殖健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放射卫生。凭借统一基础能力、强大的泛化能力及可延伸架构工具, iMedImage为多模态、多任务及多场 ...
德适生物拟港股上市 中国证监会要求说明上市前后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的安排或措施
智通财经· 2025-08-08 19:43
一、请结合备案材料所述主营业务情况,说明公司及下属公司经营范围、实际业务是否涉及"人体干细 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或其他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或禁止领域及相关判断依据,本次发行 上市前后是否持续符合外商投资准入政策要求。 8月8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2025年8月1日—2025年8月7日)》。中国证 监会对德适生物等17家企业出具补充材料要求。其中,证监会要求德适生物说明上市前后个人信息保护 和数据安全的安排或措施等事项。据悉,德适生物已于2025年6月29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华 泰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证监会请德适生物补充说明以下事项,请律师核查并出具明确的法律意见: 三、请说明本次拟参与"全流通"股东所持股份是否存在被质押、冻结或其他权利瑕疵的情形。 招股书显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德适生物自主研发的iMedImageTM是世界上参数规模最大的 通用型医学影像基座模型,已成功实现商业化,而且被认定为世界上首个商业化跨模态医学影像基座模 型。 德适生物一直专注医学影像AI行业。公司专有的iMedImageTM具有跨模态预训练架构,使单一统一模 型能支持19种医学影 ...
德适生物冲刺港股IPO:自研跨模态基座模型,打造全新医学影像AI平台
证券时报网· 2025-07-28 05:58
公司概况 - 杭州德适生物基于自主研发的iMedImage通用医学影像大模型推动AI医学诊断发展 已递交港股IPO申请 最新估值达25 6亿元 [1] - 公司构建"基座模型-智能器械-大模型服务"全流程解决方案 涵盖6款AI+分析系统 3台AI+智能医疗器械 4款试剂耗材及2类大模型服务 [5] - 产品覆盖31个省 自治区及直辖市的400多家医疗机构 包括三甲医院 产前诊断中心及保健中心 [6] 核心技术 - iMedImage是全球参数规模最大 首个商业化跨模态医学影像基座模型 支持19种医学影像模态 覆盖90%临床医学影像场景 [5][6] - 相比传统AI模型 该基座模型将开发周期从3-5年压缩至60天 AI研发投入减少90%以上 并扩展高级诊断功能 [1] - 仅需200例影像数据和数天训练即可构建专科模型 染色体分析准确率从行业平均50%提升至99 45% [3][6] 市场表现 - 2023年和2024年收入分别为5284 4万元和7035 2万元 模型云服务营收同比增长33 1% 毛利率超65% [7] - 2024年市场份额达30 6% 打破国际巨头垄断95%市场的格局 [5] - 2025年上半年智能医学装备系统中标数量及金额同比出现3位数增长 [7] 行业前景 - 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1800亿元 医学影像AI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 [1] - 基座模型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72亿元 2035年519亿元(CAGR48 5%) MaaS市场2030年40亿元 2035年143亿元(CAGR29 1%) [5] - 行业临床误诊率高达21% 影像数据激增与医生数量失衡导致工作负荷剧增 [1] 战略规划 - 募集资金将用于核心产品研发 全球化业务扩展 战略收购及投资 实现向"全模态医疗AI基础设施架构师"转型 [8] - 推出iMed MaaS平台 提供"即用即取"云端AI服务 采用无代码操作环境降低使用门槛 [6] - 与腾讯 云尖 新华三集团 迈瑞医疗建立多层次合作 共建"云+端+生态"系统 [6]
德适生物IPO:低“AI含量”产品贡献主要营收 裁员、缩减研发仍难止血现金储备仅剩500余万
新浪证券· 2025-07-25 16:15
公司概况 - 德适生物成立于2016年9月,专注医学影像AI行业,在中国染色体核型分析领域市场份额达30.6%(2024年)[1] - 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华泰国际为独家保荐人[1] - 核心产品包括通用型医学影像基座模型iMedImage及染色体核型分析辅助诊断系统AI AutoVision[2] 行业前景 - 中国AI驱动的医学影像市场规模从2019年1亿元增长至2024年24亿元,预计2030年达401亿元(2024-2030年CAGR 60.2%)[1] - 染色体核型分析细分市场规模从2019年1.199亿元增至2024年1.659亿元(CAGR 6.7%),增速缓慢[9] - 截至2024年底,NMPA已批准107张AI三类证[8] 产品结构 - 2024年基于iMedImage的分析系统及器械贡献58%营收(7035万元),模型服务占27.8%(1950万元)[6][7] - 主要收入来源为获得Ⅱ类/Ⅰ类证的AutoVision®、MetaSight®、KayoFlow®等低技术含量器械[7] - AI AutoVision正在申报三类医疗器械注册,预计2025年底获批,为全球首个AI驱动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辅助诊断系统[2][8] - 非医疗器械产品包括智能一体化设备及云端AI服务平台iMed MaaS(2025年3月上线)[4][5] 财务表现 - 2023-2024年收入分别为5284万元(+33.1%)、7035万元,亏损5612万元、4338万元[10] - 毛利率从71%降至65.5%,主因低毛利器械收入占比提升(核心业务毛利率从76.6%降至56.7%)[10] - 2024年裁员30%(员工从206人减至145人),研发支出从2864万元降至2552万元[10] - 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净流出(2023年-4740万元,2024年-2978万元),2025年4月底现金储备仅557万元[11] - 应收账款从610万元激增至3210万元(周转天数从41天延长至99天)[11]
递表前“80后”教授已套现超5000万元 现金吃紧、员工减少三成,押注AI的德适生物能否靠“未出生”产品翻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6 20:42
公司概况 - 德适生物是中国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市场龙头,占据30.6%份额[11] - 公司正在冲刺港交所上市,创始人宋宁持股52.06%并已套现超6600万元[1][4] - 2025年6月最新一轮增资后投后估值达25.6亿元[4]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宋宁43岁,拥有计算机科学和医学遗传学复合背景[2] - 曾执教于日本长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 - 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保持控股权,包括原价回购股份等操作[3] 财务表现 - 2024年总营收7035万元,但核心业务收入从4390万元降至4084万元[12] - 核心业务毛利率下滑19.9个百分点至56.7%[12] - 2023年和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5611.6万元和4337.5万元[19] - 截至2025年4月末账面现金仅余556.7万元[19] 业务情况 - 原核心业务增长乏力,iMedImage分析系统营收占比从83.1%降至58%[12] - 医疗耗材和试剂产能利用率同比降幅超50%[16] - AI新业务iMed MaaS平台2024年贡献1954万元收入,毛利率高达97.2%[17] 战略布局 - 押注AI AutoVision®染色体核型分析辅助诊断系统[1] - 该系统已获"创新医疗器械"认定并提交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20] - 计划将IPO募资优先投入AI AutoVision®商业化[20] 行业前景 - 中国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市场预计2030年达20.38亿元[12] - 中国医疗AI市场规模从2019年11亿元飙升至2024年95亿元[17] - 预计2030年医疗AI市场规模将达1382亿元[17] - 基座模型驱动的医学影像市场预计2035年达519亿元[18] 公司治理 - 递表前夕以1元转让两家具备资质的子公司[8] - 自然人股东杨曦持股两年获利78万元后退出[5] - 2024年员工人数减少30%至145人[19]
德适生物冲刺港交所:已打造全球首个商业化的跨模态医学影像基座模型
IPO早知道· 2025-06-29 21:27
公司概况 - 杭州德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6月29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华泰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2] - 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注医学影像AI行业,核心产品为iMedImageTM跨模态预训练架构 [2] - 截至2025年6月21日,公司试剂和耗材产品组合包括3款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试剂、6款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耗材及18款一类医疗器械备案试剂 [5] 核心技术 - iMedImageTM是全球参数规模最大的通用型医学影像基座模型,支持19种医学影像模态,覆盖90%临床医学影像场景 [2] - 该模型是全球首个商业化跨模态医学影像基座模型,已实现商业化应用 [2] - 基于iMedImageTM,公司提供"基座模型-智能医疗器械-试剂及耗材-大模型服务"全流程AI医学影像解决方案 [3] 核心产品 - AI AutoVision®预计成为全球首个AI驱动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辅助诊断系统,可实现L3级智能染色体异常自动识别 [4] - 公司开发了染色体分析智能无人值守流水线,包含AutoVision®、MetaSight®、KayoFlow®等系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4] - MetaSight®是全球首个AI驱动染色体扫描系统,具备内置识别AI算法 [4]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销售收入计算,公司在中国染色体核型分析领域市场份额达30.6%,排名第一 [6] 财务数据 - 2023年营收5284万元,2024年增至7035万元 [7] - 2023年毛利率71.0%,2024年降至65.5% [7] 融资与估值 - IPO前最后一轮股权转让后估值为25.6亿元人民币 [8] - 已获得紫金港资本、远翼投资、国中资本等多家机构投资 [7] 募资用途 - 主要用于AI AutoVision®研发和商业化 [8] - 加强iMedImageTM基座模型技术及服务组合 [8] - 扩大全球市场业务及寻求战略收购 [8]
新股消息 | 德适生物递表港交所 公司自研iMedImage通用型医学影像基座模型已成功实现商业化
智通财经网· 2025-06-29 20:19
公司上市动态 - 杭州德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华泰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1] 核心技术优势 - 自主研发的iMedImage是世界上参数规模最大的通用型医学影像基座模型,且为全球首个商业化跨模态医学影像基座模型 [3] - iMedImage支持19种医学影像模态,覆盖超过90%的临床医学影像场景,包括生殖健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放射卫生 [3] - 核心产品AI AutoVision预期将成为全球首个AI驱动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辅助诊断系统,已获国家药监局"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认定 [3][5] - AI AutoVision预计成为全球首个实现AI驱动的染色体异常自动识别提示及L3级智能的系统 [5] 商业模式 - 提供"基座模型-智能医疗器械-试剂及耗材-大模型服务"全流程端到端AI医学影像解决方案组合 [3] - 解决方案显著降低研发成本及上市时间,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提高诊断效率 [3] 监管进展 - AI AutoVision于2025年5月完成临床试验并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 [5] - 2025年6月收到国家药监局出具的《受理通知书》,注册申请已获正式受理 [5] 财务表现 - 2023年收入5284.4万元人民币,2024年增长至7035.2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1% [5][6] - 2023年年内亏损5611.6万元人民币,2024年收窄至4337.5万元人民币 [5][6] - 毛利率从2023年的71.0%下降至2024年的65.5% [6] - 研发成本占比从2023年的54.2%降至2024年的36.3% [6] - 行政开支占比从2023年的56.6%降至2024年的36.4% [6] - 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比从2023年的41.5%降至2024年的35.5% [6]
开立医疗副总裁陈刚: “设备+AI”战略驱动创新 多维布局谋发展
中国证券报· 2025-05-19 04:35
公司战略与产品布局 - 公司依托"设备+AI"核心战略,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实现多产品线技术突破,多款搭载AI的高端医疗设备陆续上市 [1] - 产品覆盖超声医学影像、消化与呼吸内镜、微创外科产品以及心血管介入产品四大板块 [1] - 外科产品成为新增长点,技术迭代从多镜联合升级至4K荧光 [2] - 心血管介入领域作为唯一参与制定血管内超声通用技术标准的企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2] 政策机遇与市场表现 - 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1] - 公司在四川、石家庄等地中标高端设备订单超百台,短期市场份额提升显著 [1] - 集采项目单次采购量达数百台,部分项目单笔高端设备中标量创历史新高 [2] - "设备更新"政策下价格降幅低于药品和耗材,通过以价换量实现销售总额稳步增长,利润影响可控 [2] 研发与技术创新 - 深化AI与医疗设备融合,拓展医学影像AI和大语言模型应用 [1] -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内镜产品品质,消化内镜领域作为国内第一品牌将充分把握政策机遇 [2] - 耗材研发取得进展,新产品将陆续推向市场 [2] 海外市场拓展 - 海外市场凭借三维推进策略实现稳健增长 [1] - 公司目标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向全球领先品牌迈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