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好物(08217)

搜索文档
万民好物(08217) - 2023 - 年度财报
2023-06-28 20:04
公司上市及业务概况 - 公司股份于2016年4月12日以配售方式在联交所GEM成功上市[9] - 公司拥有超23年在香港以分包商身份提供土木工程服务的经验[13] - 公司承接的土木工程包括道路及渠务工程、结构工程、地盘平整工程、装修及翻新工程[13] - 公司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报告期内业务性质无重大变动[178]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总收益从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约9275.4万港元增加约1184.7万港元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约10460.1万港元[9] - 截至2023年1月31日止九个月,公司收益约为1.156亿港元,除税前亏损约为3790万港元[17] - 公司总收益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约9275.4万港元增加约1184.7万港元至报告期约1.04601亿港元[19] - 2022年3月31日,公司手头有14项合约,涉及总合约金额约4.78915亿港元;2023年3月31日,手头有11项合约,涉及总合约金额约2.87286亿港元[19] - 公司业绩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毛利约104.3万港元逆转为报告期毛损约287.8万港元[20] - 公司其他收入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约11.9万港元增加约414.4万港元至报告期约426.3万港元[28] - 公司其他收益或亏损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收益约157.4万港元逆转为报告期亏损82.7万港元[29] - 公司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约1062.9万港元减少约482.9万港元或45.4%至报告期约580万港元[31] - 公司融资成本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约73.3万港元减少约1.2万港元至报告期约72.1万港元[32] - 公司年内亏损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约2014.7万港元减少约1018.4万港元至报告期约996.3万港元[35] - 2023年3月31日集团流动比率增至约1.9倍,2022年3月31日约为1.7倍[36] - 集团计息债务总额由2022年3月31日约1215.5万港元增至2023年3月31日约1200万港元[36][44] - 2023年3月31日集团租赁负债约为零港元,2022年3月31日约为15.5万港元[36][44] - 2023年3月31日资本负债比率约为24%,2022年3月31日约为20%[36]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已发行及缴足股本约为4829.76万港元,公司拥有人应占总权益约为5055万港元[37] - 2023年3月31日集团并无资本承担,2022年3月31日为零港元[38] - 2023年3月31日集团并无重大或然负债,2022年3月31日为零港元[39] - 2023年3月31日集团聘用约33名雇员,2022年3月31日为43名雇员[45] - 报告期内集团总员工成本约为951.1万港元,2022年3月31日约为2436.7万港元[45] - 董事会建议报告期内不派发末期股息,2022年为零港元[46] - 报告期内,五大客户收益贡献占总收益100%(2022年3月31日:100%),最大客户占收益约77.9%(2022年3月31日:57.9%)[180] - 董事不建议支付报告期内末期股息(2022年:零港元)[187]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可供分派予股东的储备为零[190] 金融资产数据关键指标 - 截至2023年3月31日,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中,汇隆控股有限公司已变现及未变现收益为648.8万港元,所持股份3.8166亿股,公平值2518.9万港元,占总资产约23.9% [15]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其他上市股本证券公平值1087.4万港元,占总资产约10.3% [15] - 截至2023年3月31日,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总计公平值3606.3万港元,占总资产约34.2% [15]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对汇隆控股有限公司总投资额约为976.2万港元,持有3.8166亿股股份,占股权2.66%,权益账面价值约为2518.9万港元,占总资产23.9%[17] 市场及行业趋势 - 2023 - 2028年年均资本工程开支将超1000亿港元,2023 - 2024年政府基础设施经常开支预计增加7.3%,其后每年以3.3% - 5.0%速度增长[10] 公司未来规划 - 预计2024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公司将加强竞争优势,控制成本,评估获取其他国家牌照的可行性[14] - 公司最近取得数个项目,对未来数年前景充满信心[10] 董事会及相关委员会情况 - 截至报告日期,董事会由5名董事组成,包括2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63] - 董事会每年至少举行4次会议,报告期内举行了6次会议[73][74] - 余晓女士、刘咏愉女士、黄智瑾先生、廖洪浩先生、刘燕钦女士出席会议比例均为100%[74] - 各执行董事与公司订立的服务合约初步为期3年,各独立非执行董事根据委任函获委任,初步固定为期3年[76] - 每届股东周年大会,至少当时三分之一的董事须轮值退任,每名董事须至少每三年轮值退任一次[78] - 余晓女士及廖洪浩先生将在公司应届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董事并愿膺选连任[78] - 公司采纳GEM上市规则第5.48至5.67条作为董事证券交易操守守则,全体董事在规定期间内全面遵守[75] - 公司已采纳提名政策,董事会对甄选及委任新董事负最终责任[64] - 公司采纳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提名委员会每年审阅并适时修订[69] - 主席与行政总裁角色应区分,权力和授权分布需均衡[71] - 公司资助全体董事参与持续专业发展,报告期内全体董事通过阅读材料和参加培训/研讨会参与[79][80] - 董事会遵照GEM上市规则成立审核、薪酬及提名三个委员会,相关职权范围可在集团及联交所网站查阅[81]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席为黄智瑾先生,每年至少开会四次,成员出席率均为100%[83][85]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集团2022年各季度未经审核业绩及2023年经审核全年业绩[85] - 薪酬委员会由黄智瑾、廖洪浩及余晓组成,主席为黄智瑾先生,每年至少开会一次,成员出席率均为100%[87][88] - 薪酬委员会负责制定及建议薪酬政策、方案等,董事酬金详情载于综合财务报表附注15[87][88] - 提名委员会由廖洪浩、黄智瑾及刘燕钦组成,主席为廖洪浩先生,每年至少开会一次,后三位成员出席率均为100%[90][92] - 董事会认为上市日期起至报告日期止,审核、薪酬及提名委员会均已妥善履行职责[86][89][92] - 提名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提名政策,检讨董事会架构等多项职责[93] 审计费用情况 - 2023年法定审核服务已付/应付费用为399千港元,与2022年持平;2023年非审核服务已付/应付费用为零,2022年为102千港元[95] 公司秘书及合规主任情况 - 公司秘书苏彬先生在报告期内根据GEM上市规则第5.15条参加不少于15小时相关专业培训[96] - 刘咏愉女士于2022年5月31日获委任为公司合规主任[97] 股东相关情况 - 股东特别大会可由董事会或持有不少于十分之一附带投票权实缴股本的股东召开,请求提交后2个月内举行,若董事会21日内未安排,请求人可自行召开,费用由公司偿付[105] - 公司于2019年3月采纳派付股息政策,董事会可酌情决定是否派付股息(须获股东批准),形式、频率及金额取决于多种因素,也会考虑宣派中期股息[107][109] - 股东对股权等有疑问可向香港股份过户登记处提出,其他查询可书面寄至公司总办事处及香港主要营业地点[111] - 公司设立多个渠道与股东及投资者沟通,包括股东大会、年报等[112] 公司章程情况 - 报告期内,除股份上市相关章程修订外,公司章程文件无重大更改[113] 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情况 - 公司提呈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116] - 董事会承担监督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治理的责任,每年确定战略并审阅报告[119] - 公司成立环境、社会及管治工作小组,负责检讨及监督相关流程和风险管理[120] - 公司通过多种渠道与联交所、政府等主要持份者沟通[122][123] - 公司定期进行内部重要性评估,确定可持续发展事宜[125] - 公司识别出雇佣、健康及安全等为主要重大环境、社会及管治议题[125][126] - 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304.2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密度为每百万港元收益2.9吨二氧化碳当量[132] - 2023年硫氧化物(SOX)废气排放为0.91千克,较2022年的1.96千克和2021年的1.50千克有所下降[132] - 2023年范畴一排放为300.9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的745.9吨和2021年的1247.0吨大幅减少[132] - 2023年范畴二排放为3.3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的3.7吨和2021年的7.4吨有所降低[132] - 2023年直接能源消耗中柴油为3448.7吉焦,较2022年的2534.8吉焦和2021年的16761.0吉焦有变化[139] - 2023年直接能源消耗中汽油为801.3吉焦,较2022年的2139.9吉焦和2021年的1400.8吉焦有变化[139] - 2023年间接能源消耗电力为8.4兆瓦时,较2022年的10.1兆瓦时和2021年的10.4兆瓦时有所降低[139] - 2023年能源消耗总量为1188.9兆瓦时当量,较2022年的1308.7兆瓦时当量和2021年的5055.4兆瓦时当量减少[139] - 2022年总耗水量为2.0立方米,2021年为25.0立方米,2023年无数据[139] - 白天建筑活动中,住宅物业噪音标准为75分贝,教育机构噪音标准为70分贝[141]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在香港有33名全职及兼职雇员,2022年为29名,2021年为67名[147] - 按性别划分雇员比例,女性占比未提及,男性占比未提及;按级别划分,管理层占比未提及,高级占比未提及,中级占比未提及,低级占比未提及[148] - 2023年工作相关死亡人数为0,死亡率为0%;2022年工作相关死亡人数为0,死亡率为0%;2021年工作相关死亡人数为0,死亡率为0%[153] - 2023年因工伤损失工作日数为0,2022年为153天,2021年为0天[153] - 2023年公司向明建会赞助3000港元用于2022年跑圈王者挑战赛,向Wo Kai Development Limited赞助455000港元用于维护车公庙及村公所[168] - 2023年硫氧化物排放量为0.91千克,较2022年的1.96千克和2021年的1.50千克有所下降[170] - 2023年范畴一温室气体排放量为300.9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的745.9吨和2021年的1247.0吨大幅减少[170] - 2023年范畴二温室气体排放量为3.3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的3.7吨和2021年的7.4吨有所降低[170] - 2023年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304.2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的749.8吨和2021年的1254.4吨显著下降[170] - 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密度为2.91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港元收益,较2022年的8.08和2021年的7.45有所降低[170] - 2023年直接能源消耗中柴油为3448.7吉焦,较2022年的2534.8吉焦和2021年的16761.0吉焦有变化[170] - 2023年直接能源消耗中汽油为801.3吉焦,较2022年的2139.9吉焦和2021年的1400.8吉焦有变化[170] - 2023年能源消耗总量为1188.9兆瓦时当量,较2022年的1308.7兆瓦时当量和2021年的5055.4兆瓦时当量有所降低[170] - 2023年能源消耗密度为11.37兆瓦时当量/百万港元收益,较2022年的14.11和2021年的30.04有所降低[170] - 2023年雇员总数为33人,2022年为29人;女性雇员24人,2022年为5人;男性雇员9人,2022年为24人[172] - 2023年总雇员流失比率为30%,2022年为
万民好物(08217) - 2023 - 年度业绩
2023-06-28 20:01
年报澄清公告发布 - 公司发布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年报的澄清公告[1] 年报修订内容 - 年报中“香港股份过户登记分处”信息需修订,应改为卓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地址为香港夏慤道16号远东金融中心17楼[2] - 除上述修订外,年报其他资料及内容维持不变[2] 公告相关人员信息 - 公告日期执行董事为刘詠愉女士及余曉女士,独立非执行董事为黃智瑾先生、劉燕欽女士及廖洪浩先生[2] 公告发布渠道及保留时间 - 公告将在联交所GEM网站“最新上市公司公告”页保留至少七日,并在公司网站登载[4]
万民好物(08217) - 2023 - 年度财报
2023-06-27 20:23
公司上市及发展历程 - 公司股份于2016年4月12日在联交所GEM成功上市[9] - 公司于2016年4月12日起以配售方式于联交所GEM上市[177] 公司业务经验及范围 - 公司拥有超23年在香港以分包商身份提供土木工程服务的经验[13] - 公司专门在香港以分包商身份提供土木工程,业务包括道路及渠务等工程[11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总收益从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约9275.4万港元增加约1184.7万港元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约10460.1万港元[9] - 截至2023年1月31日止九个月,公司收益约为1.156亿港元,除税前亏损约为3790万港元[17] - 公司总收益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约9275.4万港元增加约1184.7万港元至报告期约1.04601亿港元[19] - 2022年3月31日,公司手头有14项合约,涉及总合约金额约4.78915亿港元;2023年3月31日,手头有11项合约,涉及总合约金额约2.87286亿港元[19] - 公司业绩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毛利约104.3万港元逆转为报告期毛损约287.8万港元[20] - 公司其他收入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约11.9万港元增加约414.4万港元至报告期约426.3万港元[28] - 公司其他收益或亏损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收益约157.4万港元逆转为报告期亏损82.7万港元[29] - 公司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约1062.9万港元减少约482.9万港元或45.4%至报告期约580万港元[31] - 公司融资成本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约73.3万港元减少约1.2万港元至报告期约72.1万港元[32] - 公司年内亏损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约2014.7万港元减少约1018.4万港元至报告期约996.3万港元[35] - 2023年3月31日集团流动比率增至约1.9倍,2022年3月31日约为1.7倍[36] - 集团计息债务总额由2022年3月31日约1215.5万港元增至2023年3月31日约1200万港元[36][44] - 2023年3月31日集团租赁负债约为零港元,2022年3月31日约为15.5万港元[36][44] - 2023年3月31日资本负债比率约为24%,2022年3月31日约为20%[36]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已发行及缴足股本约为4829.76万港元,公司拥有人应占总权益约为5055万港元[37] - 2023年3月31日集团并无资本承担,2022年3月31日为零港元[38] - 2023年3月31日集团并无重大或然负债,2022年3月31日为零港元[39] - 报告期集团总员工成本约为951.1万港元,2022年3月31日约为2436.7万港元[45] - 董事会建议报告期不派末期股息,2022年为零港元[46] - 报告期内,五大客户收益贡献占总收益100%(2022年3月31日:100%),最大客户占收益约77.9%(2022年3月31日:57.9%)[180] - 董事不建议支付报告期内的末期股息(2022年:零港元)[187]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可供分派予股东的储备为零[190] 金融资产情况 - 截至2023年3月31日,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中,汇隆控股有限公司已变现及未变现收益为648.8万港元,所持股份数目为38166万股,公平值为2518.9万港元,占总资产约23.9% [15]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其他上市股本证券公平值为1087.4万港元,占总资产约10.3% [15] - 截至2023年3月31日,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总计公平值为3606.3万港元,占总资产约34.2% [15]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对汇隆控股有限公司总投资额约为976.2万港元,持有3.8166亿股股份,占股权2.66%,权益账面价值约为2518.9万港元,占总资产23.9%[17] 市场环境与公司策略 - 2023 - 2028年年均资本工程开支将超1000亿港元,2023 - 2024年政府基础设施经常开支预计增加7.3%,其后每年以3.3% - 5.0%速度增长[10] - 2024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政府基础设施公共开支承诺将创造商机,但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公司利润[14] - 公司将加强土木工程行业竞争优势,控制总体成本,评估获取在日本及泰国等国家开展业务牌照的可行性[14] 公司人事变动 - 截至2022年5月31日,苏国雄辞任执行董事、合规主任、提名委员会主席、授权代表等职务,刘咏愉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合规主任、授权代表等职务[5] - 刘咏愉女士于2022年5月31日获委任为公司合规主任[97] 董事会相关情况 - 截至报告日期,董事会由5名董事组成,包括2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63] - 董事会每年至少举行4次会议,报告期内举行了6次会议[73][74] - 余晓女士、刘咏愉女士、黄智瑾先生、廖洪浩先生、刘燕钦女士出席会议比例均为100%[74] - 各执行董事与公司订立的服务合约初步为期3年,各独立非执行董事根据委任函获委任,初步固定为期3年[76] - 每届股东周年大会,至少当时三分之一的董事须轮值退任,每名董事须至少每三年轮值退任一次[78] - 余晓女士及廖洪浩先生将在应届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董事并愿膺选连任[78] - 公司采纳提名政策,由提名委员会参照标准物色董事人选,董事会对甄选及委任新董事负最终责任[64] - 公司采纳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提名委员会每年审阅该政策并适时修订[69] - 公司采纳GEM上市规则相关必守标准作为董事证券交易操守守则,全体董事确认上市至报告期全面遵守[75] - 主席与行政总裁角色应区分,权力和授权分布需均衡[71] - 公司资助全体董事参与持续专业发展,报告期内全体董事通过阅读材料和参加内部培训/研讨会参与[79][80] - 董事会遵照GEM上市规则成立审核、薪酬及提名三个委员会[81]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每年至少开四次会,成员出席率均为100%(4/4)[83][85]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集团2022年各季度未经审核业绩及2023年经审核全年业绩[85] - 薪酬委员会由三名成员组成,每年至少开一次会,成员出席率均为100%(2/2)[87][88] - 薪酬委员会负责制定薪酬政策等多项职责,董事酬金考虑其建议[87][88] - 提名委员会由执行董事兼主席及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成员出席率方面,廖洪浩、黄智瑾、刘燕钦为100%(2/2),苏国雄为0%(0/0)[90][92] - 提名委员会每年至少开一次会,负责相关提名决策并向董事会汇报[92] - 董事会认为上市日期起至报告日期止,审核、薪酬、提名委员会均已妥善履职[86][89][92] - 审核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外聘核数师相关建议、财务报表审核等多项内容[84] - 提名委员会需制定并执行提名政策,最少每年检讨董事会架构等并提出建议[93] 公司治理相关 - 股东可由一名或多名持有不少于十分之一附带权利在股东大会上投票的公司实缴股本的股东书面要求董事会召开股东特别大会,会议须在请求提交后2个月内举行[105] - 公司于2019年3月采纳派付股息政策,董事会可全权酌情决定是否派付股息(须获股东批准),并可考虑宣派中期股息[107][109] - 董事会负责建立、维护及审查集团的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持续监察整体情况[98] - 集团已制订风险管理政策,涵盖主要风险的识别、评估及管理过程[99] - 各部门每季度识别及评估部门主要风险并制定降低方案,管理层负责监察,董事会负责审阅及批准系统成效及充分性[104] - 董事以持续经营基准编制综合财务报表,外聘核数师对报表形成独立意见并向股东汇报[103] - 公司设立多个渠道与股东及投资者沟通,包括股东大会、年报等[112] - 报告期内,除股份上市相关章程修订外,公司章程文件无重大更改[113] 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相关 - 董事会承担监督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治理的责任,每年确定战略并审阅报告[119] - 公司成立环境、社会及管治工作小组,负责检讨及监督相关流程和风险管理[120] - 公司通过多种渠道与联交所、政府等主要持份者沟通[122][123] - 公司定期进行内部重要性评估,确定可持续发展事宜[125] - 公司识别出雇佣、健康及安全等为主要重大环境、社会及管治议题[125][126] - 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304.2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密度为每百万港元收益2.9吨二氧化碳当量[132] - 2023年硫氧化物(SOX)废气排放为0.91千克,低于2022年的1.96千克和2021年的1.50千克[132] - 2023年范畴一排放为300.9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的745.9吨和2021年的1247.0吨大幅下降[132] - 2023年范畴二排放为3.3吨二氧化碳当量,低于2022年的3.7吨和2021年的7.4吨[132] - 2023年直接能源消耗中柴油为3448.7吉焦,高于2022年的2534.8吉焦,但低于2021年的16761.0吉焦[139] - 2023年直接能源消耗中汽油为801.3吉焦,低于2022年的2139.9吉焦和2021年的1400.8吉焦[139] - 2023年间接能源消耗电力为8.4兆瓦时,低于2022年的10.1兆瓦时和2021年的10.4兆瓦时[139] - 2023年能源消耗总量为1188.9兆瓦时当量,低于2022年的1308.7兆瓦时当量和2021年的5055.4兆瓦时当量[139] - 2022年总耗水量为2.0立方米,2021年为25.0立方米,2023年无数据[139] - 公司目标在下一报告期间维持以2023年为基准年的范围一及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密度水平,并将能源密度降低或维持于2023年水平以下[132][135] - 公司采用喷水、防尘帘和覆盖设施等控制措施减少粉尘对环境影响[142] - 公司将检讨恶劣天气安排并制定应急计划应对急性实体风险,为户外员工提供休息和水应对慢性实体风险[144]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在香港有33名全职及兼职工,2022年为29名,2021年为67名[147] - 按性别划分雇员比例为女性67%、男性73%,按级别划分雇员比例为管理18%、高级9%、中级24%、低级49%[148] - 2023年工作相关死亡人数为0,死亡率为0%,2022年和2021年同样为0和0%[153] - 2023年因工伤损失工作日数为0,2022年为153,2021年为0[153] - 公司通过管理会议及绩效评估与雇员定期沟通,组织家庭娱乐活动促进和谐雇佣关系[147] - 公司开展强化安全检查,确保违规或不安全情况及时纠正[152] - 公司为各级雇员提供增值定期培训及发展计划,未来将投入更多资源[154] - 公司严格遵守多项劳工准则相关法律法规,年内未发现重大违规[156] - 2023年公司向明建会赞助3000港元用于2022年跑圈王者挑战赛,向Wo Kai Development Limited赞助455000港元用于维护车公庙及村公所[168] - 2023年硫氧化物排放量为0.91千克,较2022年的1.96千克和2021年的1.50千克有所下降[170] - 2023年范畴一温室气体排放量为300.9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的745.9吨和2021年的1247.0吨大幅减少[170] - 2023年范畴二温室气体排放量为3.3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的3.7吨和2021年的7.4吨有所降低[170] - 2023年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304.2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的749.8吨和2021年的1254.4吨显著下降[170] - 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密度为2.91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港元收益,较2022年的8.08和2021年的7.45有所降低[170] - 2023年直接能源消耗中柴油为3448.7吉焦,较2022年的2534.8吉焦和2021年的16761.0吉焦有变化[170] - 2023年直接能源消耗中汽油为801.3吉焦,较2022年的2139.9吉焦和2021年的1400.8吉焦有变化[170] - 2023年能源消耗总量为1188.9兆瓦时当量,较2022年的1308.7兆瓦时当量和2021年的5055.4兆瓦时当量有所降低[170] - 202
万民好物(08217) - 2023 - 年度业绩
2023-06-27 20:2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总收益从2022年的约92,754,000港元增加至2023年的约104,601,000港元,增长约11,847,000港元[13] - 公司总收益从2022年的92,754,000港元增至2023年的104,601,000港元,增长11,847,000港元[26] - 公司2023年毛损为2,878,000港元,而2022年毛利为1,043,000港元[27] - 年内亏损由20,147,000港元减少至9,963,000港元,主要因收益增加及行政开支减少[41]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其他收入由119,000港元增加至4,263,000港元,主要由于香港政府的保就业计划相关补助[34] - 其他收益或亏损由收益1,574,000港元逆转为亏损827,000港元,主要因金融资产未变现亏损[35] - 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由10,629,000港元减少45.4%至5,800,000港元,主要因员工成本及股份付款减少[37] - 员工数量由43名减少至33名,总员工成本由24,367,000港元大幅降至9,511,000港元[53] 业务线表现 - 收益增长主要由于个别建筑项目在COVID-19持续爆发后开始施工[13] - 公司已取得数个新项目,确保未来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员工忠诚度[15] - 公司2023年手头合约为11项,总金额约287,286,000港元,较2022年的14项合约总金额478,915,000港元减少[26] - 公司主要业务为香港土木工程分包,包括道路、结构、地盘平整等工程[122] 投资表现 - 公司持有滙隆控股有限公司股份381,660,000股,占其股权的2.66%,账面值为25,189,000港元,占总资产的23.9%[23] - 滙隆控股2023年前九个月收益为115,600,000港元,税前亏损为37,900,000港元[22] - 公司其他上市股本证券投资价值为10,874,000港元,占总资产的10.3%[21] - 公司投资组合总价值为36,063,000港元,占总资产的34.2%[21] - 公司对滙隆控股的投资已实现及未实现收益为6,488,000港元[21] 财务健康状况 - 流动比率由1.7倍增至1.9倍,显示流动性改善[42] - 计息债务总额由12,155,000港元微降至12,000,000港元,均以港元计值且五年内偿还[43] - 资本负债比率由20%增至24%,反映财务杠杆略有上升[45]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政府预计2023年至2028年年均资本工程开支将超过1,000亿港元[14] - 政府基础设施经常开支预计2023-2024年将增加7.3%,之后每年增长3.3%至5.0%[14] - 公司未派发末期股息,与上年一致[55] 董事会和公司治理 - 董事会由5名董事组成,包括2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69] - 独立非执行董事黄智瑾先生拥有超过7年审计及会计经验,自2016年4月12日起任职[59] - 独立非执行董事廖洪浩先生拥有30年业务战略规划及推广经验,自2018年3月2日起任职[60] - 独立非执行董事刘燕钦女士拥有20年建筑行业经验,自2020年8月18日起任职[61] - 公司已采纳董事提名政策,明确提名委员会筛选董事候选人的标准[71] - 董事候选人需通过简历审核、面试及背景调查等评估流程[74] - 公司考虑董事多元化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专业经验等[77] - 提名委员会定期评估董事会空缺情况并物色合适候选人[73] - 公司已建立企业管治职能,涵盖政策制定、合规监督等方面[68] - 董事会在报告期间举行了六次会议,执行董事余晓女士、独立非执行董事黄智瑾先生、廖洪浩先生和刘燕钦女士均全勤出席6/6次会议[82] - 审核委员会在报告期间举行了四次会议,所有成员黄智瑾先生、廖洪浩先生和刘燕钦女士均全勤出席4/4次会议[92] - 公司董事会成员中至少三分之一需在股东周年大会上轮值退任,余晓女士和廖洪浩先生将在应届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85] - 公司已成立提名委员会负责物色和推荐董事候选人,主要考虑其品格、资历及经验是否适合公司业务[83] - 公司已成立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黄智瑾先生担任主席[88] - 审核委员会负责审查公司财务报告、内部监控系统,并监督外聘核数师的独立性和核数过程成效[90] - 公司全体董事在报告期间均参与了持续专业发展,包括阅读监管更新材料和参加内部培训/研讨会[87] - 公司董事会已成立三个委员会:审核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以协助董事会履行职责[87] - 公司已采纳GEM上市规则中的必守标准作为董事证券交易的操守守则,全体董事确认在报告期间均遵守该规定[82]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公司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的经审计全年业绩,确认符合适用准则和GEM上市规则要求[92] - 薪酬委员会由三名成员组成,包括黄智瑾先生(主席)、廖洪浩先生及余晓女士,2023年全体成员出席率为100%(2/2)[93][96] - 提名委员会2023年会议出席率为100%(主席廖洪浩及成员黄智瑾、刘燕钦各出席2/2)[97][100] 审计和风险管理 - 2023年支付外聘核数师的法定审核服务费用为399,000港元,与2022年持平;非审核服务费用从2022年的102,000港元降至零[102] - 公司风险管理系统符合COSO委员会《2013年综合框架》原则,各部门需季度识别主要风险并制定降低方案[104][106] - 公司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由董事会直接监督风险管理及内控系统,2023年聘请外部顾问进行年度审阅[107][108] - 公司董事会在2023年3月31日确认无重大不明朗事件影响持续经营能力[111] - 外聘核数师开元信德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独立审核综合财务报表并形成意见[112]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 -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约304.2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密度为每百万港元收益2.9吨二氧化碳当量[143] - 温室气体排放中范畴一排放为300.9吨二氧化碳当量,范畴二排放为3.3吨二氧化碳当量,范畴三排放为0吨二氧化碳当量[143] - 硫氧化物(SOx)排放为0.91千克[143] - 公司目标在下一报告期间维持以2023年为基准年的范围一及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密度水平[143] - 公司已识别雇佣、健康及安全、劳工准则、供应链管理、产品责任及社区投资作为主要重大ESG议题[134] - 公司通过重要性评估识别与营运相关及重要的环境、社会及管治层面[133] - 公司已制定政策及措施促进节能减碳,包括无纸化会议、重用信封及办公时间后关闭电器[141] - 公司车辆燃料燃烧产生废气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为固定设备及汽车燃料消耗[140] - 公司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未发现任何违反环保法规的重大事件[139] - 公司已制定关于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一般和建筑废物的最佳实践指引[138] - 公司2023年直接能源消耗中柴油为3,448.7吉焦,汽油为801.3吉焦,间接电力消耗为8.4兆瓦时[153] - 公司2023年能源消耗总量为1,188.9兆瓦时当量,较2022年1,308.7兆瓦时当量下降9.2%[153] - 公司能源密度(以收益计)从2022年14.11兆瓦时当量/百万港元降至2023年11.37兆瓦时当量,降幅达19.4%[153] - 公司2023年总耗水量未披露,2022年为2.0立方米,较2021年25.0立方米下降92%[153] - 公司建筑废物的处理通过主承包商进行,因此未披露无害废弃物统计数字[146] - 公司计划在下一个报告期内将能源密度降低或维持在2023年基准水平以下[148] - 公司2023年噪音控制标准为住宅区白天75分贝,教育机构70分贝[154] - 公司采用喷水、防尘帘等措施控制施工粉尘[155] - 公司2023年未设立水耗目标,因业务性质不涉及大量用水[150] - 公司2023年未消耗任何包装材料[152]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全职及兼职雇员总数为33名,较2022年(29名)增加13.8%,较2021年(67名)减少50.7%[164] - 按性别划分:女性雇员占比27%(2023年),男性占比73%[164] - 按级别划分:管理层占比18%,高级员工占比9%,中级员工占比49%,低级员工占比24%[164] - 2023年因工伤损失工作日数为0天,较2022年(153天)实现100%改善[168] - 2021-2023年工作相关死亡率持续为0%[168] - 2023年供应商100%位于香港,以降低碳足迹[178] - 2023年未发生任何工作相关死亡事件或重大健康安全违规[168] - 2023年员工培训体系覆盖施工安全、环境管理及专业技能操作等领域[170] - 公司严格执行《雇佣条例》规定,2023年未发现童工或强迫劳动案例[173] - 供应链管理采用绿色采购理念,要求供应商符合环保署标准[175][176] - 公司2023年硫氧化物排放量为0.91千克,较2022年的1.96千克下降53.57%[192] - 公司2023年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304.2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的749.8吨下降59.42%[192] - 公司2023年能源消耗总量为1,188.9兆瓦时当量,较2022年的1,308.7兆瓦时当量下降9.16%[192] - 公司2023年总雇员人数为33人,其中女性24人(72.73%),男性9人(27.27%)[194] - 公司2023年总雇员流失比率为30%,较2022年的131%显著改善[194] - 公司2023年向明建会捐款3,000港元支持行业活动,向Wo Kai Development Limited捐款455,000港元支持文化传承[191] - 公司2023年总现金捐款为458,000港元,较2022年的1,008,000港元下降54.56%[196] - 公司2023年温室气体密度为2.91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港元收益,较2022年的8.08吨下降64.01%[192] - 公司2023年能源消耗密度为11.37兆瓦时当量/百万港元收益,较2022年的14.11兆瓦时下降19.42%[192] - 公司2023年雇员培训覆盖率为0%,与2022年持平[196] 公司历史和业务概述 - 公司于2016年2月22日完成企业重组[199] - 公司股份自2016年4月12日起在香港联交所GEM上市[199] - 公司主要业务为提供土木工程[200] - 公司主营业务为投资控股[200] - 附属公司业务详情载于综合财务报表附注20[200] - 报告期间公司主要业务性质无重大变动[200]
万民好物(08217) - 2023 Q3 - 季度财报
2023-02-13 18:04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2年第三季度收益为38,591千港元,同比增长38.7%[5] - 2022年前九个月收益为76,378千港元,同比下降1.1%[5] - 2022年第三季度毛利为4,110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亏损728千港元[5] - 2022年前九个月毛利亏损33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盈利882千港元[5] - 2022年第三季度经营亏损9,241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盈利138千港元[5] - 2022年前九个月经营亏损8,889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亏损4,356千港元[5] - 2022年前九个月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为9,970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5,446千港元[5]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期内亏损为997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544.6万港元增加[19][31] - 公司2022年九个月总收益为7637.8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7723万港元减少85.2万港元,主要因大型项目接近竣工及COVID-19影响进度[24] - 2022年九个月毛利由2021年同期的88.2万港元转为亏损3.3万港元,因项目进度延误[25] - 2022年九个月每股基本亏损为0.033港元(基于997万港元亏损及3.0186亿股加权平均股数)[19]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由2021年九个月的1585.7万港元减少160.9万港元至2022年同期的1424.8万港元[27] - 融资成本由2021年九个月的109万港元略减至2022年同期的108.1万港元[29] 其他财务数据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权益为亏损50,543千港元[7] - 其他收益由2021年九个月的1061.9万港元减少至2022年同期的539.2万港元,主要因上市证券投资的公平值收益减少[26] - 公司未在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内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38]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香港政府宣布2023至2027年年均资本工程开支将超过1000亿港元,但经常开支预计2023-24年下降1.8%[21] - 公司近期取得数个新项目,对未来数年发展前景保持信心[22] 股息和股东权益 - 公司未派发截至2022年及2021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的中期股息[18] - 董事会建议不派发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的中期股息[41] - 董事余晓持有公司股份780,000股及未上市购股权891,540份,总计1,671,540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0.55%[33] - 董事廖洪浩和刘燕钦各自持有公司股份780,000股,分别占公司已发行股本0.26%[33]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未行使购股权总计26,974,800份,其中员工持有23,408,640份,顾问持有2,674,620份[43] - 公司购股权计划中,员工每份购股权行使价分别为1.414港元、0.315港元和0.163港元[43] 公司治理和合规 - 公司未在2022年12月31日后至报告日期发生重大期后事项[37] - 公司已采纳GEM上市规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的操守守则,全体董事确认遵守相关规定[40] - 公司审核委员会确认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的未审核综合财务报表符合适用会计准则及GEM上市规则[46] - 公司确认无控股股东或董事在竞争业务中拥有权益[36] 税务政策 - 香港利得税采用两级税率制度,首200万港元利润按8.25%征税,超过部分按16.5%征税[17]
万民好物(08217) - 2023 - 中期财报
2022-11-14 16:34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收益约为3778.7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1161.6万港元,主要由于若干大型建筑项目接近竣工阶段及COVID-19爆发影响项目进度所致[14] - 公司业绩由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毛利约161万港元转至2022年同期的毛损约414.3万港元[16] - 2022年三季度收益为17,891千港元,同比下降34.3%(去年同期27,243千港元)[52] - 2022年三季度毛损1,657千港元,去年同期毛利643千港元[52] - 2022年前六个月收益37,787千港元,同比下降23.5%(去年同期49,403千港元)[52] - 2022年前六个月毛损4,143千港元,去年同期毛利1,610千港元[52] - 2022年三季度经营溢利10,101千港元,去年同期经营亏损11,642千港元[52] - 2022年前六个月经营溢利352千港元,去年同期经营亏损4,494千港元[52] - 期内亏损由522.2万港元大幅收窄至36.9万港元,改善幅度达92.9%[22] - 公司2022年六个月内客户1贡献收益8,493千港元,较2021年同期28,780千港元下降70.5%[69] - 公司2022年六个月内每股基本亏损369千港元,2021年同期亏损5,222千港元[79]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其他收益由637.3万港元增至1513.7万港元,增幅137.4%,主要来自证券投资未变现收益、遣散费退还和政府就业补贴[17] - 行政开支由1247.7万港元降至1064.2万港元,降幅14.7%,主要因专业费用减少155.5万港元及股份支付费用归零[18] - 融资成本由72.8万港元微降至72.1万港元[19] - 公司2022年六个月内按公平值计金融资产收益13,102千港元,较2021年同期6,209千港元增长111%[70] - 公司2022年六个月内融资成本721千港元,较2021年同期728千港元下降1%[72] - 公司2022年六个月内预期信貸虧損7,485千港元,较2021年同期4,869千港元增长53.7%[73] - 公司2022年六个月内僱員福利開支5,115千港元,较2021年同期13,007千港元下降60.7%[77]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已取得数个新项目,确保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员工忠诚度[10] - 公司将继续评估在日本及泰国等国家开展土木工程及获取相关运营牌照的可行性[10] - 公司所有收益均来自香港客户,非流动资產位于香港[68] - 公司建筑合约中保留金占合约价值的5%至10%,金额为29,765,000港元,预期一年后收回[83] 各地区表现 - 政府宣布2023年至2027年的年均资本工程开支将超过1000亿港元,为公司创造更多商机[9] - 公司预计2023年政府经常开支将下降1.8%,但其后每年将以4.1%至4.6%的速度增长[9]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确认在报告期内无控股股东或董事及其紧密联系人与公司业务构成竞争[39] - 公司2022年利得税税率8.25%,2021年税率16.5%[74] 资产和投资 - 公司持有滙隆控股有限公司381,660千股,公平值为34,731千港元,占公司总资产的28%[12] - 公司其他上市股本证券投资公平值为14,870千港元,占公司总资产的12%[12] - 滙隆控股截至2022年7月31日止三个月的第一季度收益约为4340万港元,除所得税后亏损约为580万港元[12] - 2022年9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596千港元,较2022年3月31日下降44%[54] - 公司2022年六个月内未购置任何物业、厂房及设备[80] - 公司2022年九月三十日合約資產40,231千港元,较三月三十一日39,656千港元增长1.4%[82] 债务和流动性 - 流动比率由1.71倍提升至1.92倍,计息债务总额由1215.5万港元降至1200万港元[23] - 资本负债比率稳定在20%,权益总额为6014.4万港元[23][24] - 2022年前六个月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3,605千港元[57] - 2022年9月30日流动负债总额63,882千港元,其中应付前股东款项20,042千港元[54] - 公司法定股本为500,000千股,面值80,000千港元;已发行股本为301,860千股,面值48,298千港元[89] 员工相关 - 员工数量由43人减至38人,总员工成本由1300.7万港元降至811.5万港元,降幅37.6%[32] 客户和供应商 - 五大客户贡献占比维持100%,最大客户收入占比从58.3%升至74.3%[35] - 截至2022年9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净额为18,385千港元,较3月31日的50,095千港元下降63.3%[84] - 贸易应收款项中超过365天的逾期金额为10,962千港元,占总额的59.6%(2022年9月30日)[86] - 公司授予客户的信贷期一般为30至45天[86] - 截至2022年9月30日,贸易应付款项为6,829千港元,较3月31日的8,613千港元下降20.7%[87] - 应付保留金金额为11,786千港元(2022年9月30日)[87] - 公司从供应商获得的信贷期一般为0至30天[88] 董事和股权 - 董事余晓持有公司普通股780,000股及未上市购股权891,540份,总计1,671,540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0.55%[36] - 董事廖洪浩和刘燕钦各自持有公司普通股780,000股,各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0.26%[36] - 公司已根据购股权计划授出26,974,800份购股权,每份购股权可认购每股0.16港元的股份[45] - 董事苏国雄持有的891,540份购股权在2022年期间已失效[46] - 公司向4名雇员授出购股权,每名雇员持有891,540份购股权[48(i)] - 公司向10名雇员授出购股权,每名雇员持有1,069,848份购股权[48(ii)] - 公司向4名雇员授出购股权,每名雇员持有2,286,000份购股权[48(iii)] - 公司向3名顾问授出购股权,每名顾问持有891,540份购股权[48(iv)] 其他财务数据 - 现金及银行结余全部以港元计价,未进行外汇对冲[30]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无资本承担及或然负债[25][28] - 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未进行任何上市证券的购买、出售或赎回[40]
万民好物(08217) - 2023 Q1 - 季度财报
2022-08-12 19: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收益约为19,900,000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2,300,000港元[4]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业绩总额由2021年同期的利润约1,000,000港元转为亏损约2,500,000港元[4]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及全面亏损总额约为10,100,000港元,而2021年同期为利润约6,800,000港元[4]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分别约为3.35港仙及3.35港仙,而2021年同期为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分别约1.81港仙及1.79港仙[4]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毛损为2,486千港元,而2021年同期为毛利967千港元[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经营亏损为9,749千港元,而2021年同期为经营溢利7,148千港元[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除所得税前亏损为10,110千港元,而2021年同期为溢利6,784千港元[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期内亏损及全面亏损总额为10,110千港元,而2021年同期为溢利6,784千港元[6] - 公司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收益为19,896,000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2,264,000港元(下降约10.2%)[28] - 公司业绩由2021年同期的利润967,000港元转为2022年的亏损2,486,000港元[29] - 其他收益或亏损由2021年的收益7,829,000港元转为2022年的亏损2,353,000港元[30] - 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期内亏损为10,110,000港元,2021年同期为溢利6,784,000港元[35]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行政开支由2021年的1,648,000港元增加至2022年的4,910,000港元(增长约197.8%)[31]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董事不建议派发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中期股息[4] - 公司建议不派发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中期股息[22] - 政府宣布2023年至2027年年均资本工程开支将超过1,000亿港元[25] - 公司拥有超过22年在香港以分包商身份提供土木工程服务的经验[25] - 公司最近已取得数个项目,对未来数年前景充满信心[26] - 董事会建议不派发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中期股息[44] 董事及股权信息 - 董事余晓持有公司普通股780,000股及未上市购股权891,540份,总计1,671,540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0.55%[36] - 董事廖洪浩持有公司普通股780,000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0.26%[36] - 董事刘燕钦持有公司普通股780,000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0.26%[36] - 公司已根据购股权计划授出26,974,800份购股权,每份购股权行使价为0.04港元[47] - 董事余晓持有的891,540份购股权行使价为1.414港元,有效期自授出日期起5年[48] - 公司向4名雇员授出购股权,每名雇员持有891,540份,行使价为1.414港元[48][51] - 公司向10名雇员授出购股权,每名雇员持有1,069,848份,行使价为0.315港元[49] - 公司向4名雇员授出购股权,每名雇员持有2,286,000份,行使价为0.163港元[50] - 公司向3名顾问授出购股权,每名顾问持有891,540份,行使价为1.414港元[51]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包括廖洪浩先生、黄智瑾先生及刘燕钦女士,黄智瑾先生担任主席[54]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公司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未经审核简明综合财务报表[54] - 公司执行董事为刘咏愉女士及余晓女士,独立非执行董事为黄智瑾先生、刘燕钦女士及廖洪浩先生[56] 其他财务数据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累计亏损为79,273千港元,而2021年同期为42,232千港元[8] - 香港利得税按16.5%的统一税率计算估计应课税溢利[19]
万民好物(08217) - 2022 - 年度财报
2022-06-23 22:1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公司总收益由2021年的168,300,000港元下降至2022年的92,754,000港元,降幅约75,546,000港元[8] - 公司总收益从168,300,000港元减少75,546,000港元至92,754,000港元,主要因大型项目竣工及COVID-19影响[17] - 毛利从毛损2,283,000港元逆转为毛利1,043,000港元,因新项目抵消竣工项目的毛损[18] - 年内亏损从13,130,000港元增加7,017,000港元至20,147,000港元,因收益减少及开支增加[31]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其他收入从8,034,000港元减少7,915,000港元至119,000港元,主要因政府补助减少[24] - 其他收益从亏损5,214,000港元逆转为收益1,574,000港元,含金融资产未变现收益[25] - 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增加1,962,000港元至10,629,000港元,增幅22.6%[28] - 融资成本从269,000港元增加464,000港元至733,000港元[29] 业务线表现 - 公司在香港拥有超过22年土木工程分包经验,涉及道路、渠务、结构工程等领域[12] - 公司采用分包商身份在香港提供道路及渠务工程、结构工程等土木工程服务[116] - 手头合约从7项增至14项,总合约金额从477,142,000港元微增至478,915,000港元[17] 地区表现 - 公司计划评估在日本及泰国获取土木工程相关牌照的可行性[13]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收益下降主要由于大型建筑项目竣工阶段及COVID-19导致建筑工地临时停工[8] - 公司已取得数个新项目,预计将确保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员工忠诚度[9] - 公司面临地质条件、天气、施工计划变更等可能影响利润的因素[13] 财务结构 - 公司流动比率从2021年3月31日的1.3倍增至2022年3月31日的1.7倍[33] - 公司计息债务总额从2021年3月31日的12,411,000港元降至2022年3月31日的12,155,000港元[33] - 公司资本负债比率从2021年3月31日的50%降至2022年3月31日的20%[33] - 公司租赁负债从2021年3月31日的411,000港元降至2022年3月31日的155,000港元[33] - 公司已发行及缴足股本为48,297,600港元,公司拥有人应占总权益为60,513,000港元[34] - 公司通过供股发行201,240,000股普通股,每股0.26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50,800,000港元[35] 员工相关数据 - 公司员工人数从2021年3月31日的67名降至2022年3月31日的43名[43] - 公司总员工成本从2021年3月31日的40,294,000港元降至2022年3月31日的24,367,000港元[43]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在香港有43名全职雇员,较2021年67名减少[139] - 公司雇员性别比例为女性33%,男性67%;按级别划分:管理16%,高级14%,中级30%,低级40%[140] - 公司2022年雇员总数为29人,其中女性5人(17.2%),男性24人(82.8%)[161] - 公司2022年雇员流失比率高达131%[161] 股息和股东权益 - 公司建议报告期间不派发末期股息[44] - 公司2022年未支付末期股息(2021年同样为零港元)[173] - 公司可供分派予股东的储备于2022年3月31日为零[176] 企业管治 - 董事会由5名董事组成,包括2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63] - 报告期间董事会举行了9次会议,执行董事苏国雄先生和余晓女士以及所有独立非执行董事均全勤出席[75] - 独立非执行董事廖洪浩先生因业务原因未出席2021年两次股东大会,构成对企业管治守则的偏离[59] - 公司已采纳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考虑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69] - 提名委员会负责评估董事候选人,标准包括技能、经验、道德等[67] - 主席与行政总裁角色分离,苏国雄先生曾任主席负责整体策略[71][72] - 公司确认已遵守企业管治守则除A.6.7条外的所有适用条文[59] - 董事会议事规则要求每年至少召开4次会议,重大决策需经会议审议[74] - 公司全体董事在报告期间均参与持续专业发展,包括阅读监管更新材料和参加内部培训/研讨会[81]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2022年共举行4次会议,成员出席率100%[84][86] - 薪酬委员会2022年举行2次会议,成员出席率100%,负责制定董事及高管薪酬政策[88][89] - 公司董事会成员每三年至少轮值退任一次,2022年股东周年大会将有3名董事退任并重选[79] - 审核委员会2022年审查了公司季度、中期及年度财务报告,确认符合上市规则要求[86] - 公司执行董事签订三年服务合约,独立非执行董事初始任期也为三年[77] - 薪酬委员会建议的非执行董事薪酬详情载于综合财务报表附注15[89] - 公司提名委员会负责筛选具备合适资历的董事候选人[77] - 公司采用GEM上市规则第5.48-5.67条作为董事证券交易操守准则[76] - 公司董事会下设审核、薪酬和提名三个委员会,职权范围可在官网查阅[83] 环境、社会及管治(ESG) - 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749.8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密度为每百万港元收益8.08吨二氧化碳当量[125] - 公司温室气体排放中,范畴一排放为745.9吨二氧化碳当量,范畴二排放为3.7吨二氧化碳当量,范畴三排放为0.1吨二氧化碳当量[125] - 公司废气排放中,硫氧化物(SOX)排放量为1.96千克[125] - 公司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2021年的1,254.4吨二氧化碳当量下降40.2%[125] - 公司2022年范畴二排放较2021年的7.4吨二氧化碳当量下降50%[125] - 公司2022年温室气体密度较2021年的7.45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港元收益上升8.5%[125] - 公司未报告任何违反废气及温室气体排放、噪音控制等环保法规的事件[122] - 公司2022年直接能源消耗柴油2,534.8吉焦,汽油2,139.9吉焦,间接电力消耗10.1兆瓦时,能源消耗总量1,308.7兆瓦时当量[132] - 2022年总耗水量2.0立方米,相比2021年25.0立方米大幅减少[132] - 公司2022年能源消耗密度为14.11兆瓦时当量/百万港元收益,较2021年30.04显著改善[132] - 2022年耗水密度0.02立方米/百万港元收益,较2021年0.15大幅下降[132] - 公司建筑噪音控制标准:住宅物业白天75分贝,教育机构70分贝[134] - 公司2022年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749.8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1年的1,254.4吨下降40.2%[159] - 公司2022年能源消耗总量为1,308.7兆瓦时当量,较2021年的5,055.4兆瓦时当量下降74.1%[159] - 公司2022年总耗水量为2.0立方米,较2021年的25立方米下降92%[159] - 公司2022年未发生违反环境法规的起诉或判罚事件[169] 健康与安全 - 公司2022年因工伤损失工作日数为153天[144] - 公司2020年至2022年工作相关死亡人数为零,死亡率为0%[144] - 公司2022年未发现任何严重违反健康及安全法规的情况[144] - 公司为员工提供安全设备如头盔、耳塞等以降低健康风险[143] - 公司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包括高风险施工现场检查[143] - 公司2022年因工损失工作日数为153日[161] 供应商与客户 - 公司所有供应商均位于香港以减少碳足迹和运输成本[150] - 公司制定供应商评估程序以确保公平和透明度[150] - 公司2022年供应商总数232家,全部位于香港[161] - 公司2022年五大客户贡献占总收益100%,最大客户占比57.9%[167] - 最大客户占总收益约57.9%(2021年:66.3%)[189] - 五大客户占总收益合计约100%(2021年:99.8%)[189] - 最大供应商占采购总额(除分包费用外)约30.5%(2021年:10.3%)[189] - 五大供应商占采购总额(除分包费用外)合计约51.5%(2021年:33.9%)[189] - 最大分包商占分包总费用约38.9%(2021年:19.8%)[191] - 五大分包商占分包总费用合计约80.0%(2021年:62.3%)[191] 购股权计划 - 公司已根据购股权计划授出27,866,340份购股权,每份可认购每股0.04港元的股份[181] - 购股权计划规定向个人授出的购股权不得超过已发行股份的1%,向主要股东或独立非执行董事授出的购股权不得超过公司股本的0.1%或价值超过5,000,000港元[178] - 2022年3月31日,公司董事苏国雄持有的购股权结余为891,540份,行使价为1.414港元[182] - 2022年3月31日,公司其他雇员持有的购股权结余为10,698,480份,行使价为0.315港元[182] - 2022年3月18日,公司向4名雇员授出购股权,每名雇员持有2,286,000份,行使价为0.163港元[182][184] - 公司向3名顾问授出购股权,每名顾问持有891,540份,行使价为1.414港元[182][184] - 公司股份在2021年7月21日和2022年3月18日的收市价分别为0.087港元和0.162港元[183] - 购股权计划有效期至2026年3月24日,除非股东提前终止[181] 社区参与 - 公司2022年向明建会、俊和慈善基金及北围村村公所分别捐赠3,000港元、5,000港元和1,000,000港元以支持社区活动[157] 其他重要内容 - 公司无重大或然负债[38] - 公司无内部审计部门,由董事会直接监督风险管理及内控系统[103] - 公司2022年未收到任何关于产品和服务健康与安全的投诉[152] - 公司鼓励员工通过举报渠道报告诚信相关问题[155] - 公司严格遵循反贪污法律,2022年未收到任何违规通知[155]
万民好物(08217) - 2022 Q3 - 季度财报
2022-02-11 19:05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1年第三季度收益为27,827千港元,同比下降40.2%(2020年同期为46,534千港元)[6] - 2021年前九个月收益为77,230千港元,同比下降48%(2020年同期为148,453千港元)[6] - 公司2021年九个月收益为77,230,000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148,453,000港元减少71,223,000港元[25] - 2021年第三季度经营溢利138千港元,对比2020年同期经营亏损505千港元[6] - 2021年前九个月经营亏损4,356千港元,对比2020年同期亏损14,310千港元[6] - 2021年前九个月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5,446千港元,对比2020年同期亏损14,329千港元[6][8] - 公司2021年九个月股东应占亏损为5,446,000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14,329,000港元减少8,883,000港元[32] - 公司2021年九个月每股基本亏损为0.05港元(按109,497千股加权平均计算)[20]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2021年第三季度毛利亏损728千港元,对比2020年同期毛利1,041千港元[6] - 2021年前九个月毛利882千港元,对比2020年同期215千港元[6] - 公司2021年九个月毛利为882,000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215,000港元增长667,000港元[26] - 公司2021年九个月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为15,857,000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21,615,000港元减少5,758,000港元[28] - 公司2021年九个月融资成本为1,090,000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19,000港元增加1,071,000港元[30] 其他财务数据 - 2021年供股融资52,321千港元,股本增至48,292千港元[8] - 2021年行使购股权发行股份增加2,527千港元权益[8]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总权益为75,944千港元[8] - 公司2021年九个月其他收益为10,619,000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7,090,000港元增加3,529,000港元[27] - 公司2021年九个月无所得税开支[31]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香港政府宣布未来几年资本工程开支将超过100亿港元,全年建筑总产值将增至约300亿港元[22] - 公司通过供股及配售获得净款项约49.9百万港元,其中39.9百万港元(79.96%)用于偿还前股东款项,10.0百万港元(20.04%)用于新项目履约保证[37] - 公司未动用供股所得款项净额约10百万港元已存入集团银行账户[37] 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 - 公司董事苏国雄和余晓各自持有1,671,540股股份及未上市购股权,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0.55%[34] - 公司董事廖洪浩和刘燕钦各自持有780,000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0.26%[34]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尚未行使的购股权总计18,722,340份,其中董事苏国雄和余晓各自持有891,540份[46] - 公司于2021年7月12日向10名雇员授予总计10,698,480份购股权,行使价为0.315港元[46] - 公司向4名雇员授予购股权,每人持有891,540份购股权[49] - 公司向3名顾问授予购股权,每人持有891,540份购股权[49] 股息和股东回报 - 公司2021年九个月无派发中期股息[19] - 公司建议不派发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的中期股息[44] 企业管治和合规 - 公司确认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内无控股股东或董事涉及竞争业务[38] - 公司确认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内未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40] - 公司已遵守GEM上市规则附载的企业管治守则所有适用条款[41]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黄智瑾先生担任主席[48]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的未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48]
万民好物(08217) - 2022 - 中期财报
2021-11-11 19:02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收益为4940.3万港元,较2020年同期减少5251.6万港元,主要由于大型建筑项目接近竣工阶段及COVID-19疫情影响项目进度[15] - 公司毛利由2020年同期的亏损82.6万港元转为2021年的盈利161万港元,主要由于期内极少新建筑项目开始施工[17] - 其他收益由2020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4,876,000港元增至2021年同期的6,373,000港元,主要因上市证券投资未变现收益增加[18] - 期内亏损由2020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13,818,000港元改善至2021年同期的5,222,000港元,主要因毛损减少及行政开支降低[23]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收益为101,919千港元,但销售成本达102,745千港元导致毛损826千港元[53] - 期内亏损总额为13,818千港元,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16.88港仙[53] - 公司2021年截至九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期内亏损为5,222千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13,818千港元亏损收窄62.2%[77] - 公司2021年截至九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每股基本亏损为0.054港元,2020年同期为0.169港元[77]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行政开支由2020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17,855,000港元减少至2021年同期的12,477,000港元,主要因预期信贷亏损减少4,869,000港元[19] - 融资成本由2020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13,000港元增至2021年同期的728,000港元[20] - 2021年9月30日员工人数为52名(2021年3月31日为67名),总员工成本为13,007,000港元(2020年同期为22,826,000港元)[33] - 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达17,855千港元,占同期收益的17.5%[53] - 公司2021年截至九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僱员福利开支为13,007千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22,826千港元下降43%[76] - 公司2021年截至九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折旧费用为209千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3,083千港元下降93.2%[73] - 公司2021年截至九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地盘设备租赁成本为4,196千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8,171千港元下降48.6%[73] - 公司2021年截至九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为1,782千港元,与2020年同期基本持平[73]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客户1在2021年截至九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收益为28,780千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61,910千港元下降53.5%[70] - 2021年9月30日五大客户收益贡献占总收益100%,最大客户占比58.3%[36] 各地区表现 - 滙隆控股有限公司截至2021年7月31日止三个月的收益为5270万港元,除所得税后收益为4410万港元[13]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政府宣布未来年度资本工程开支将超过1000亿港元,全年建筑总产值将增至约3000亿港元[10] - 公司预计2022年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政府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开支计划将为市场创造更多商机[11] - 公司将继续保持多元化投资组合,并密切监察投资表现及市场走势,以调整投资策略[14] 投资组合 - 公司持有滙隆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公平值为1793.8万港元,占总资产的11.0%[13] - 公司其他上市股本证券的公平值为2040.4万港元,占总资产的12.6%[13] - 按公平值计入损益之金融资产从32,133千港元增至38,342千港元,增幅19.3%[55] - 按公平值计入损益之金融资产的公平值变动在2021年截至九月三十日止六个月实现收益6,209千港元,而2020年同期为506千港元[71] - 期内公司未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41] 财务健康状况 - 2021年9月30日流动比率为1.27倍(2021年3月31日为1.28倍),计息债务总额由12,411,000港元降至12,283,000港元[24] - 2021年9月30日资本负债比率为52%(2021年3月31日为50%)[24] - 2021年9月30日已发行股本及总权益分别为16,099,000港元和23,847,000港元[25]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期初15,572千港元减少至期末8,375千港元,主要因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9,724千港元[55][58] - 流动负债中应付前股东款项达94,964千港元,占流动负债总额的75.1%[55] - 资产净值为23,847千港元,较2021年3月31日的24,760千港元下降3.7%[55] - 融资活动产生现金净额2,527千港元,主要来自行使购股权发行的股份[56][58] 合约及应收应付 - 截至2021年9月30日,合约资产中建筑合约的应收保留金为43,055千港元,较2021年3月31日的41,150千港元有所增加[82] - 合约资产中预期一年后收回的金额为39,721千港元,与保留金相关[83] - 截至2021年9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为70,461千港元,信贷亏损拨备为11,505千港元,净额为58,956千港元[84] - 贸易应收款项中超过90天的金额为47,214千港元,占比约80%[85] - 截至2021年9月30日,贸易应付款项为8,696千港元,其中0至30天的金额为6,033千港元,占比约69%[87] 公司治理及股权 - 董事苏国雄和余晓各自持有公司1,560,000股普通股及未上市购股权,占已发行股本的1.55%[37] - 董事黄智瑾、廖洪浩和刘燕钦各自持有780,000股普通股,占已发行股本的0.78%[37] - 公司已授出16,380,000份购股权,每份可认购每股0.16港元的股份[46] - 苏国雄和余晓各自持有780,000份未行使的购股权,行使价为0.404港元[47] - 其他雇员持有3,120,000份未行使的购股权,行使价为0.404港元[47] - 顾问持有2,340,000份未行使的购股权,行使价为0.404港元[47] - 授予10名雇员购股权,每人936,000份,授出当日股价为0.09港元[52] - 公司实施股份合并,每四股合并为一股,于2021年9月13日完成[79] - 公司股本在股份合并后,法定股本从2,000,000千股减少至500,000千股,面值保持80,000千港元[89] - 已发行及缴足股本在股份合并后从374,400千股减少至100,620千股,面值从14,976千港元增至16,099千港元[89] 其他重要事项 - 公司确认无控股股东或董事在竞争业务中拥有权益[40] - 公司已遵守GEM上市规则的企业管治守则[42] - 董事确认在报告期内遵守了证券交易的操守守则[43] - 供股完成获得款项净额约49.9百万港元,其中79.96%(约39.9百万港元)用于偿还前股东款项,20.04%(约10百万港元)用于新项目履约保证[49] - 公司未派发截至2021年及2020年九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77] - 2021年9月30日无重大或然负债及资本承担[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