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税务快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审议通过,中国增值税迈入新阶段
毕马威· 2025-01-02 14:13
立法背景与实施时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于2024年12月25日审议通过,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1] - 增值税法草案经过两次审议,首次审议于2022年12月,第二次审议于2023年8月[4] 主要变化与优化 - 视同应税交易范围缩减,取消了代销、跨县机构移送货物等情形[5] - 进项税、扣缴义务人、计税方法和销售额的定义进行了优化调整[2] - 免税项目进行了优化,取消了部分不征税项目,如资产重组过程中的货物转让[5] 征收率与计税方法 - 简易计税方法的征收率定为3%,取消了5%征收率的规定[6] - 一般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的情形需在《实施条例》中进一步明确[5] 税收优惠与进项税抵扣 - 增值税法列举了法定免征增值税项目,并允许国务院制定专项优惠政策[7] - 贷款服务从不可抵扣进项税的列举项目中剔除,但需关注国务院的其他规定[7] 纳税期限与进口货物 - 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取消了1日、3日、5日,保留了十日、十五日、一个月或一个季度[7] - 进口货物的纳税期限与关税法衔接,需按海关规定申报并缴纳税款[7]
全球资产管理行业首席执行官2024年度调研
毕马威· 2025-01-02 13:34
行业投资评级 - 资产管理行业首席执行官对行业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73%的受访者看好行业增长前景,80%对本公司增长前景充满信心 [14][15] 核心观点 - 资产管理行业首席执行官对经济前景和地缘政治充满信心,预示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2] -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是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投资方向,75%的受访者将其列为公司的首要投资重点 [40] - 人才短缺是资产管理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71%的受访者认为人才不足可能对企业未来三年的增长前景产生负面影响 [46] - ESG策略逐渐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趋势,70%的受访者表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下降,期待企业填补空缺 [51] 看好增长 - 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管理规模高达120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 [4] - 61%的受访者预计盈利将增长2.5%或以上,21%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三年盈利增速将超过5% [37] - 89%的受访者表示将在未来三年增加员工人数,38%预计员工人数将增加5%以上 [37] 借力人工智能 - 84%的受访者预计未来五年内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会产生回报 [40] - 生成式人工智能被视为提升员工技能、识别欺诈、应对网络攻击和数据分析的机遇 [21] - 仅1%的受访者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机会将超过创造的就业机会 [40] 壮大人才队伍 - 89%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增加员工人数 [46] - 34%的受访者认为人才竞争是他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47] - 18%的受访者表示将专注于提升ESG资质,以吸引和留住尖端人才 [47] ESG策略 - 62%的受访者表示已将ESG完全融入到业务中,以创造更高的价值 [52] - 45%的受访者表示有信心在203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52] - 70%的受访者表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下降,期待企业填补空缺 [51] 主要建议 - 资产管理公司应注重人才和价值创造,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在运营层面和投资组合层面创造重大价值 [56] - 资产管理公司应提高运营敏捷性和韧性,以应对经济不确定性 [57] - 资产管理公司应了解利益相关方对ESG的期望,并制定综合化战略 [72] 毕马威提供的协助 - 毕马威全球资产管理业务部门为广泛的行业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包括审计、税务和咨询 [75] - 毕马威成员所致力于与客户建立互信关系,交付高质量成果 [75]
2025年宏观经济十大趋势展望
毕马威· 2024-12-30 17:34
宏观经济趋势 - 2025年中国GDP增速预计为4.6%[16][20] - 财政赤字率预计达到4.0%,创历史新高[32]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将更趋协同,央行可能进一步降准降息[32] 消费与投资 - 消费延续温和复苏,食品饮料烟酒是2024年前10个月消费增速的最大贡献项[38] -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2024年1-10月累计同比增长8.8%,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34.5%[47] -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2024年1-10月累计同比增长16.1%,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48] 房地产与对外贸易 - 2025年房地产投资增速或延续筑底,10月全国主要城市商品房去化周期高达17.3个月[55] - 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预计增长3.0%,但中国可能面临新一轮关税挑战[59] 外资与人工智能 - 2024年1-10月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为11.6%,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61.7%[65] -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342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548亿美元[82]
人工智能行业:全球财务智能化调研报告
毕马威· 2024-12-30 14:44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2][3] 核心观点 - 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正在迅速扩展,71%的公司已经在金融领域使用了AI,其中41%的公司在中到大规模使用 [24] - 北美、亚太和欧洲地区的组织在AI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组织相对落后 [24] - 会计和财务规划部门在使用AI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近三分之二的公司已在会计和财务规划领域试点或实际使用AI [24] - 近一半的企业正在试点或使用AI进行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 [25] - 未来三年内,AI支出占IT预算的比例将从8.5%上升至13.5% [21] 按收入划分的成熟度 - 按收入划分,AI成熟度在不同规模的公司中分布较为均衡,12%的公司收入在5B以下,51%的公司收入在5B至10B之间,37%的公司收入超过10B [5] 按行业划分的成熟度 - 按行业划分,金融服务、消费者和零售、工业制造、技术、媒体、电信、能源、自然资源、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等行业在AI应用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成熟度 [5] 按地区划分的成熟度 - 按地区划分,北美、欧洲、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和中东非洲在AI应用方面的成熟度存在显著差异 [5] AI领导者推动ROI - AI领导者在整体企业范围内的AI活动上的投资几乎是其他企业的两倍,占IT预算的比例也更高 [47] - 领导者报告了AI在金融领域使用所带来的五大主要优势集群,其中最重要的是AI提升数据准确性的能力 [50] - 四分之一的初学者报告称AI的投资回报率高于预期,而领导者中有57%的人报告了这一情况 [50] AI成熟度框架 - 根据毕马威的成熟度框架,24%的受访者被确定为领导者,58%为实施者,18%为初学者 [31] - 领导者公司在大多数AI成熟度领域处于中期实施阶段,但在某些领域更为先进 [57] AI在财务报告中的进展 - 在过去六个月里,大多数主要工业化市场的财务报告中AI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扩展 [94] - 未来三年内,选择性地或广泛地在财务报告中使用AI的公司比例预计将从28%上升至83% [96] - 近四成的领导者已经在财务报告中选择性或广泛采用通用人工智能(Gen AI),而其他公司仅有极少数(3%)在这样做 [98] AI在金融领域的障碍 - 数据安全、技能和成本是公司在AI应用早期阶段的主要担忧 [65] - 随着公司扩大对AI的应用,他们的关注点转移到数据集的一致性、偏见和误导信息的风险增加 [65] - 缺乏AI技能和人才是另一个挑战,超过一半的高管表示这是导致AI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 [65] AI与审计师的合作 - 公司希望审计师在治理和控制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在AI在财务报告中的负责任使用方面 [78] - 企业期望审计师在其审计过程中使用AI工具,最常见的活动包括数据分析、风险缓解、异常识别、欺诈检测和预测分析 [100] AI在金融领域的未来趋势 - 生成式AI已成为AI领域的"热门话题",尽管它带来了独特的挑战,但未来三年内,几乎每家公司都将试点或积极使用Gen AI进行报告 [96] - 领导者尤其希望审计师能够加强沟通,目前只有15%的领导者表示审计师经常与他们沟通关于AI的内容,而有51%的领导者希望审计师能够更多地与他们沟通 [98]
金融新规热读(10、11月合刊)
毕马威· 2024-12-28 07:08
保险业 - 保险业新"国十条"首个配套文件落地,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适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产品和专属产品,提升客户全生命周期养老风险评估、养老金规划和管理等服务水平 [3] - 保险公司需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导向,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加大对银发经济相关产业的投资力度 [155] - 商业保险年金作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将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159] 商业银行 -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再上台阶,高级方法允许银行使用内部模型自行估计风险参数来计量资本,提升资本计量的精细化程度 [8] - 商业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需具备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健全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经营稳健以及良好的数据治理水平和完备的信息系统 [9] - 高级方法的实施有助于银行更科学地制定资本规划,优化资本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10] 金融服务适老化 - 金融监管总局发文提升金融服务适老水平,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优化手机APP服务流程和功能、优化自助服务和推广使用便携式智能服务等 [13] - 金融机构需在营业网点设置时充分考虑区位因素和消费群体特征,合理科学进行营业网点布局,以及配置适老基础设施及服务设备等 [15] - 金融机构需强化金融知识普及与风险防范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老年人传授金融基础知识、风险防范技巧等 [16] 数字金融 - 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适应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60] - 金融机构需加强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夯实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能力基础,建设数字金融服务生态,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 [70] - 数字金融服务生态和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将有效赋能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五大主题实现相互赋能,协同发展 [82] 绿色金融 - 四部门推动绿色金融,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绿色金融涉及行业多、投资周期长、融资需求大,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113] - 金融机构需研究绿色低碳发展、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的发展规律和相关金融服务机会,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114] - 绿色金融政策、基础设施与市场机制将不断完善,未来绿色金融发展将具备更强的基础设施支撑与机制保障 [117] 反洗钱 - 反洗钱法修订筑牢金融安全"防火墙",新《反洗钱法》强化了金融机构、非银支付机构、特定非金融机构及个人等承担的反洗钱责任 [37] - 金融机构需对照新规对反洗钱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优化与升级,持续关注并评估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带来的洗钱风险 [44] - 新《反洗钱法》加大了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了罚款上限,并将处罚扩展到董事、监事、高管等责任人 [50] 金融资产管理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迎新规,有序拓宽金融不良资产收购范围,明确细化可收购的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标准 [45]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建立健全审批决策机制,加强对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处置各流程环节的内部风控和监督制约 [45] - 新规显著扩大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收购的不良资产范围,包括金融机构持有的重组资产、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资产、账销案存资产等 [67]
中国税务快讯:中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升级——停留时间长、入境口岸多、活动区域广
毕马威· 2024-12-27 17:12
政策升级 - 中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升级,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10天)[7] - 过境免签入境口岸增加至60个,涵盖24个省份[16] - 新增入境口岸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海南、贵州5省[16] 适用条件 - 过境免签政策适用于54个国家的护照持有者[7] - 外国人需持有240小时内已确定日期及座位的第三国(地区)联程机票或相关证明[17] - 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不属于免签范围,需申请工作签证[17] 活动区域 - 外国人可在24个省市从事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医疗、文化交流、商贸活动[16] - 山西、黑龙江、江西、广西、四川、云南6省有限定可活动城市[16] 政策目的 - 政策旨在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推动人员跨境流动、促进对外交流合作和经济互动[9]
2024年毕马威生命科学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
毕马威· 2024-12-27 15:4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4] 核心观点 - 生命科学行业的首席执行官们对增长前景充满信心 79%的受访者表示对公司增长前景充满信心 [9][27] -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企业的首要投资重点 60%的受访者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公司的首要投资重点 [9][47] - 可持续发展是生命科学行业的重要议题 43%的受访者表示相信公司会在2030年前实现净零目标 [9][39] 增长与前景 - 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将在未来三年实现2.5%以上的收入增长 20%的人认为将实现5%或更高的增长 [12] - 绝大多数受访者(94%)表示将在未来三年内增加员工人数 37%认为将增加6%或更多的员工 [12] - 57%的首席执行官表示经济的不确定性仍是首要问题 53%的人表达了对地缘政治复杂性的担忧 [15]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转型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创造新产品和推动市场增长方面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可产生回报 [33][34] - 70%的受访者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法规发展迟缓将构成障碍 84%的人表示目前缺乏监管使得该技术的应用存在困难 [48] - 只有38%的人相信他们的数据已经为人工智能做好了准备 37%的人认为他们具备充分利用该技术的适当技能 [49] 可持续发展和公信力 - 生命科学行业坚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许多欧洲大型制药公司都是ESG领域的先行者 [40] - 43%的首席执行官有信心在2030年前实现企业的净零排放目标 此信心水平在接受本研究调查的11个不同行业中排名第二低 [41] - 61%的首席执行官表示随着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度的下降 人们纷纷希望企业能够填补应对社会挑战的空白 [41] 劳动力和人才 - 首要劳动力挑战是找到具备适当技能的人员顶替退休员工 53%表示业界在多元化和包容性方面进展太慢 [9][79] - 23%的人正将更多的资本投资用于发展劳动力技能和能力 比11个接受调查的行业的平均水平高出7个百分点 [63] - 83%的人认为在高管层实现性别公平将有助于实现增长目标 78%的人认为实现多元化目标需要高级领导层的变革 [79] 毕马威可提供的专业服务 - 毕马威成员所可帮助生命科学企业应对复杂的业务挑战 如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长久利好的财务成果 利用技术提高竞争优势 借助ESG之力实现企业转型 建设更可持续的未来 [90] - 毕马威采用多元专业服务模式 能够从不同区域、领域和经验中汇集资源 为生命科学行业提供涵盖鉴证和完整性、网络安全、财务咨询、数字化和技术转型、ESG和可持续发展、员工和人才管理、风险及合规、税务转型等方面的服务 [90]
北京市东城区消费零售观察:文化赋能,多元融合东城范式引领消费升级
毕马威· 2024-12-26 15:39
高奢企业 - 东城区推动高奢品牌首店落地,2024年王府井商圈计划增加不少于40家高端餐饮和奢侈品首店、旗舰店和特色店 [1] - 高奢品牌种类趋向多元化与品质化发展,注重场景构建和品牌故事传递,如LANYU兰玉高级定制品牌结合苏绣等非遗工艺展示东方文化 [1] - 东城区消费市场扩张,推动高奢企业持续落地与扩张,形成消费零售新增长极 [2] 新兴企业 - 东城区推出红桥市场、王府井19号府和南阳共享际三处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分别侧重珠宝非遗、国际视野和文艺演出等领域 [29] - 三大孵化基地累计孵化36个品牌,政府提供租金补贴、贴息、上市奖励等政策支持 [30] - 红桥市场通过5G非遗文创直播基地实现数字化转型,2024年接待1500余批次外国首脑及团队 [5][6] 传统企业 - 东城区推动老字号企业守正创新,支持产品创新、跨界融合和渠道拓展,提出"四个三"创新工作方向 [21] - 老字号企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拓展销售渠道,如吴裕泰开启"直播+电商"新零售模式 [23] - 龙顺成等老字号企业通过跨界合作和数字化转型提升品牌竞争力 [22] 文化消费 - 东城区推动戏剧文化消费,颜料会馆举办300余场演出,开心麻花A99剧场融合餐饮、新零售和社交体验 [18] - 非遗文化消费成为新亮点,东城区拥有225项非遗项目,北京稻香村推出蛇年限定联名产品 [19] - 东城区打造"文化+"消费引擎,2026年目标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突破1600亿元 [35] 餐饮消费 - 东城区餐饮收入2024年1-10月达75.6亿元,老字号餐饮优化菜品结构,特色餐饮首店入驻 [66] - 东城区28家餐厅上榜2025北京米其林指南,每万人拥有米其林餐厅数量居全市第一 [46] - 东城区咖啡消费市场繁荣,每万人拥有咖啡店3.88家,位列全市第一 [114] 旅游消费 - 2024年1-3季度东城区接待游客603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4亿元,同比增长17.8% [90] - 东城区推出十条精品探访线路,带动文旅消费近百万元 [37] - 王府井、前门大街等景点在2024年国庆期间游客接待量排名前十 [90] 体育消费 - 东城区推动体育消费,开展"冰雪嘉年华"品牌活动,带动冰雪运动及周边产品消费 [39] - 东单体育中心篮球北场"Aramco篮球场"于2024年11月启幕,提供优质健身服务 [39] - "醉美天际 夜享骑乘"线路被评为2024年北京市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38] 首店经济 - 2024年1-11月东城区累计落地首店101家,首店业态涵盖奢侈品、时尚服饰、餐饮等领域 [45] - 王府井商圈累计引入153家首店、旗舰店和创新概念店,吸引客流量5930万人次 [80] - 首店经济成为东城区消费热点,吸引国内外品牌设立首店,推动消费多元化 [94] 数字化转型 - 红桥市场直播基地关联新媒体运营账号累计达20多个,赋能园区企业30多家,触达人群5亿人次 [147] - 东城区推动AR数字街区建设,开发街区虚拟数字IP形象,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消费平台 [23] - 东城区推进"京企直卖"平台,聚合571个品牌,其中56个为老字号品牌 [120] 商圈建设 - 东城区打造"五圈九街"商业消费格局,涵盖王府井、前门、东直门等五大商圈和九个特色街区 [101] - 王府井商圈聚焦"国际+时尚",前门商圈突出"老字号+国潮",隆福寺商圈侧重"文化+复兴" [102] - 东城区商圈资源与国内外优质品牌建立有效连接,2023年投入资金126亿,落地项目64个 [80]
未来独角兽|毕马威中国:长三角新材料新质领袖榜单
毕马威· 2024-12-26 15:38
行业背景与政策支持 -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锋力量,也是高端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关键支柱,推动我国从传统工业向高技术含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 [2] - 2021-2023年全球新材料产值持续增长,具体数据未披露,但显示出全球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攀升 [3]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指出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新材料产业发展政策,将其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之一 [4] - "十四五"时期的核心目标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材料产业规模扩大和供给高端化水平提升 [6] 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 2019年以来,中国新材料领域企业经历了高速增长,2023年新注册企业37.3万家,同比增长28.2%,五年内企业注册量翻了接近四倍 [10] - 新材料产业链逐步完善,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产品应用领域均取得长足进步,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10] - 2023年中国超导材料产业规模达到49.8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6年将飙升至139.2亿元人民币,增长接近三倍 [17] - 锂电池材料四大关键组成部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分隔膜)在2023年的产量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31%、21%、32%和31% [32] 细分领域发展 - 生物医药新材料市场蓬勃发展,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在齿科和骨外科中的应用前景广阔,部分新材料企业已积极调整战略,加入生物医药赛道 [13] - 超导新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日益明朗,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实现翻倍增长 [16] - 长三角地区通过高效的协同能力和创新指数,已初步形成资源共享、技术互补的新材料发展平台,推动新材料研发与创新 [36] 资本市场与融资情况 - 2021年新材料行业融资事件数量从2020年的272笔跃升至417笔,融资金额从131.9亿元人民币飙升至34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9.1% [37] - 2023年融资规模有所回落,同比减少20.0%,但融资事件数量继续保持上升态势,投资者对项目的筛选标准愈发严格 [37] - 2019-2024年上半年,新材料产业的融资事件主要以早期投资(种子和天使轮、A轮)为主,占比稳定在60%左右,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攀升至68.9% [47] - 长三角地区成为新材料融资高地,2019-2024年上半年融资事件数量逾千笔,融资规模高达727.8亿元人民币,占行业整体融资的50%以上 [84] 并购市场 - 2019-2024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在新材料领域共完成331笔并购交易,并购数量从2019年的49笔增长到2023年的70笔,增幅达42.9% [103] - 2024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在新材料领域的并购活动略显沉寂,仅完成24笔并购交易,公开披露交易额为39.8亿元人民币 [104] - 高端装备、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是并购市场的三大热门赛道,集成电路赛道以92笔并购事件和688.4亿元人民币的公开披露交易金额占据主导地位 [107] - 长三角地区是并购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2019-2024年上半年共发生140笔并购事件,涉及公开披露交易金额614.3亿元人民币 [145] 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 - 新材料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转型,研发新型环保材料如可降解塑料、纳米材料、生物质材料等,减少传统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137] - 智能制造技术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推动新材料企业实现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172] - 低碳新材料的使用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高性能纤维材料和特种玻璃材料在风电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需求旺盛 [153] 国产化替代与国际竞争 - 中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由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向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进口替代的过渡阶段,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较低,高端领域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163] - 随着国内企业技术实力的提升和政策的支持,新材料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有望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可控 [163] - 新材料产业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如能源、机械工程、医疗、信息技术等,推动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拓展 [187]
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的拟议修订:准备——初现端倪的重大会计变更
毕马威· 2024-12-25 21:18
确认准备 - IASB提议关注三个主要领域:何时确认准备、计量准备时包含的成本、计量长期准备时使用的折现率[2][7][27] - 确认准备需满足三项标准:企业承担义务、义务涉及经济资源转移、义务因过去事项产生[5][23] - 提议引入三项新测试:义务测试、转移测试、过去事项测试,以确定现时义务[9][10][29] 计量准备 - 计量准备时应包含所有直接成本,包括增量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的分摊金额[17][18][36] - 提议可能导致某些准备的金额增加,特别是目前仅使用增量成本计量的准备[36][46] 折现率 - 提议要求使用无风险利率计量长期准备,不再根据不履约风险或自身信用风险进行调整[20][21] - 当前做法中,企业使用无风险利率或根据风险调整的折现率,导致计量结果不统一[20][74] 基于阈值的义务 - 提议将重点从超出阈值转移到与阈值相关联的活动上,例如从超出排放阈值转移到污染物排放上[14][65] - 企业需在报告期间做出新的判断和估计,包括是否会超出某个阈值[67] 其他影响 - 提议可能导致某些准备更早、逐步确认,且某些准备的金额可能增加[2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