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逻辑中的逻辑错误
海豚投研· 2025-01-25 19:19
文章核心观点 投资者拟定投资策略时应严守逻辑关,排除约70%-80%的投资错误,文章分享了投资中遇过的逻辑错误案例 [1] 混淆:客户需求与公司价值 - 部分投资者分析时将“客户需求”默认等同“公司价值”,此逻辑错误,二者是不同概念,需论证才可等同 [3] - 即便客户需求永远存在,谁满足需求、满足形式及成本都不一定,如喝水、健康出行、手机充电需求,不能论证相关公司有价值或长盛不衰 [3][4] - 以地产行业为例,“居住需求永远存在”不能推导“行业不死”“公司不死”“公司有价值”,且行业有周期性,部分公司有积弊 [5][6] - 一个公司/行业会死,也不代表就是坏投资,如费雪和巴菲特当年的投资 [7] 偏差:单变量偏差/过度简化 - 投资者分析时易受单一变量影响,忽略其在系统中权重和二阶影响,将复杂问题过度简化 [9] - 以某公考培训公司为例,“经济越不好,考公热情就越高,公司生意就越好”逻辑不成立,左右公司业绩变量多,客户需求大增不必然带来业绩和价值提升,甚至可能触发危机 [9][10] 混淆:整体与部分 - 一位大V论述光伏企业价值时,将光伏行业属性偷换为能源属性,夸大行业空间,忽略光伏行业商业属性和周期性特征 [13][15] - 该大V逻辑混淆整体与部分,整体属性不必然为部分拥有,不能由“人人都需要能源”推导“人人都需要光伏”“人人都需要这家光伏公司” [15][16] 结尾 - 股市中“逻辑”和“概率”被滥用错用,投资者应保持思维严谨性,避开投资陷阱 [18][19] - 实践中保持逻辑严谨难,但常见逻辑错误有限,投资者刻意留意不混淆概念可省去麻烦 [19][20]
地方两会的十大要点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1-25 19:05
文章核心观点 结合各省GDP目标增速,预计2025年全国GDP目标增速为5%左右,各省份在经济增长、物价、财政、消费、投资、新质生产力、绿色能源、外资外贸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目标和举措 [2][4] 经济增长目标 - 预计2025年全国GDP目标增速为5%左右,基于各省GDP目标值测算,2025年地方GDP加权目标增速为5.3%,重点省份中除浙江定位5.5%外,其他多为5%左右 [4] - 尽管各省GDP加权目标增速略低于2024年,但对经济增长要求未放松,体现在多数省份目标维持在5%左右、经济大省挑大梁、部分省份下调目标更实事求是 [5] - 27个已披露省份中17个未完成2024年GDP增长目标,海南完成度最低;天津上调2025年GDP增速目标,15个省份下调,15个保持稳定 [7] 物价目标 - 2025年除西藏外,其他省份CPI目标均下调为2%左右,物价目标下调或意味着目标管理要求变化,2%左右目标或成通胀平均目标 [10] 财政预算 - 2025年预算赤字率应有较大提升空间,已公布的21个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权增速为3.1%,预计狭义目标赤字率在4%左右,预算内赤字率在9%左右 [13] - 完善债务风险管理机制,严防新增隐形债务,预计地方政府债信用利差有望收窄,城投债头部和尾部信用利差或分化 [15] - 以零基预算为抓手,深化地方财税体制改革,有望在2025年进入试点和落地阶段,或降低行政事务性支出、提升有效支出 [15] - 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风险防范并举,一方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另一方面防范金融风险,财政与金融风险交织是重点防范方向 [16] 消费目标 - 2025年多数省份下调社零增速目标,大力提振消费成为多数省份年度首要重点工作,31个省份中有16个在首要任务中直接提出促进消费或以此扩大内需 [19] - 提振消费主要举措包括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拓展多元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 [21] 投资目标 - 投资成为2025年各地扩大内需重要抓手,各地更关注投资效益,22个可比省份加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由2024年的6.4%下调至2025年的5.7% [24] - 提高投资效益主要线索为关注重大项目牵引作用,2025年各地已披露重大项目年度投资规模约为10.4万亿元,交通等基础设施、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点方向 [25] - 各地积极争取“两重”、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额度,注重撬动其他资金来源,部分省份提出发挥民间资本作用 [26] 新质生产力发展 - 推动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包括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包括基因治疗、商业航天等 [30] - 以数字化、绿色低碳化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天津改造传统产业、河北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等 [31] 绿色能源转型 - 江苏、重庆等5省提出具体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预期指标,推动绿色转型抓手包括推广清洁能源、建设零碳园区、完善碳足迹和碳汇交易管理工作 [33] 外资外贸 - 以服务业开放、招商活动等推动外资投资中国,如北京等省份推动服务业领域开放,上海办好进博会等 [36] - 推动重点产品出口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推动优势产品出口,加强海外仓布局,重视欧美以外市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37]
2025中国经济与政策展望——运用政策空间正当其时 | 封面专题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1-25 19:05
文章核心观点 面对美国可能的贸易摩擦和关税上调,中国将通过政策组合拳应对,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专项债发行、推进国有银行补充资本金等刺激内需和消费,减轻外部冲击,预计2025年中国GDP增长目标维持在5%左右,重点提振消费、优化房地产市场以稳定经济增长,避免人民币大幅贬值 [1] 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未就职即宣布对多国加征关税,中国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度过楼市调整不现实,2025年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或由2024年逾1个百分点降至可忽略不计,中国将打政策组合拳、刺激消费减轻关税影响 [3] -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稳增长基调,预计《政府工作报告》设较高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2025年官方赤字率有望由2024年的3.0%提至3.5% - 4.0%,中央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有望增25% - 30%,推进国有银行补充资本金及地方债务置换计划,正向财政脉冲将拉动GDP增长0.3到0.5个百分点,央行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注入流动性,小幅下调政策利率 [3] - 预计出台更多房地产支持政策,如加大“白名单”项目融资支持、消化库存等,2025年房地产投资下滑幅度或由2024年约10%收窄至5%,对经济增长拖累减轻约0.3个百分点 [4] 外部环境挑战加剧 - 特朗普竞选承诺对中国商品征60%关税,其首个任期首轮贸易争端使中国商品对美出口关税率从2018年初3%左右升至2020年19%左右,2020年迄今美国对华关税实际税率在10% - 11%区间浮动,当前加征关税做法激进,将破坏中美双边贸易 [6] - 特朗普未就职宣布上任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美国参众两院有议员提议案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预计2025年一季度开始上调关税,全年上调幅度或为10%,2025年底国会或通过法案取消该地位,2025年中美或开启谈判,2026年前难达成协议 [7] - 2024年中国出口强劲,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由2023年1.4%扩至1.9%左右,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2025年因美国上调关税,预计经常项目顺差GDP占比收窄至1.0%,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降至零 [7] 全方位扩大内需 - 中国经济稳步实现2024年5%左右增长目标,2024年9月底货币政策放松和10月中旬财政政策降低经济增长低于目标风险,10月和11月财政支出提速,财政脉冲转正并有望溢出到2025年初,多项指数显示四季度经济开局良好 [9] - 2024年底决策部门转向部署2025年规划,近期增量政策无大规模强刺激,或为2025年储备政策,12月初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2025年政策基调、目标和重点 [9] - 预计2025年GDP增长目标设5%左右,推动价格回升,稳定市场预期、扭转通缩预期,下调目标不稳妥,国内经济增速显著低于5%或致失业率上升和经济困难 [10]
跨境电商新航向,支付铸就压舱石
36氪· 2025-01-25 18:52
文章核心观点 全球化商业浪潮下跨境电商成为连接国际市场重要桥梁,2024年全球跨境电商交易额预计突破5万亿美元,但支付和结算领域复杂,Stripe携手36氪举办线下沙龙探讨跨境企业通过创新支付解决方案破解支付难题、把握增长新机遇 [1][2] 跨境电商现状与挑战 - 全球化商业浪潮下跨境电商成为企业连接国际市场重要桥梁,2024年全球跨境电商交易额预计突破5万亿美元 [1] - 跨境电商市场在支付和结算领域复杂,不同国家货币、税收和金融政策差异大,实现快速、安全、合规支付流程是企业迈向国际化必答题 [1] - 跨境企业支付方案是商业战略核心考量,处理不当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用户体验受损等问题,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2] Stripe支付解决方案优势 - 通过AI和数据分析帮助企业优化支付流程,如简化结账页面设计、智能推荐支付方式、自动更新信用卡验证信息等,提升订单完成率 [3] - 实时支付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接入新兴趋势,缩短交易时间、降低手续费,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4] - 支持企业快速部署“先买后付”(BNPL)模式,并通过数据反馈优化转化路径,激发消费者购买力 [4] - 丰富本地化支付选项、引入多元化结账方式,提供贴合本地用户习惯的支付体验 [5] - 提供覆盖60多个国家/地区及所有美国州的税务合规服务,帮助企业应对复杂财税要求 [5] 嘉宾观点 - Jennifer Gu:Stripe搭建快捷支付桥梁,以99.999%的稳定运行、超一兆亿美元年交易量为企业筑牢根基,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出海 [10] - Xaviar BAO:成功品牌建设需全方位、多层次营销策略支持,从品牌营销入手,通过多样化传播渠道、鲜明品牌定位和精准推广技巧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11] - Stripe全球支付优化策略专家:支付方式变革推动跨境电商行业进步,“先买后付”趋势递增、实时支付兴起影响商业模式并带来新机遇 [14] - Christina Chen:支付涉及多个方面,企业需认真对待,不同支付方式可降本增效、提高转化,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支付方式拓展市场和增加收入 [15]
算完春节经济账,我选择原地过年
36氪· 2025-01-25 18:52
文章核心观点 - 春节对于年轻人来说不仅是团圆节日,背后还有经济账单,过年花销让年轻人感受到经济压力,人们对春节的选择更加多元,有人因经济账和人情往来选择不回家或理性消费 [13][15][36] 过年账单 - 金金过年花销达42800元,包括深圳到哈尔滨往返机票5600元、给父母体检套餐3000元、孝敬父母2万、小辈压岁钱2000元等 [5] - 春运期间远距离回家交通费用是不小支出,如金金深圳到哈尔滨往返机票春运无折扣,倪倪开车回哈尔滨单程高速过路费和油费1000多元 [7][8] - 95后与00后成年货采购主力军,消费占比过去三年间每年以15%速度递增,如今占据近四成市场份额,倪倪未回家就花近2000元置办年货,预计花费超5000元 [9] - 年轻人春节需参与走亲戚、买伴手礼、发红包等活动,倪倪“人情往来”费用达2000元且只出不进 [10][12] 精打细算的一年 - 抖音“普通人需要准备多少钱过年?”话题近5000人参与讨论,普通人过年开销至少1.3万元,算上出游可达1.8万元 [16] - 部分人选择有节制消费,如木木将过年支出控制在1500元以内;部分人选择“节流”,如湖南老板提倡家族拜年只聚餐不送礼 [20][22] - 人们春节消费观念改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物质消费,更多家庭选择旅游过年或原地“宅”起来 [23] 一道数学题 - 回家过年有年货礼品、人情往来等必要支出,不回家可省去开支甚至赚钱,“过年回不回家”成选择题 [27][28][29] - 卡卡因被辞退囊中羞涩,选择留北京做酒吧小时工;凯西因计划改变想找零工,但春节零工门槛高,她还在观望,考虑接上门喂猫遛狗活儿 [30][31][36]
8090篇、525万次分享、2.2亿阅读量,「透视」2024年的商业世界丨36氪年度精选
36氪· 2025-01-25 18:52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商业世界各行业呈现不同发展态势,消费行业价格与价值天平重新摆正,A股市场似到转折之年,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有落魄者离场也有幸存者发展强劲,出海成为中国公司重要命题,AI领域资本与创业者活跃,游戏行业取得显著成绩,前沿技术变革产业,年轻人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也有新变化,这些故事将在2025年继续产生影响 [5][7][10][17][20][25][28][31][34] 消费行业 - 2024年消费行业价格与价值天平重新摆正,绝对低价非唯一真理,中国消费者为品质和安全付费意愿强,如山姆、胖东来生意火爆;富人更精明,老铺黄金受青睐;年轻人消费估值体系改变,泡泡玛特业绩和股价表现好 [7] - 推荐文章有《八年一梦新零售,结果赢家是山姆|深氪》《瑞幸错过了「杀死」库迪的最好时机|深氪》等 [8][9] A股市场 - 2024年A股跌宕起伏,242个交易日中有102天上证指数争取重回3000点,但对比此前三年似成转折之年,机会大于风险 [10] - 推荐文章有《暴涨1532%后,长江电力就是A股的英伟达?丨智氪》《新减肥神药抢夺万亿蛋糕,司美格鲁肽不香了?|智氪》等 [11] 创投行业 - 2014 - 2024年是中国创投蓬勃的十年,资本与人决定商业多数开端和结局,“暗涌Waves”目标是在投资行业做更好新闻 [13][14] - 推荐文章有《再见,创投这十年|暗涌两周年》《揭秘DeepSeek:一个更极致的中国技术理想主义故事》等 [15] 出海行业 - 2024年出海成中国公司重要命题,新创业公司重视技术研发和产品,靠差异化产品切中用户需求,在海外打下战场 [17] - 推荐文章有《出海营收增长7倍,「云鲸智能」获深圳、无锡两大国资数亿元新融资|硬氪独家》《卖出百万台机器人,这家公司泳池清洁生意做到美国第一 | Insight全球》等 [18] AI行业 - 2024年AI牵动无数人神经,资本和创业者活跃,“智能涌现”对国内AI领域高密度输出信息 [20] - 推荐文章有《剪映产品负责人张逍然离职 | 智涌独家》《套壳AI公司,骗了800名员工和200只猫 | 智涌深度》等 [22]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 2024年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在冲突与残酷中前行,落魄玩家离场,幸存玩家发展好,智能与AI是焦点,出海是长远命题 [24][25] - 推荐文章有《增长神话暂停,理想学到残酷一课|深氪》《市值跌去5万亿,特斯拉的中国市场盲区 | 深氪lite》等 [26] 游戏行业 - 2024年中国游戏行业值得铭记,《黑神话:悟空》发售获国际大奖,产业规模突破3257亿元,行业步入全球化快车道 [28] - 推荐文章有《狂破纪录的「黑神话:悟空」,是科技大爆发的缩影 | 游戏知料》《独家 | 国行Switch变动背后:三方服务商成幕后因素,用户将获赠4款游戏》等 [29] 前沿技术产业 - 2024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变革中国产业,“36氪研究院”剖析出海、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 [31] - 推荐报告有《36氪研究院|2023 - 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发展研究报告》《36氪研究院 | 2024年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等 [32] 年轻人消费与生活 - 2024年年轻人关键词是“掌控生活”,他们反思世界,尝试现金生活、自制调酒、涌进青年夜校等 [34] - 推荐文章有《重新用回现金后,年轻人终于攒下钱了》《100元喝不到一杯好酒,年轻人开始流行自制「平替酒」|2024年轻人喝酒报告》等 [35] 消费趋势 - 2024年消费降级,热门品牌交替上位,女性主义热潮下女性追求自由,“潮生TIDE”关注消费趋势 [35][37] - 推荐文章有《北京顶级富豪也消费降级了?我去北京SKP「卧底」了三个月》《逛山姆的人,被开除「中产籍」?》等 [39]
【财闻联播】“17辆车完全或严重烧损”,小鹏汽车回应!公安网警:8家MCN机构被处罚
券商中国· 2025-01-25 18:45
宏观动态 - 2024年广东GDP为141633.8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7.03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54365.47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81431.31亿元,增长2.8% [1] - 2024年上海全市共办理婚姻登记135031对,结婚登记90167对、离婚登记44864对,全市结婚人员平均年龄为34.9岁,初婚平均年龄30.1岁 [2] - 特朗普政府暂停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工作,其每年发放470多亿美元支持研究,工作中断或造成严重后果 [3] 金融机构 - 1月23日起,恒泰证券投资总监胡三明新任新华基金总经理,原总经理杨金亮因人事调动离任 [4][5] 市场数据 - 1月24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纳指跌0.5%,标普500指数跌0.29%,道指跌0.32%,英伟达跌超3%,德州仪器股价收跌7.5%,派拉蒙全球涨近2% [6] - 1月24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3.72%,热门中概股普涨,金山云涨超13%,爱奇艺涨超11% [7] 公司动态 - 公安网安部门查处8家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MCN机构,相关涉案人员已担责 [8] - 1月25日小米法务部称,涉嫌抹黑小米汽车的某平台博主及其同伙多人被依法缉拿归案 [9][10] - 1月25日小鹏汽车公关负责人回应车库火灾涉事车辆有加装改装现象,将配合调查 [11] - 1月24日晚霸王茶姬就“春节”一词翻译不当致歉,将加强海外账户管理 [12] - 当地时间1月24日辉瑞制药同意支付5974.6277万美元了结虚假索赔指控 [12] - 当地时间1月25日韩亚航空一客机因发动机故障中止起飞,机上270多名乘客撤离,航空公司致歉 [13]
看完这篇文章,刷新你对广东的认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5 18:20
文章核心观点 广东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但短期增速放缓且面临房地产调整、新旧动能转换、逆全球化等挑战,不过广东在新工业革命、制度型开放、城镇化等方面具备优势,有望穿越周期实现跃迁 [2][3][10] 广东经济现状 总量与增量 - 2024年广东成为我国首个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的省份,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 [2] - 2019年开始广东GDP接连突破10万亿 - 14万亿元五道大关,一年迈上一个大台阶 [2] 增速与就业 - 2024年增速3.5%短期放缓,近四年中期平均增速4.7%处于合理区间 [3] - 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超143万人,创近6年新高 [3] 三驾马车表现 - 2024年全省固定投资同比下降4.5%,出口增幅高达8.4% [3] 面临挑战 城镇化与房地产调整 - 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房地产于2021年见顶,投资与销售持续深度放缓 [5] - 此轮调整是底层逻辑变革,广东前期房地产受益多,2024年投资同比下滑18.2%,降幅比全国高7.6个百分点 [6][7] 工业化新旧动能转换 - 过去广东打造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产业体系,但近十年特别是近五年内外压力加大 [8] - 新兴产业投资与创新研发投入增加,但新动能未成长为主导力量,新旧动能转换不平衡 [8] 逆全球化冲击 - 2008年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兴起 [9] - 美国对我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等,2024年我国贸易摩擦事件中广东占大半,抑制产业与贸易增长 [9] 竞争优势 新工业革命优势 -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机电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广东三大支柱产业是人工智能应用主要载体 [15][17] - 广东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走在世界前列,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软硬结合”优势独特 [17] 创新投入与成果 - 2024年预计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是2015年的2.8倍,投入强度3.6%左右超日本、德国 [20] - 拥有众多世界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 [21] -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 - 香港 - 广州”科技集群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23] 制度型开放成效 - 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9年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96项,多项成果在全国和全省复制推广 [26] - 制度创新带动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增长,年均增速24%,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39亿美元 [27] - 2024年外资企业百强七成以上为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 [27] 出口格局优化 -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外贸出口目的地多元化,对共建国家贸易进出口十年增长58.33%,2024年增长9.4% [28] - 2024年进出口9.11万亿元,增长9.8%,高于全国,对全国增长贡献率达38.7% [30] - 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扩大,2024年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65.6%,加工贸易比重降至21.2% [30] 城镇化潜力 户籍人口城镇化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逼近高位,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有十多个百分点差距,优化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将释放内需 [33] 区域协调发展 - 珠三角核心区城镇化率达80%多,粤东西北低于60%,“百千万工程”推动粤东西北发展 [33] - 2024年省级安排“百千万工程”投入1534亿元,粤东西北承接珠三角制造业转移项目超300个,投资额超1100亿元 [34] 大湾区轨道建设 - 跨市地铁、城际和高铁工程使轨道上的大湾区日趋成形,提升都市圈能级 [34] 人口与市场优势 - 广东常住人口1.27亿,实时人口1.5亿,人均GDP超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内部需求潜能大 [34] - 2023年常住人口增长49万,连续18年人口第一大省,2024年新出生人口113万居全国第一,省外净流入人口增长 [35] - 60岁以下人口超1亿,16 - 59岁劳动人口8460万,比重66.58%均全国第一,拥有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 [35][36]
4年亏400亿:黄光裕扛不住了?
虎嗅APP· 2025-01-25 18:19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初*ST美讯因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5亿元触及终止上市情形,其背后实控人是前首富黄光裕,国美零售多年亏损面临港股退市风险,黄光裕商业帝国面临挑战,虽尝试跨界但前景不被看好 [2][3][6] 分组1:*ST美讯退市情况 - *ST美讯收到上交所终止上市监管工作函,因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5亿元触及终止上市情形,是2025年首家触发交易类强制退市标准的公司,股票已停牌等待决定 [2] - 2024年年度业绩预亏,利润总额预计为 -4200万元到 -5100万元,净利润预计为 -3700万元到 -4500万元,扣非净利润预计为 -4300万元到 -5300万元 [2] - 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为3600万元到4200万元,扣除相关收入后低于3亿元,年末净资产预计为 -1.1亿元到 -1.35亿元 [3] - *ST美讯前身可追溯至1989年的郑州百货文化用品股份公司,历经多次更名和重组,2017年变更为“国美通讯” [8][9][11] - 2015年是其二级市场巅峰期,股价最高达27.74元,市值达66亿元,2018年业绩巅峰营收超26亿,此后业绩下滑,市值从66亿跌落至2亿 [11][12] 分组2:黄光裕个人经历 - 1969年出生于广东潮汕贫穷农户家,早年和哥哥倒卖废旧电器淘到第一桶金,1987年开启“国美时代” [15][16] - 2004年国美电器在香港上市,市值从8亿翻至80亿,黄光裕首次问鼎中国大陆首富,2005年和2008年也登上首富宝座 [17][18] - 2006年国美斥资52.7亿港元收购永乐,2007年以36亿收购大中,2008年收购三联商社跃升为国内家电市场龙头 [19][20] - 2008年因经济犯罪被带走调查,2010年获刑14年,入狱后国美发展受影响 [20] 分组3:国美零售现状 - 自2017年以来连续多年亏损,黄光裕回归后3年半净亏损逼近400亿元,线下门店从2021年的4195家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565家 [6] - 股价跌至0.1港元以下,市值不足10亿港元,面临港股退市风险 [6] - 2023年及2024上半年营收分别为9.22亿元、2.67亿元,亏损分别为100.57亿元、44.32亿元,自2017年累计亏损超500亿元 [27] - 2021 - 2024上半年资产持续减少,截至2024上半年现金仅余0.55亿元,应付账款及票据等负债高企 [27] 分组4:黄光裕回归后举措及效果 - 2021年2月回归,提出力争18个月使国美恢复原有市场地位,但负面消息不断 [22][24] - 2022年8月发布信提及“重回巅峰”目标冲击失败,提出“1 + 1 + 1”三年战略目标 [24] - 自2021年12月开始持续减持国美零售股份,截至2024年2月减持44次,累计套现超23亿港元,持股比例从60.98%降至10.96% [26] 分组5:国美跨界尝试 - 过去几年四处追逐风口,从“全零售生态共享平台”到“元宇宙超级店”,再到“全面升级直播” [30] - 2024年12月宣布国美车市进军经销商行业,建立“卖车新势力”,但此前尝试效果不佳,此次尝试不被外界看好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