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

搜索文档
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课堂焕发新生 青春之声激荡红色讲台
中国青年报· 2025-05-18 09:09
红色教育发展 - 靖宇学院3年来累计接待9万名学员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英雄杨靖宇雕塑园包含16座主题雕塑[1] - 学院青年教师平均年龄33岁,致力于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新时代课堂,课程开发涵盖12类130门[2][4] - 2024年学院获省级以上课题立项11项,深度整合通化市130余处革命遗址及全省55处纪念设施作为教学点[4][5] 红色资源挖掘 - 学院主编《救国时报——东北抗战史料选编》,收录10多篇杨靖宇相关通讯及烈士传记,为教材编写提供支撑[3] - 吉林省档案馆新公布杨靖宇日文信件档案,对研究抗联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3] - 运用4K超清影像技术还原72处抗联密营遗址,三维建模再现战斗场景,增强教学沉浸感[6] 教学创新实践 - 打造1500平方米"对党忠诚"沉浸式教学馆,融合615张图片、72件实物、16组浮雕,采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7] - 开发"红色档案"主题教室,通过时空对话形式连接历史与现实,累计吸引2000余万人在线参与思政大课[6][10] - "三地三摇篮"主题教室展示杨靖宇口琴等4件复制品,阐释吉林地域文化精髓[8] 社会影响延伸 - 新能源汽车研发团队从杨靖宇精神中汲取信念感,推动技术攻坚[9] - 农村信用社开展特色活动凝聚青年职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9] - "读家书 悟家风"活动征集学生作品2.3万件,30%家庭参与抗联路亲子研学[9]
英雄的故事,还在白山黑水间传颂(文化中国行·走进抗战专题博物馆(纪念馆))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概况 - 纪念馆位于吉林通化靖宇山,由数字"14"变体设计的红色大门构成标志性建筑[4] - 2005年为纪念杨靖宇诞辰100周年暨殉国65周年正式开放,年均参观量达50万人次[4] - 通过3000余人组成的巨幅水墨壁画、50米长展线及300余件文物(如"消息树"、靰鞡鞋)立体呈现14年抗联史[10][12][9] 历史事件与数据 -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发展为11个军共3万余人,活动范围覆盖长白山至辽河东岸[7] - 首任11位军长中7位牺牲,最年长的杨靖宇仅35岁[8] - 杨靖宇殉国前百日战斗档案记载其率部进行47次战斗,2020年由吉林省档案馆公布[16] 精神传承与教育创新 - 2021年东北抗联精神被列入首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13] -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开发130门课程,包括AI技术还原的《百日战斗档案》沉浸课和《读家书 悟家风》思政课[16][17] - 采用金属腐蚀画、版画等艺术形式及"延吉炸弹"等实物展品强化教学效果[10][15] 社会影响与传播 - 通化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学生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传播抗联历史[8][18] - 纪念馆近年接收日本讨伐队成员亲属的"谢罪书",强化历史警示意义[10] -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等红色文化符号在年轻群体中广泛传唱[18]
山河念英魂 浩气共长存(地名中的抗战记忆)
人民日报· 2025-05-07 05:59
红色教育 - 靖宇县通过"红色故事进校园"主题活动和小小解说员风采展示大赛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3] - 杨靖宇小学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作为"入校第一课"全校学生均会演唱 [2] - 学校设立杨靖宇小学校史馆由四年级学生担任解说员讲述英雄事迹 [2] 红色资源保护 - 靖宇县累计排查登记156处红色资源包括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和城墙砬子会议遗址 [3] - 维护64处红色文物保护标识牌并对重点单位实施常态化管理 [3] - 1962年建立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年接待游客量达30多万人次 [3] 地域文化印记 - 靖宇县原名濛江县1946年为纪念杨靖宇将军更名 [2] - 县域内遍布"靖宇"印记包括靖宇大街靖宇镇杨靖宇小学等地标 [2] -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移植松树替代原扭筋槭树作为历史见证 [3] 精神传承 - 杨靖宇将军后代马继民持续研究抗联文化并宣传抗联精神 [3] - 当地通过纪念馆殉国地等载体将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