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丨二十四节气·寒露 白云红叶 菊有黄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9 11:24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让我们一起感受寒露节气的自然和文化之美。 0:00 于此清秋,民间素有登高游览、踏秋赏花的风俗,这既是应时而动,也是荡涤心怀。 农谚说:"寒露到,割晚稻"。田野间,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累累的果实,为静谧的秋光注入温暖的生命力。 责编:张靖雯、王瑞景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气温更低,露水增多,快要凝结成霜。 白云红叶,菊有黄华,大地宛若一幅淡彩水墨。 ...
紫禁城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读懂故宫里的时空智慧
新华社· 2025-10-04 13:23
中国古代时空观念 - 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源头是远古先民为获得稳定农业收成而精准测定时间的生存需求 时间通过空间来测定 形成了时间与空间合一的独特时空观[2] -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实证表明 先人已能精细测定和管理时空 从而创造大规模农业剩余并兴建大型都邑和水利设施 例如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和浙江良渚遗址[2] - 在没有历书的年代 古人通过昼测日影和夜观星象来测定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 并规划出二十四节气阳历系统以指导农业生产[2] 时空观在建筑布局中的体现 - 中国文化中时间是空间的规划师 在立表测影等观测中 东南西北对应春夏秋冬 不同空间被时间赋予不同人文意义 成为规划布局的依据 此知识体系源自农作物驯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深层逻辑[3] - 时空对应关系在故宫建筑中随处可见 例如太和殿庭院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 体现春生属仁和秋收属义 前朝区域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 取义左春右秋的文事在左和武事在右[3] - 明清北京城也遵循该体系 从太和殿南望可见前门商业街和南苑 呈现夏时万物相见景象 北望中轴线顶端的钟鼓楼则是冬至授时的象征[3] 时空观的文化意义与传承 - 古老的时空观念伴随种植农业发展 在紫禁城和明清北京城凝固为建筑乐章 彰显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与适应性[6] - 测定时空对任何文化都具有首要意义 支撑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观象授时体系不仅独创二十四节气服务农业 更塑造了时空密合的人文观念 奠定中华文化基石[6] - 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全球化与技术进步背景下 故宫承载的时空观念和中华文脉更显珍贵[6]
文化中国行丨二十四节气·秋分 山河披锦 岁月酬勤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4 09:4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未包含任何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 所有内容均围绕秋分节气及其自然景象展开 因此 无法生成符合任务要求的总结
秋分时吃的“秋菜”,到底是啥?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3:01
秋分节气概述 -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 [1][2] - 秋分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导致昼夜等分 [8] - 2024年秋分在9月23日02时19分左右来临,时间点在凌晨 [4] 秋分传统民俗活动 - 秋分有竖鸡蛋的民俗,认为此时阴阳平衡,鸡蛋外壳表面的细微凸起有助于竖立成功 [5][6][8] - 秋分时节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特指野苋菜,部分地区会将其与鱼片制成秋汤食用 [1][8] - 放风筝是秋分时节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因秋季天高云淡,适合亲近自然 [1][8] - 民间流行在秋分时送秋牛图,图上印有全年农历节气及耕作时令,旨在提醒不误农时 [9] 秋分与农事活动 - 秋分时节进入三秋大忙阶段,包括秋收、秋耕和秋种,农户抢抓农时收割玉米、播种冬小麦等农作物 [4][10] - 秋分是农事关键节点,有粘雀子嘴的民俗,即将无馅汤圆置于田埂,希望鸟类勿破坏庄稼 [10] - 节气至今对农事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0] 秋分历史演变 - 古代有秋分祭月的习惯,秋分曾是传统祭月节,皇家会在北京月坛进行祭月 [1][4] - 因秋分日在农历八月日期不固定,不一定赶上满月,部分祭月民俗逐渐移至中秋节进行 [1][4]
文化中国行丨二十四节气·白露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8 09:41
农业节气特征 - 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 标志着暑气消退和天气转凉 [1] - 节气呈现三候特征:鸿雁南飞 玄鸟回归 群鸟储食 [1] - 节气对应农作物成熟期 包括玉米高粱水稻及白露茶采摘 [3] 农业生产活动 - 秋季作物进入集中收获期 各地呈现瓜果飘香景象 [3] - 白露时节特定经济作物白露茶迎来最佳采摘期 [3]
白露的“白”指什么(文化中国行·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
人民日报· 2025-09-06 06:2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这是一篇关于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的文化科普文章,不包含任何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总结出关于公司或行业的投资要点。
文化中国行丨二十四节气·处暑 万物渐染秋意 家家修仓廪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4 21:57
节气特征与自然变化 -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 标志着秋季第二个节气 暑气至此而止 天气开始转凉[1][4] - 仍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 俗称"秋老虎" 体现气候过渡期特征[4] - 田野呈现秋意 庄稼籽粒日趋饱满 果园嘉果盈枝 香气四溢[3] 农业活动与物产状况 - 处满地黄景象 农作物进入成熟期 原野间万物渐染秋色[3] - 家家修葺仓廪 准备迎接岁物丰成 反映丰收预期[3] - 处暑象征耕耘与收获间过渡阶段 承载农业周期关键节点[6] 文化习俗与传统内涵 - 各地存在迎秋 赏菊等传统风俗 勾勒岁时节令文化图景[7] - 节气承载民族传统文化 体现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7] - 处暑被形容为夏与秋的温柔握手 蕴含季节更替的哲学意味[6]
闰六月结束,再次出现要等到2036年!
新华网· 2025-08-22 21:50
农历闰月设置机制 - 农历采用"十九年七闰法"在19个回归年中加入7个闰月以协调回归年(约365.24天)与农历年(约354.37天)的时间差 [4] - 闰月设置依据二十四节气规则 当某农历月不包含中气时即被定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4] - 平均农历月29.53天小于两个中气间隔时间(平均约30.43天) 导致循环累计后必然出现无中气月份 [4] 2023年闰六月具体情况 - 今年闰六月始于公历7月25日 止于8月22日 月长29天为小月 [1] - 因7月22日中气大暑至8月23日中气处暑期间(7月25日-8月22日)仅含立秋节气无中气 故该月被定为闰六月 [4] - 下次出现闰六月需等待11年 将在2036年再现 [1][4] 闰月对节日日期的影响 - 闰六月导致2023年七夕节公历日期为8月29日 较2024年无闰月时的8月10日推迟19天 [6] - 闰月现象每2至3年出现一次 下一个闰月年份为2028年(闰五月) [4]
中国驻福冈总领馆举办二十四节气文化交流活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11 15:53
活动概况 - 中国驻福冈总领馆举办二十四节气文化交流活动 吸引日本政界 文化界及友好团体等约130人参加 [1] - 活动旨在以二十四节气为纽带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文化交流 [1] 嘉宾致辞 - 中国驻福冈总领事杨庆东指出中日同属农耕文明 二十四节气是两国文化和而不同 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 [3] - 日本国会议员新垣邦男 福冈县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长裕海 九州国立博物馆馆长富田淳分别致辞肯定活动 [5] -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发来视频致辞表达对中日友好的美好祝愿 [5] 表演环节 - 旅日京剧表演艺术家吴汝俊以京胡独奏《祖国恋》拉开活动序幕 [7] - 呈现《元夕立春》舞蹈及冲绳风情三味线表演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7] - 浙江省青瓷瓯乐表演《汲露》《山歌》与中式献茶仪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雅致氛围 [9] 文化分享 - 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宋英杰通过视频讲解节气科学内涵与文化意蕴 [9] - 日本筑紫女学园大学教授崔淑芬 九州大学教授宫田润子阐释节气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与应用案例 [9] 特色展示 - 现场插花作品融合中国节气理念与日本插花艺术 [11] - "功夫熊猫"互动表演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11] - 嘉宾共同观看二十四节气与中国非遗文化展品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