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搜索文档
为啥今年闰的偏偏是六月?规律原来这么简单
央视新闻· 2025-07-25 22:27
农历置闰规则 - 农历是阴阳合历,兼顾月球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周期,月份分为29天的小月和30天的大月 [2] - 12个农历月平均年长354天,比阳历少约11天,需通过置闰调整以避免寒暑颠倒 [2] - 每2-3年增加一个闰月,使农历平均年长与阳历一致 [2] 闰月设置依据 - 二十四节气中偶数排序的称为中气(如夏至、大暑),每个农历月需包含一个中气 [6] - 若某农历月不包含中气,则视为上个月的闰月 [6] - 2025年农历六月后的月份(7月25日-8月22日)仅含立秋(8月7日),不含处暑(8月23日),故设为闰六月 [6] 闰六月出现频率 - 本世纪(2001-2100年)共有6次闰六月,分别为2017、2025、2036、2055、2074、2093年 [12] 2025年农历示例 - 7月21日标注为"闰六月"起始 [7] - 8月7日为立秋节气,8月23日为处暑节气 [9][10]
来了!本世纪只有6次
证券时报· 2025-07-25 16:42
农历历法解析 - 农历是阴阳合历,兼顾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1] - 农历月以朔望月为准,平均长度29.53天,12个朔望月组成354或355天的农历年,比回归年短11天左右[5] - 古代通过置闰月解决季节错位问题,19年安排7个闰月使农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符[6] 闰月机制 - 置闰规则基于二十四节气,每个农历月需含一个中气,无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6] - 2023年7月25日至8月22日因无中气被设为闰六月,共29天[7] - 本世纪闰六月出现6次,分别为2017、2025、2036、2055、2074、2093年[10] 历法数据 - 朔望月与回归年长度差异导致季节偏移,需通过置闰调整[5][6] - 二十四节气将黄道24等分,12节气与12中气相间排列[6] - 闰六月现象与气候异常无直接关联[10]
来了!本世纪只有6次
中国基金报· 2025-07-25 12:46
农历闰月现象 - 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兼顾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 [2] - 农历年长度为354或355天,与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长期积累会导致月份与季节错位 [6] - 古代天文学家采用19年7闰的方法,使农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基本相符 [6] 闰月设置规则 - 闰月设置依据二十四节气,每个农历月需包含一个中气 [6] - 若某个月份不含中气,则定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6] - 2023年7月25日至8月22日因仅含立秋节气而无中气,故设为闰六月,共29天 [6] 闰六月出现频率 - 本世纪共出现6次闰六月,分别为2017年、2025年、2036年、2055年、2074年和2093年 [7] 闰月与气候关系 - 闰六月是正常历法现象,与极端天气无直接关联 [8]
小暑节气,也要吃饺子?
中国新闻网· 2025-07-06 15:36
小暑节气的民俗活动 - 小暑节气标志着"三伏天"即将来临,民间有"头伏吃饺子"的广泛习俗 [1][2] - "吃伏羊"是古老民俗,认为羊肉可补充阳气应对湿热天气 [3] - "食新"习俗包括吃新米、尝新酒并祭祀祖先,反映丰收与能量补充需求 [4][5] 节气与气候特征 - 小暑字面意为"小热",实际湿热程度低于后续的大暑节气 [2] - 三伏天计算方式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 [2] - 大暑与三伏天重合度更高,通常比小暑更炎热 [2] 饮食文化的象征意义 - 饺子在北方民俗中具有仪式性,象征团圆美满,出现于头伏、冬至等多场景 [3] - "小暑黄鳝赛人参"说法流行,认为此时鳝鱼最滋补 [5] - 莲藕等时令食材的食用体现"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 [1][5] 非特定民俗活动 - 晒衣晒书画属梅雨后防霉措施,非小暑独有习俗 [1] - 部分地方存在小暑吃饺子习俗,但普及度不及头伏 [3]
国宝画重点|观象授时 物候循迹——文物里的夏至智慧
新华社· 2025-06-21 21:08
陶寺古观象台与夏至测定 - 陶寺古观象台是4300年前用于天文观测的遗址 半径10.5米 弧长19.5米 由13根夯土柱形成12道观测缝 通过缝隙可精准划分20个节令 是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 [1][3] - 观象台通过塔儿山日出方位观测夏至 12道观测缝用于捕捉星辰轨迹 确立农耕文明时间秩序 [2][3] - 夏至日阳光穿过夯土柱缝隙时 形成"天文历书"效应 体现古人"逐日而居"的天文智慧 [3] 圭表测量系统 - 圭尺与木立表合称"圭表" 圭尺残长171.8厘米 复原长度187.5厘米 采用黑绿红三色漆木刻度 非等距标记日影变化 [4][6] - 正午时分测量太阳影长 春分秋分夏至的日影会落在圭尺不同颜色条带 与观象台共同制定太阳历法 [5][6] 丁村遗址与物候研究 - 丁村遗址出土旧石器时代鹿角化石 印证"夏至鹿角解"的物候规律 填补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空白 [8] - 化石为研究远古人类适应复杂自然环境提供依据 是东亚古人类演化的"活档案" [8] 汉代玉蝉与物候象征 - 汉代青绿色玉蝉象征"夏至蝉始鸣" 体现古人将昆虫活动作为节气预报的智慧 [9][10] 半夏的阴阳哲学 - 夏至三候中的"半夏生"反映阴阳交替 这种中药材因夏天过半得名 阴性植物在阳极时生长 体现"万物负阴抱阳"思想 [12] 节气文化体系 - 夏至被分为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古人通过观测日影制定农时 结合祭天仪式形成完整的时间管理系统 [6][12] - 陶寺遗址与良渚石峁二里头并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键遗址 其天文观测成果延伸了中华文明历史轴线 [1][3]
如何推算三伏天(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
人民日报· 2025-06-02 06:1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档主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气夏至及三伏天的相关知识,未涉及公司或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根据注意事项第4条"只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当前文档无符合条件的信息可供总结。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行业趋势或经济数据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今日小满 | 藏在小满节气背后的天文密码
央视网· 2025-05-21 12:10
二十四节气的天文背景 -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 太阳运行到黄经60度时出现 体现"物至于此小得盈满"的自然规律与"满招损"的哲学智慧 [1] - 节气计算基于太阳位置观测 华夏先民通过"昼测日影 夜观星象"确定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等关键节点 汉代《淮南子》首次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 [3] - 战国时期已形成完整节气体系 与二十八星宿 北斗运行 土圭测影及物候变化相关联 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5] 古代天文观测技术 -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立夏加15日 斗指巳则小满" 汉代《汉书·律历志》进一步明确"斗建巳位 日在毕八度"的天象坐标 [3][10] - 现代观测显示太阳位置与古籍记载存在偏差 主因是岁差导致星空背景相对位移 非古代观测误差 [10] 节气体系的文化价值 - 节气转换实为古代天文学家在星海中刻录的时间坐标 小满节气折射出华夏文明将天文观测与哲学思考融合的独特认知方式 [8] - 节气体系不仅指导农业生产 更是中华文明天文智慧与自然规律的具象化实践 [5][8]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成热门
经济日报· 2025-05-17 05:53
中国馆参观数据 - 中国馆开馆满一个月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1] - 日均参观人数约7000人次,是本届世博会最热门展馆之一 [1] - 高峰时段参观人数可达上万人次 [2] 展馆主题与设计 - 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 [1] - 展馆外形设计宛如一卷徐徐展开的中华书简 [1] - 设有"天人合一"展区,展示二十四节气主题多媒体动态影像 [1] - 多媒体透景画壁《耕织图》展现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2] 特色展品与科技展示 - 展出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1号青铜神树(复制品),高近4米 [2] - "生生不息"展区展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土壤样品 [3] - 采用AI技术生成"共绘桃花源"巨幅画卷,观众可扫码参与创作 [3] - 展区内设置"AI孙悟空"大模型与观众互动 [4] 观众反馈与文化影响 - 日本参观者佐藤惠子称赞二十四节气展项色彩搭配与文化共鸣 [1] - 东京游客加藤表示三星堆青铜器刷新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2] - 马来西亚教授称赞中国馆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服务 [3] - 波兰参观者评价汉字"是活的",体现文化传播效果 [3] 运营与服务 - 招募约60名志愿者提供引导与讲解服务 [2] - 建立人性化分流机制,优先保障特殊人群参观 [2] - 志愿者团队由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学生组成 [3]
小满的“满”指什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
人民日报· 2025-05-03 06:01
小满节气概述 - 2025年小满始于5月21日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2] - "小满见三新" 江南地区多指大麦 油菜 蚕豆 北方地区多指小麦 豌豆 油菜 [2] 小满的农事物候特征 - 北方冬小麦进入灌浆阶段 籽粒日渐充实饱满 但未完全成熟 "小满十八天"被视为收割小麦的重要时间节点 [3] - 南方小满指代雨水充盈 此时降水增多 是蓄水种植水稻的关键期 "小满不满 干断田坎"反映雨水不足的影响 [3] 小满的文化与哲学内涵 - 小满之"满"被学者解读为与日照强度 时长相关的"阳气" 提供气候认知新视角 [4] - 小满后接续"芒种"而非"大满" 体现传统中庸思想 避免"太满"导致的物极必反 [4] - "满而不溢"的哲学思想 体现古代先民智慧 二十四节气蕴含深刻文化意义 [4][5] 小满的现代意义 - 二十四节气既是社会实践 也是知识体系 对生产生活产生实际影响 [5] - "小满状态"被视为对抗熵增定律的优雅姿态 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