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力
icon
搜索文档
反思碎片阅读,年轻人渴望恢复「文化体力」
36氪· 2025-04-29 21:38
在上海工作的00后白领王可,最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挣扎:每天坐在工位上,用手机刷完上百条社媒热点,往微信收藏夹丢了几十篇深度长文,准备"稍 后再读",可一周下来完整读完的文章不超过5篇。下班后习惯性地躺在出租屋里,她的手指机械地划过一条条短视频,有天饶有兴致地花5分钟看完了《百 年孤独》解说,她突然问自己,"连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名字都没记全,怎么就看完了一本书?"她尝试去读原著,逼自己读了十几页,实在坚持不下去。 这种无力感普遍弥漫在年轻人群体,背后则是当下年轻人"文化体力"正在慢慢衰退。"文化体力"是近年来互联网流行的一个新词,意思是人们在工作之余, 进行严肃阅读、艺术欣赏等文化活动所需的精神能量储备。 就像肌肉需要锻炼才能承受重量,大脑也需要持续的深度刺激,才能保持对复杂内容的耐受力和专注力。但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这种能力正以肉眼可 见的速度流失——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23.38分钟,而接触手机106.52分钟。习惯碎片化信息的大脑,面对千字以上的文字就自动"宕机"。 人们渴望恢复"文化体力",本质上是对"大脑空心化"的抵抗。长时间的空虚感,倒逼年轻人寻找更有质量的 ...
35岁北大校友突破125年数学难题,网友:华人数学奇迹年
虎嗅APP· 2025-03-05 21:1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量子位 ,作者:克雷西、金磊,题图来自:AI生成 时隔125年,著名的希尔伯特第六问题,终于被华人解决了! 这项研究共有三位作者,包括: 邓煜,芝加哥大学教授,北大(07级)/MIT校友 马骁,密歇根大学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 Zaher Hani:密歇根大学教授,师从陶哲轩 可以说是对数学界和物理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小红书网友"数学五人组" (五位在德国、法国读纯数学博士生们的账号) 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是华人数学奇迹年。 为狭义希尔伯特第六问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若论文) 正确的话,那绝对是 (菲尔兹奖) 候选人之一。 不仅如此,网友们结合之前北大校友王虹 (1991年生,16岁考入北大,07级) 破解了挂谷猜想,直呼"北大数学系不愧中华第一系"、"07级真的太牛 了"。 那么希尔伯特第六问题,到底是如何解的?我们一起来看下论文。 希尔伯特第六问题,是David Hilbert在1900年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之一,要求通过公理化方法推导物理定律。 具体而言,就需要作者们从微观的牛顿力学出发,通过玻尔兹曼 (Boltzmann) 动力学理论,推导出流体力学中的基本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