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体力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体力“告急”,别任由算法、大数据和AI等接管精神园地
人民日报· 2025-09-30 19:07
社会现象分析 - “文化体力不足”成为社交媒体高频词,描述现代人下班后及周末难以进行严肃阅读、学习及欣赏人文历史类内容的精力匮乏状态 [1] - 该现象是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与文化生活数字化、网络化交织影响的结果 [1] - 年轻人常进行“补偿性娱乐”与“报复性消遣”,如熬夜追剧、通宵游戏、无节制刷视频,导致“精力电池”受损,陷入低电量状态 [1] 行业内容趋势 - 休闲内容正经历转型,文学、绘画等冷媒介产品逐渐被动漫、游戏等热媒介产品取代 [2] - 电影、电视剧等长叙事产品逐渐被短视频、微短剧等短叙事产品取代 [2] - 大数据与算法在转型中起关键作用,模式从印刷纸媒时代的“人找内容”转变为算法时代的“内容找人” [2] - 算法推荐、热度排行和平台“投喂”不断打造热点、挑动情绪,导致休闲内容陷入雅与俗、深与浅的失衡 [2] 解决方案与行业影响 - 建议克服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减少不必要的屏幕使用时间 [3] - 建议打破工作与休闲的二元对立,从专注的劳动中获得价值感 [3] - 建议回到现实文化现场,如读书会、音乐会、美术展,在与艺术和他人的联结中感受丰盈 [3] - 强调恢复人在文化休闲生活中的自主性,避免将文化选择权拱手让与算法和大数据 [3]
别让文化体力“告急”(锐见)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0
行业趋势:文化休闲活动参与度 -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导致用于严肃文化休闲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减少,文化体力不足现象普遍[1] - 休闲内容正从文学、绘画等冷媒介产品向动漫、游戏等热媒介产品转型[2] - 长叙事产品如电影、电视剧正被短视频、微短剧等短叙事产品取代[2] 行业驱动因素:技术影响 - 大数据与算法在内容分发中发挥关键作用,从“人找内容”转变为“内容找人”[2] - 算法推荐、热度排行和平台“投喂”机制不断打造热点,持续挑动用户情绪[2] - 快节奏、强冲突、高爽感的视听娱乐严重消耗用户工作外的剩余精力[2] 行业挑战:内容生态 - 休闲内容陷入雅与俗、深与浅的失衡状态[2] - 过度依赖算法导致用户文化选择自主权丧失,精神园地被技术接管[3] - 审美享受有沦为快感满足的趋势,导致用户体验疲惫与虚无[2] 行业发展方向:解决方案 - 减少不必要的屏幕使用时间,克服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有助于积蓄文化体力[3] - 打破工作与休闲的二元对立,从劳动中获得价值感和存在感[3] - 回归现实文化现场如读书会、音乐会、美术展,可增强用户内心的丰盈感[3] - 鼓励用户找到自身文化兴趣和审美爱好,在文艺天地中安放身心[3]
碎片信息凑不出未来,年轻人亟需提升“文化体力”
中国青年报· 2025-09-29 14:00
中国青年报社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喜欢刷短视频,且受访者年龄段越低,刷短视频 兴趣越高;近七成受访者感到自己过度刷短视频。 飞旋的温烙歌 碎片信息凑不出未来,年轻人亟需提升"文化体力" 我们并非不爱阅读,而是"电量"告急——那股支撑我们读完长篇的"文化体力",正在悄悄流失。打卡式 阅读、碎片化分享已然成为常态。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从图书馆借回厚厚的研究专著,但现实是,只看完前两页就感到疲惫,转而选 择在网上搜索具体的知识点,直接获取"现成答案",跳过了原本需要的深度学习和整体理解过程。高考 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上大学后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然而进入大学后,却发现现 实与想象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即便在课程不紧张、时间相对自由的情况下,也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静下心 来读书。 如今,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便捷——搜索引擎、短视频、社交媒体几乎可以在几 秒钟之内满足我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内容被压缩为几秒钟的视频、几百字的推文,或者是可以直接检 索到的"现成答案"。 这种高效率、低门槛的获取方式,使我们习惯于"浅尝辄止",却逐渐失去了面对长文本、长时间阅读时 所需要的耐力。我 ...
年轻人渴望恢复“文化体力” 上海交大李晓静:这是一种必然回归
贝壳财经· 2025-07-17 14:23
媒介生态现状 - 当前整个媒介生态逻辑是流量至上,缺乏良好的评估机制[1][3] - 行业评估体系目前完全以粉丝数和流量数为标准[3] 年轻人媒介消费行为变迁 - 年轻人因信息过载与认知碎片化而产生刷短视频后的负罪感,开始转向科普播客等智性娱乐[3] - 年轻人转向智性娱乐是因为短视频侵犯短期记忆和专注力,长期会破坏海马体的记忆储存能力,大脑受损后天然追求更高阶的智性发展[3] 行业治理与发展建议 - 建议在日常媒介使用中有意识训练专注力和记忆力,并呼吁对算法和平台进行干预和治理[3] - 未来良好的生态需要建构媒介信用机制来评估不同网红的信用体系,而非仅看粉丝和流量[3]
反思碎片阅读,年轻人渴望恢复「文化体力」
36氪· 2025-04-29 21:38
在上海工作的00后白领王可,最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挣扎:每天坐在工位上,用手机刷完上百条社媒热点,往微信收藏夹丢了几十篇深度长文,准备"稍 后再读",可一周下来完整读完的文章不超过5篇。下班后习惯性地躺在出租屋里,她的手指机械地划过一条条短视频,有天饶有兴致地花5分钟看完了《百 年孤独》解说,她突然问自己,"连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名字都没记全,怎么就看完了一本书?"她尝试去读原著,逼自己读了十几页,实在坚持不下去。 这种无力感普遍弥漫在年轻人群体,背后则是当下年轻人"文化体力"正在慢慢衰退。"文化体力"是近年来互联网流行的一个新词,意思是人们在工作之余, 进行严肃阅读、艺术欣赏等文化活动所需的精神能量储备。 就像肌肉需要锻炼才能承受重量,大脑也需要持续的深度刺激,才能保持对复杂内容的耐受力和专注力。但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这种能力正以肉眼可 见的速度流失——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23.38分钟,而接触手机106.52分钟。习惯碎片化信息的大脑,面对千字以上的文字就自动"宕机"。 人们渴望恢复"文化体力",本质上是对"大脑空心化"的抵抗。长时间的空虚感,倒逼年轻人寻找更有质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