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器官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FDA计划逐步让“猴哥”退出新药研发? 提出三大替代方向,但业内认为还需更多研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12 22:44
FDA政策调整 - 美国FDA计划逐步取消单克隆抗体疗法和其他药物研发中对动物实验的强制性要求,转向智能计算模型、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跨物种数据整合三大替代方向 [1] - 2022年《FDA现代化法案2 0》已提倡寻找动物实验替代方案,但最新政策更加具体,引发医药行业震动 [1] - 政策发布后,传统CRO公司股价受冲击,查尔斯河股价单日下跌28 13%,昭衍新药股价下跌9 98% [1] 行业反应与技术挑战 - 业内人士认为完全替代动物实验需更多临床数据证明类器官在毒性预测方面的有效性,监管态度审慎,替代将分步推进 [2] - 单抗药物对动物是"外来蛋白",易引发免疫反应,干扰毒性判断,TGN1412事件凸显动物实验局限性 [2] - 动物实验成本高昂,单抗开发需144只非人灵长类动物,每只成本近5万美元,总成本6 5亿至7 5亿美元,耗时9年 [3] - 2022年中国暂停实验猴出口后,美国NIH削减30%动物实验项目,加速推动替代技术 [3] 替代技术进展 - 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已存在十余年,能模拟人体组织功能,微生理系统可实时监测药物效应,预测性优于动物实验 [4] - 肝脏芯片技术成功识别87%临床肝毒性药物,已被纳入FDA创新药物促进计划 [5] - 器官芯片技术结合AI可突破药物研发"死亡之谷",提高成功率,方舟投资报告显示其具备高通量测试优势 [5] - 希格生科利用胃类器官+AI开发的胃癌靶向药SIGX1094进入Ⅰ期临床,节省40%~50%时间及约2000万元成本 [6] 市场动态与商业化 - 全球器官芯片市场由Emulate、TissUse等头部企业主导,Emulate累计融资近2 25亿美元 [8] - 国内类器官公司多成立于2015-2021年,融资集中在天使轮到A轮,科途医学等已进入B轮阶段 [8] - 强生、罗氏等20余家跨国药企通过合作或投资布局类器官领域,罗氏成立人类生物学研究所推进相关研究 [9] - 昭衍新药、药康生物等上市公司加码类器官研究,药康生物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AI驱动类器官平台 [9] 技术局限性 - 类器官数据与临床数据相关性缺乏系统研究,体外实验替代动物实验仍需全面认证 [6] - 复杂疾病如癌症的多器官交互模型需进一步优化,AI模型需更多高质量数据训练 [7] - 英矽智能CEO指出类器官模型对小分子疗法评估仍有局限,需结合动物实验 [7] - GLP毒理研究成本是非GLP的7到8倍,取消部分步骤可显著简化流程降低成本 [7] 行业未来方向 - 全球新药研发失败案例中50%因药效不足,33%因临床前毒性问题,类器官+AI模式有望成为新底层技术 [10] - 提高药效预测准确率和降低毒性筛查失败率是新药研发升级的关键切入点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