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物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这群年轻人,给文物当医生(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5-03 06:01
文化遗产保护行业技术应用 -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团队研发微钻阻力仪用于古建木柱检测 通过阻力值曲线精准定位空心区域 单根木柱仅需2-3个小孔检测 [5] - 红外热成像仪实现0.1℃精度检测 可识别花生仁大小的古建屋面渗漏点 较传统肉眼观测效率提升显著 [6] - 探地雷达技术应用于明长城修缮 有效探测城墙内部积水空洞 采用注浆排水等预防性保护措施 [6] - 团队累计完成太庙 先农坛等60余处文物建筑检测 并主导制定全国首批古建筑预防性保护地方标准 [7] 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体系 - 上海市举办首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设置金属 陶瓷 书画三大组别 实操环节占比80% [8] - 比赛采用真实文物作为修复对象 如明清画心与战国青铜器 要求选手在一天半内完成全流程修复 [9] - 上海博物馆藏品总量达226万件/套 珍贵文物24万件/套 其1958年设立的修复工厂为国内最早机构之一 [10] - 赛事促进技艺传承 如金属组冠军王南丁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体现"师徒制"培养模式 [9][10] 海外文物修复国际合作 - 浙江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承担柬埔寨吴哥王宫遗址修复 采用3D扫描技术解决复杂构件测绘难题 [12][13] - 西北塔门修复中实施砂岩全编号定位系统 结合鸟瞰图记录与划区堆放 确保800年历史构件原位归安 [14] - 团队将高温高湿环境修复经验输出至"一带一路"国家 形成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14] - 项目组包含80后90后青年专家 分设现场管理 技术审核等职能模块 体现专业化分工 [12][13]
莫高窟里 毫厘之间坚守匠心
央视网· 2025-05-01 08:04
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 -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壁画与彩塑技艺精湛,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1] - 历经千年,文物出现不同程度破损和病害,需专业修复技术延续其生命[1] - 55号洞窟建于宋代,壁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修复需搭建五层脚手架[9] 文物修复技术与工具 - 修复师使用自制工具,如医用针管改造的注胶工具、羊毛腮红刷除尘等,工具数量近百种[5] - 修复刀制作数量达上千把,持续精益求精[5] - 修复工作需"零失误",为39年来的第一准则[10] 修复团队与传承 - 敦煌研究院修复团队从最初4人发展到上百人,年轻人占比超七成[12] - 修复专家刘涛师从"文物修复界泰斗"李云鹤,技术成熟后获"面壁"修复资格[7][10] - 修复工作代代相传,包括临摹研究、病害治理等,使敦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10] 行业发展与成果 - 近二十年壁画保护在基础研究、技术规范等方面快速发展,进入新阶段[15] - "长久保存、永续利用"目标或可实现[15] - 修复工作需一毫米一毫米精细完成,刘涛对30多年前修复细节仍记忆清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