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建院百年 读懂故宫背后的文脉赓续与时代新篇
央视网· 2025-10-10 21:34
与以往不同,今年"十一"长假期间的故宫,因建院百年的特殊节点更添厚重与热闹。红墙黄瓦间,"寻史""看展"成为游客的热切期盼,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 之约在假期里上演。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建院一百周年的辉煌时刻。从1925年乾清门前那声开启民享时代的宣告到今天,这座矗立在 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圣殿,在百年间见证了从帝王禁苑到人民共享的伟大跨越。在这百年的时间长河里,有文物修复科技与匠心的代代传承,更有如今"数 字故宫""活力故宫"与世界文明的深度对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百年博物院,读懂它背后的文脉赓续与时代新篇。 与太和殿前的热闹场景相呼应,此刻午门城楼上的"百年守护"特展正迎来八方宾客。作为故宫百年院庆的核心展览,"百年守护"展从195万件(套)院藏文 物中精选200件(套)珍品,其中,《伯远帖》《五牛图》《清明上河图》三件国宝齐聚。它们都曾历经时代动荡与流转,或险些流落海外,或在岁月中受 损,最后都在国家力量的倾力抢救与守护下回归故宫。如今,《清明上河图》已是故宫百年院史的"代言人";作为乾隆皇帝三希堂瑰宝之一的《伯远帖》和 传世最早的纸本绘画《五牛图》都在 ...
看“文物医生”的工作日常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2 09:00
博物馆文物保护创新展示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建成可视化库房 展示760平方米空间内百余件明清家具及6000块清乾隆《大藏经》木版[2] - 通过电子触摸屏提供3D扫描高清文物图像 包含材质、年代、规格等详细信息[2] - 综合修复室设置实时显示屏 放大呈现文物修复细节画面[2] 传统书画修复技艺 - 书画修复采用"洗、揭、补、全"四道工序 清洗环节需针对不同污渍材质采用淋洗、吸污、浸泡等多种方式[3] - 使用莜面粉与甘油混合面团进行除尘 莜面弹性黏性优于普通面粉且不易残留[4] - 揭裱工序需用水长时间浸润画心 手工捻搓揭除老化命纸和浆糊[4] 生物科技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 创新研发生物揭展剂 通过生物酶精准分解浆糊淀粉转化为无黏性葡萄糖和水[4] - 分离力低至13毫牛(约0.013牛顿) 相当于绒毛划过手心触感[4] - 解决传统手工揭取可能损伤画心的行业难题 实现高活性、专一性、低温活性操作[4] 文物保护展示规划 - 当前开放书画与纺织品等有机质文物修复展示区[5] - 后续计划开放金属、陶瓷等无机质文物保护修复展示[5]
构建韧性保护体系
人民日报· 2025-08-02 05:45
韧性保护体系概念 - 韧性保护体系是一套具有快速反应和弹性调适能力的文化遗产保护、风险管理与治理体系 使文物在面对气候变化和外部冲击时能迅速调适并采取预警或避险措施 [1]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威胁 - 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降水等平均值和变率的长期变动 已成为文化遗产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1] - 不同地区气候特征和文物材质(土、木、砖、石等)差异导致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不同 需针对性开展韧性研究 [1] - 中国80%以上遗址本体为土质 西北地区土遗址存量庞大 需重点关注土、木质文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1] 文物保护修复新要求 - 文物因自然老化、劣化不可避免 修复需兼顾恢复原貌与增强抗冲击、抗侵蚀能力 [1] - 现代修复强调修复前的科学探测、检测、评估及多措施配套 目标从"修旧如旧"升级为"修旧固体" [1] 文物赋存环境的重要性 - 周边环境突变可能引发文物损毁 需将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一体化管理 [2] - 古建筑与周边环境具有共生关系 加强赋存环境安全性研究已成共识 [2] 技术应用与文物保护 - 技术已非保护瓶颈 但需结合文物价值与属性认知 实现早期诊断和有效监测 [2] - 需整合现有数据与系统 建立跨领域协作平台 统一标准以实现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 [2] 韧性保护体系目标 - 提升文物在灾害中的预警、应急处置及防险避险能力 最大化其自我治愈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 - 推动从"抢救性修复"转向"适应性维护" 需加强认知能力并建立系统性防护体系 [2]
伊拉克加强文物修复工作
人民日报· 2025-07-31 06:12
伊拉克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 -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一座雕像 [2] - 参观者观看苏美尔文明的梭万土丘雕像 [4] 博物馆历史与修复能力 - 伊拉克博物馆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 是该国最重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文物馆藏机构 [5] - 成立文物修复和维护实验室 每年可完成上千件文物修复 [5] 中伊文物保护合作 - 中国持续向伊拉克派遣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并提供技术支持 [5] - 双方在文物保护领域合作成果丰硕 [5]
给文物当医生的年轻人
河南日报· 2025-07-30 07:27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物修复师通过精湛技艺和匠心精神,修复残损文物,使其重获新生,从而架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历史得以延续和呈现 [1][2][18] 行业概况与重要性 - 文物修复行业是一个相对冷门但至关重要的领域,修复师通过修复文物使其能够向公众展示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2][14][18] - 公众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文物修复师的使命是让更多文物重获新生,让历史活过来 [18] 代表性从业者与项目 - 陈钦龙,35岁,从业近20年,资深金属文物修复师,参与重要修复项目如上蔡县郭庄楚墓1号大鼎等,治愈文物超1000件 [5] - 陈金龙,从业17年,专注于青铜器、铁器、瓷器修复,其代表作包括修复唐代金银平脱花鸟铜镜和一件汉代铜鼓 [15][16] 修复流程与技术 - 金属文物修复流程包括信息采集、取样分析、清洗除锈、拼对、整形、焊接、补配等多道精细工序 [5] - 修复工具多样化,常借用其他行业工具并加以创新,如手术刀、牙科超声波洁牙机、打磨机、热风枪、电烙铁等 [6] - 矫形是青铜器修复难点,需特制工具,如陈钦龙改造G型夹制成的矫形工具已申请专利 [9] 具体修复案例与耗时 - 陈钦龙修复上蔡县郭庄楚墓1号大鼎(现展于河南博物院),破碎成几十片且变形严重,耗时6个多月才完全复原 [11] - 陈金龙修复一件被压扁的汉代铜鼓,变形严重,耗时近4个月才修复成功,铜鼓高近60厘米 [16] - 陈金龙修复唐代金银平脱花鸟铜镜,直径30.5厘米,使其从氧化发黑状态重现流光溢彩 [15] 从业者特质与行业挑战 - 文物修复工作要求高度专注、耐心和沉浸感,每次修复都是全新挑战,需针对每件文物的独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11][14][18] - 工作包含枯燥琐碎的部分,需要日复一日的重复操作和无数小时的专注 [11] - 从业者需具备沉静、谨慎、精细的特质,对历史和文物心怀敬畏 [18]
修复文物永远正在进行时
人民日报· 2025-07-26 06:02
行业技能要求 - 文物修复行业对从业者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要求极高 理论考试涵盖陶瓷器制作工艺 历史发展 分析检测 保护技术 修复流程及档案编制标准等 需在90分钟内完成160道题 [1] - 实操环节考核全面修复能力 包括15小时内完成"清洗—补缺—修整—作色—补绘—调光"全流程 需应对未知文物类型和破损情况的挑战 [1][2] - 行业培养周期长达10年 即使具备天赋也需长期实践积累 湖北省博物馆等机构已形成成熟的技术传承体系 [2] 技术应用特点 - 修复工作遵循最小干预原则 需平衡结构稳定性 外观完整性 真实性与艺术性 最终提升文物的展陈价值和利用价值 [2] - 面对高难度修复案例时需处理复杂问题 如宋代影青釉划花瓷碗存在50%口沿缺损 40%整体缺损 胎体薄弱 釉面污染等多重挑战 [1] - 行业坚持传统技法与高科技手段并重 在色彩匹配 污染物处理等环节要求毫米级精度 [1][2] 行业发展现状 - 湖北省博物馆代表国内顶尖修复水平 其团队不仅完成本土文物修复 还为全国重点文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2] - 行业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等平台促进技术交流 比赛设置理论+实操双重考核机制 全面检验选手的文物认知水平和修复功底 [1] - 文物修复被视为延续历史的重要工作 从业者需持续更新理念与技术 同时保持保护文物的初心 [3]
技以载道 以心守护
人民日报· 2025-07-19 05:54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概况 - 大赛为文物行业规格最高、项目最多、影响最广的职业赛事 涵盖泥瓦作、陶瓷、金属、木作、纸张书画等文物修复赛项 [4] - 293名参赛选手平均年龄40.5岁 最年轻仅19岁 本科以上学历占比53.58% 显示行业人才梯队年轻化与高学历趋势 [5] 文物修复行业技术发展 - 现代科技介入推动工艺创新 计算机模拟校形等技术应用普及 但核心环节仍依赖经验丰富的修复师 [6] - 文物保护理念从"修旧如旧"转向基于文物价值的整体性保护 修复痕迹被视为"叠加的文明代码" [6] - 金属文物修复需区分有害锈与无害锈 如氯化亚铜会加速腐蚀需清除 而氧化铜等具有保护作用 [13] 典型参赛选手案例 泥瓦作文物修复师伊文龙 - 24岁成为该项目最年轻选手 出身工匠世家 18岁入行 擅长异型砖弧线处理等精细工艺 [7][9] - 自制"砖锯"工具获故宫专家推荐 决赛主动增加难度 以精细化操作夺得全国冠军 [9][10] 金属文物修复师任俊锋 - 从业15年修复文物超千件 参与三星堆青铜大面具等重大项目 创新应用高分子绷带技术保护700段象牙 [13][14] - 在15小时内完成汉代青铜钫的病害清理、整形拼接等全流程 展现高效修复能力 [14] 考古探掘项目李蕾 - 18年田野考古经验 在黏性强、湿度高的泸州黏土地层中精准辨别文化层与遗物 [15][16] - 采用系统化记录方法 完整采集木炭等断代标本 如实记录发掘过程问题 体现专业严谨性 [17] 行业传承现状 - 泥瓦作等细分领域面临老龄化 200人工地中30岁以下从业者稀缺 [10] - 师徒制仍是主要传承方式 如任俊锋师从青铜器修复专家杨晓邬 技术通过实践代际传递 [13][14]
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绝活·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金属文物修复 - 不同制作工艺和埋藏环境会引发金属文物不同病害 修复需研究病害根源和机理 重点提高整体稳定性并恢复艺术价值 [2] - 金属文物修复师赛区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展示修复技艺 [5] 考古探掘 - 考古探掘分为勘探和发掘 需根据地形地貌综合研判确定探孔位置 发掘时按土质土色包含物划分堆积单位 遵循从上往下从晚到早顺序 [4] - 四川泸州合江县黄氏坝沙溪口设有考古探掘赛场 [7] 陶瓷文物修复 - 陶瓷文物易破碎且受地下病害影响 修复需研究病害原因以形成合理方案 [9] - 参赛选手在清理陶瓷文物表面 展示修复细节 [11] 木作文物修复 - 木作文物修复分大木作(建筑结构)和小木作(装饰构件) 需兼顾整体结构与精细工艺 [10] - 参赛选手对木作文物进行标记 体现修复流程 [14]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 - 纸张书画属有机质文物 受潮霉变虫害等病害需综合处理 修复前需明确材质工艺及病害程度 [13] - 参赛选手进行展平工序 展示书画修复技术 [17] 泥瓦作文物修复 - 泥瓦作文物修复需了解建筑结构特点 根据砖石年代强度差异匹配修复手段 [16] - 参赛选手在打磨砖石 体现泥瓦作修复工艺 [19] 大赛概况 - 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举办 涵盖6大竞赛项目 吸引近300名选手参赛 年龄跨度19-59岁 产生89个奖项 [19] - 大赛以"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 由国家文物局等三部门联合主办 [19]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实战显真功 新生代修复力量接续传承
央视网· 2025-07-06 06:12
大赛概况 -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 在四川泸州开幕 是文物行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职业技能赛事 [1] - 大赛共设6个比赛项目 比赛时长为15或16个小时 [1] - 金属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和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比赛采用盲修形式 选手赛前不知修复对象及病害情况 每位参赛者面临独特挑战 [1] 参赛选手 - 参赛选手年龄跨度从19岁至59岁 老中青三代同场竞技 [3] - 最年轻参赛者为19岁大二学生张玥 凭借木作文物修复技艺首次闯入全国性大赛 [3] -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吕蕊参加陶瓷修复项目 修复对象为南宋青白釉刻花婴戏纹深腹碗 需处理九瓣破碎和三处缺损 模仿原刻划花刀法 [5][7] 行业要求 - 文物修复需遵循"寻证、明理、施策、观效"八字原则 包括寻求文物价值证据 理解损坏机理 实施修复手段 观察修复效果 [7] - 出色文物修复师需具备精湛技艺和耐得住寂寞的职业素养 [7] - 专家强调修复师需具备"从一事终一生"的传承理念 超越一般技能要求 [7] 行业意义 - 中国作为文物资源大国 拥有5000余年文明史 需加强文物守护和传承 [7] - 年轻从业者选择古建筑专业 旨在传播传统文化 通过精进技能提升行业认知度 [5]
“实战”修真品 老中青三代文物修复师同台竞技秀“绝活儿”
央视新闻· 2025-07-05 11:42
大赛概况 - 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省泸州市开幕 这是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赛事 [1] - 本次大赛是文物行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职业技能赛事 共设6个比赛项目 包括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师和考古探掘工 [1] - 大赛采用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 设立一、二、三等奖 共有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名选手参赛 年龄跨度从19岁到59岁 [1] 比赛特点 - 比赛强调"实战" 选手修复的陶瓷、金属和纸张书画类都是真实文物 每位选手需面对未知的"文物盲盒" [3] - 大赛设置严格规程确保公平公正 高难度"考题"为技术精湛的修复师提供展示"绝活儿"的机会 [3] - 比赛程序明确 选手需先观察文物病害并绘制病害图 再设计技术路线和方案 最后动手修复 [5] 行业意义 - 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 工作流程包括"望闻问切"四个专业步骤 [7] - 大赛展示精湛技艺、交流前沿理念、弘扬工匠精神 我国作为文物资源大国 需要更好守护和传承5000余年文明瑰宝 [10] - 行业对年轻人吸引力提升 本次比赛出现大量年轻面孔 有望推动更多青年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