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物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绝活·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金属文物修复 - 不同制作工艺和埋藏环境会引发金属文物不同病害 修复需研究病害根源和机理 重点提高整体稳定性并恢复艺术价值 [2] - 金属文物修复师赛区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展示修复技艺 [5] 考古探掘 - 考古探掘分为勘探和发掘 需根据地形地貌综合研判确定探孔位置 发掘时按土质土色包含物划分堆积单位 遵循从上往下从晚到早顺序 [4] - 四川泸州合江县黄氏坝沙溪口设有考古探掘赛场 [7] 陶瓷文物修复 - 陶瓷文物易破碎且受地下病害影响 修复需研究病害原因以形成合理方案 [9] - 参赛选手在清理陶瓷文物表面 展示修复细节 [11] 木作文物修复 - 木作文物修复分大木作(建筑结构)和小木作(装饰构件) 需兼顾整体结构与精细工艺 [10] - 参赛选手对木作文物进行标记 体现修复流程 [14]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 - 纸张书画属有机质文物 受潮霉变虫害等病害需综合处理 修复前需明确材质工艺及病害程度 [13] - 参赛选手进行展平工序 展示书画修复技术 [17] 泥瓦作文物修复 - 泥瓦作文物修复需了解建筑结构特点 根据砖石年代强度差异匹配修复手段 [16] - 参赛选手在打磨砖石 体现泥瓦作修复工艺 [19] 大赛概况 - 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举办 涵盖6大竞赛项目 吸引近300名选手参赛 年龄跨度19-59岁 产生89个奖项 [19] - 大赛以"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 由国家文物局等三部门联合主办 [19]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实战显真功 新生代修复力量接续传承
央视网· 2025-07-06 06:12
大赛概况 -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 在四川泸州开幕 是文物行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职业技能赛事 [1] - 大赛共设6个比赛项目 比赛时长为15或16个小时 [1] - 金属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和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比赛采用盲修形式 选手赛前不知修复对象及病害情况 每位参赛者面临独特挑战 [1] 参赛选手 - 参赛选手年龄跨度从19岁至59岁 老中青三代同场竞技 [3] - 最年轻参赛者为19岁大二学生张玥 凭借木作文物修复技艺首次闯入全国性大赛 [3] -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吕蕊参加陶瓷修复项目 修复对象为南宋青白釉刻花婴戏纹深腹碗 需处理九瓣破碎和三处缺损 模仿原刻划花刀法 [5][7] 行业要求 - 文物修复需遵循"寻证、明理、施策、观效"八字原则 包括寻求文物价值证据 理解损坏机理 实施修复手段 观察修复效果 [7] - 出色文物修复师需具备精湛技艺和耐得住寂寞的职业素养 [7] - 专家强调修复师需具备"从一事终一生"的传承理念 超越一般技能要求 [7] 行业意义 - 中国作为文物资源大国 拥有5000余年文明史 需加强文物守护和传承 [7] - 年轻从业者选择古建筑专业 旨在传播传统文化 通过精进技能提升行业认知度 [5]
“实战”修真品 老中青三代文物修复师同台竞技秀“绝活儿”
央视新闻· 2025-07-05 11:42
大赛概况 - 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省泸州市开幕 这是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赛事 [1] - 本次大赛是文物行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职业技能赛事 共设6个比赛项目 包括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师和考古探掘工 [1] - 大赛采用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 设立一、二、三等奖 共有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名选手参赛 年龄跨度从19岁到59岁 [1] 比赛特点 - 比赛强调"实战" 选手修复的陶瓷、金属和纸张书画类都是真实文物 每位选手需面对未知的"文物盲盒" [3] - 大赛设置严格规程确保公平公正 高难度"考题"为技术精湛的修复师提供展示"绝活儿"的机会 [3] - 比赛程序明确 选手需先观察文物病害并绘制病害图 再设计技术路线和方案 最后动手修复 [5] 行业意义 - 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 工作流程包括"望闻问切"四个专业步骤 [7] - 大赛展示精湛技艺、交流前沿理念、弘扬工匠精神 我国作为文物资源大国 需要更好守护和传承5000余年文明瑰宝 [10] - 行业对年轻人吸引力提升 本次比赛出现大量年轻面孔 有望推动更多青年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11]
唐代龙首修复记
人民日报· 2025-06-07 07:08
考古发现与修复 - 2024年10月28日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两个唐代陶质龙首(9号和10号),保存相对完整且存世量极少[4] - 龙首于11月3日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开展多视角三维成像、碎块编号、脱盐等保护工作[4] - 测试显示龙首烧制温度约686°C,胎体含秸秆和碎陶块,10号龙首牙齿部位发现陶工指纹[5] 工艺技术分析 - 颜料分析显示紫黑色含锰、红色含朱砂、绿色含铜、白色含铅,表面大面积含铅证实存在白色彩绘层[5] - 断层扫描显示9号龙首采用上颌-鼻子先塑,再塑造眼睛-额头的分层制作工艺[5] - 眼珠黑色颜料含锰,眼线绿色含铜,眉毛-眼珠结合处红色含汞[5] 修复技术应用 - 基于内蒙古彩陶坡遗址虚拟拼接经验,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碎块数据[6] - 联合多所高校团队完成数百块碎块人工拼对,10号龙首缺失部分用石膏补配[6] - 修复历时半年,成果为研究唐代建筑构件和雄安历史文脉提供重要实物证据[6]
3米多长巨幅贺幛修复完成 这项失传已久的传统工艺成功还原
央视新闻· 2025-06-06 14:45
文物修复技术 - 体量较大的民国纺织品文物"丝绣郭子仪拜寿贺幛"经过四年修复完成,长3.49米、宽1.2米,原存于陕西洛南县博物馆,具有地方特色 [1] - 文物因实用历史遗留大面积污损和180多处病害,修复前濒临损毁边缘 [1] - 采用国际修复理念"远看一致近观有别",行距精确至1.5毫米的铺针法固定蚕丝线 [3] - 创新采用改进的精工织补技术替代传统衬布法,使用同材料同细度染色丝线按原组织结构还原缺损,指甲盖大小破损需一周修复 [5] 传统工艺还原 - 成功补配30多个垂穗流苏耗时一年,还原清宫造办处记载但已失传的双向回旋勾头编织技艺 [5][7] - 发现文物反复使用痕迹:糨糊粘贴的祝寿纸条多层残留,为研究民俗和社会发展史提供实物证据 [7][9] 清洁技术创新 - 针对大面积污染物采用复合生物酶分解技术,实现类似药物靶向治疗的效果,避免水洗导致的晕色和水渍二次损伤 [7] 跨学科研究价值 - 修复过程不仅还原文物原貌,更通过技术手段重建消失技艺,揭示器物背后的时代社会信息 [9]
金光再现: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与它的守护者们︱文物修复
经济观察报· 2025-05-26 08:55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概况 - 千手观音造像位于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南崖,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1] - 造像龛高7.7米,宽12.5米,占崖立面面积88平方米,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1] - 2008年汶川地震后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1] 造像病害状况 - 因千年风化、地震及潮湿环境影响,造像出现岩体疏松剥落、雕刻断裂、金箔变色起翘等34种病害[2][6] - 造像手臂数量经首次精确统计为830只(手817只、臂13只),法器246件[6][7] 修复技术突破 - 创新采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像等现代技术,病害诊断准确率达95%[4][5] - 首次在石窟修复中应用三维扫描、虚拟修复技术,绘制300多张病害图及1000余张调查表[5][6] - 针对潮湿环境,放弃传统牛胶改用川渝本地大漆材料,使用约1吨大漆和100多万张金箔完成贴金修复[8][10][18] 修复工程难点 - 主尊右侧前伸手存在25度角度偏差,团队考察30余座石窟后首创可拆卸式对称修复方案[11][12] - 修复历时8年,团队成员需长期高空作业并忍受极端工作环境(夏季高温蚊虫、冬季透风寒冷)[15][16] - 大漆实验导致多数成员皮肤溃烂,仍坚持无休完成修复[17] 修复成果与意义 - 2015年6月13日完成修复,成为我国大型不可移动文物自主修复的首个成功案例[18][19] - 开创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石窟修复范式,为5万余尊大足石刻造像保护奠定基础[19][20]
2025年江苏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举行
新华日报· 2025-05-19 07:51
赛事概况 - 2025年江苏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于5月18日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涵盖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及考古探掘6个项目 [1] - 赛事采用"理论考核20%+实操竞赛80%"的评价体系,吸引全省70名精英选手参与,形成"老中青"人才梯队 [1] - 比赛通过线上直播推广,旨在提升公众对文物修复行业的认知 [5] 修复技术与创新 - 金属文物修复需处理有害锈(如锌粉除锈),陶瓷修复需完成无痕修复并同步编制修复档案 [1][2] - 现代修复强调可识别性修复,需记录修复部位、材料及手法,为后人提供参考依据 [2] - 陶瓷修复涉及石膏补配、胶粘剂粘接、仿釉涂料等步骤,如清粉彩折枝花卉纹盘的复原耗时11小时 [2] 项目考核细节 - 考古探掘项目要求选手使用洛阳铲判断地层堆积,完成3个探孔钻探及布孔图绘制 [3] - 纸张书画修复需精准把控纤维走向与色彩匹配,木作修复按清式工艺制作斗栱构件 [3] - 泥瓦作修复考核"一卧两斗三层"空斗墙砌筑,考验砖料加工与灰浆配比技艺 [3] 行业发展趋势 - 文物修复从传统手工技艺转向融合现代科技与科学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4] - 参赛者年轻化、社会化特征显著,涵盖博物馆、高校及企业,体现行业薪火相传 [4] - 赛事目标为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 [4]
从细节探秘遗珍:现代科技如何唤醒青铜古韵?|文物修复
经济观察报· 2025-05-09 08:58
兽面纹青铜斝修复案例 - 上海博物馆早年入藏一件表面完整但形状怪异的青铜器,暂定名为"盂",后经CT扫描发现6处人为干扰痕迹,包括底部4处痕迹中有3处等边三角形对应三足酒器位置,证实为被改制的青铜斝[2][3] - 修复过程中发现原器三足二柱全部缺失,最终参考日本白鹤美术馆收藏的形制几乎相同的完整青铜斝作为修复依据[4] - 采用3D打印技术间接快速铸造配件,通过蓝光3D扫描获取精确数据并创建中空足和柱头,创新使用磁铁吸附实现可拆卸式补配,保留"改制"痕迹[5][6][7] 镂空青铜盒修复案例 - 出土时碎成50多片且铜胎氧化严重,修复团队通过编号拼接,选用环氧树脂粘接并制作临时内部框架支撑以防止变形[10][11][12] - 补缺部分采用铜片和铜棍构建基础框架,填充树脂打磨后雕刻纹饰并进行着色做旧处理,最终达到展陈标准[13][14] 凤鸟纹提梁卣修复案例 - 出土时盖沿矿化、卣身垂腹缺失、底部断裂并发现内壁黑棕色大漆残留物,经X射线CT等检测确认锈蚀稳定且无害[15][16][17] - 修复采用矫形支架配合模压法恢复卣腹形状,10片碎片完美补全缺失部位,关键断裂处使用锡焊加固,其余部分用环氧树脂粘接[18][19][20] 汉代薄壁青铜盆修复案例 - 出土时口沿变形为椭圆形且表面覆盖土锈,修复团队使用洁牙机清理后采用模压法结合热风枪加热(控制在300℃)逐步矫形[21][22][23] - 矫形后使用瞬间胶粘接裂隙,铜片焊接补缺并打磨作色,最终恢复原有形态[24][25] 行业技术应用 - 3D打印技术中优先选用间接快速铸造法(蜡模熔铸)以减小误差,配合磁吸实现无损可逆修复[5][6] - 现代检测工具如X射线CT、蓝光3D扫描等广泛应用于文物病害分析和数据采集[5][17] - 传统技艺与科技结合成为主流修复模式,例如环氧树脂粘接与锡焊并用、模压法配合加热整形等[19][23]
这群年轻人,给文物当医生(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5-03 06:01
文化遗产保护行业技术应用 -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团队研发微钻阻力仪用于古建木柱检测 通过阻力值曲线精准定位空心区域 单根木柱仅需2-3个小孔检测 [5] - 红外热成像仪实现0.1℃精度检测 可识别花生仁大小的古建屋面渗漏点 较传统肉眼观测效率提升显著 [6] - 探地雷达技术应用于明长城修缮 有效探测城墙内部积水空洞 采用注浆排水等预防性保护措施 [6] - 团队累计完成太庙 先农坛等60余处文物建筑检测 并主导制定全国首批古建筑预防性保护地方标准 [7] 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体系 - 上海市举办首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设置金属 陶瓷 书画三大组别 实操环节占比80% [8] - 比赛采用真实文物作为修复对象 如明清画心与战国青铜器 要求选手在一天半内完成全流程修复 [9] - 上海博物馆藏品总量达226万件/套 珍贵文物24万件/套 其1958年设立的修复工厂为国内最早机构之一 [10] - 赛事促进技艺传承 如金属组冠军王南丁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体现"师徒制"培养模式 [9][10] 海外文物修复国际合作 - 浙江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承担柬埔寨吴哥王宫遗址修复 采用3D扫描技术解决复杂构件测绘难题 [12][13] - 西北塔门修复中实施砂岩全编号定位系统 结合鸟瞰图记录与划区堆放 确保800年历史构件原位归安 [14] - 团队将高温高湿环境修复经验输出至"一带一路"国家 形成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14] - 项目组包含80后90后青年专家 分设现场管理 技术审核等职能模块 体现专业化分工 [12][13]
莫高窟里 毫厘之间坚守匠心
央视网· 2025-05-01 08:04
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 -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壁画与彩塑技艺精湛,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1] - 历经千年,文物出现不同程度破损和病害,需专业修复技术延续其生命[1] - 55号洞窟建于宋代,壁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修复需搭建五层脚手架[9] 文物修复技术与工具 - 修复师使用自制工具,如医用针管改造的注胶工具、羊毛腮红刷除尘等,工具数量近百种[5] - 修复刀制作数量达上千把,持续精益求精[5] - 修复工作需"零失误",为39年来的第一准则[10] 修复团队与传承 - 敦煌研究院修复团队从最初4人发展到上百人,年轻人占比超七成[12] - 修复专家刘涛师从"文物修复界泰斗"李云鹤,技术成熟后获"面壁"修复资格[7][10] - 修复工作代代相传,包括临摹研究、病害治理等,使敦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10] 行业发展与成果 - 近二十年壁画保护在基础研究、技术规范等方面快速发展,进入新阶段[15] - "长久保存、永续利用"目标或可实现[15] - 修复工作需一毫米一毫米精细完成,刘涛对30多年前修复细节仍记忆清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