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龙首

搜索文档
揭开雄安深厚的历史底蕴“长安二千三百里——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15 08:27
考古发现与文物价值 - 唐代龙首作为脊兽出土 经半年修复后恢复原貌 体现唐代建筑艺术和高等级建筑脊饰实物价值[2][11] - 陶量外壁刻有"都乡定里"铭文 容积2067毫升相当于汉代一斗 实证古州城为汉代鄚县县治所在[4][9] - 唐代灰陶纺轮大量出土 反映隋唐时期河北地区纺织业高度发达[12] 遗址规模与历史沿革 - 古州城遗址为汉唐鄚县县治和唐代鄚州州治遗址 历史沿革长达2000余年 是燕云十六州城址之一[8][10] - 考古勘探面积累计30余万平方米 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 揭示内外双重城址布局和汉唐五代时空框架[8] - 遗址现存5-8米夯土城墙 为雄安新区保存最好且历史沿革最清晰的千年古代城址[10] 文化意义与学术价值 - 出土文物展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特质 如两地瓦当纹饰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15][16] - 遗址实证雄安新区8000年历史文脉 对研究冀中地区古代州县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重大学术意义[8][10] - 龙首修复采用三维扫描和虚拟拼接等前沿科技 入选实验室2025年度首场重大成果发布名单[11][12] 经济与产业考证 - 文献记载唐代河北河南为重要丝绸产地 莫州以进贡绵为主 租庸调中以绢绵为调[13] - 河北定州何名远"家有绫机五百张" 反映唐代丝织业规模化生产 可能属丝绸之路来华的粟特人[13]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
新华网· 2025-07-30 17:02
这是一件刻有"显庆四年五月"字样的唐代汉白玉莲花座残件(7月28日摄)。 当日,"长安二千三百里"——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揭幕。展览展出了近年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 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雄安古州城遗址开展考古发掘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展出相关出土文物百余件, 其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修复的唐代龙首、战汉时期陶量等珍贵文物首次以修复完成状态向公众展 示。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
唐代龙首修复记
人民日报· 2025-06-07 07:08
考古发现与修复 - 2024年10月28日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两个唐代陶质龙首(9号和10号),保存相对完整且存世量极少[4] - 龙首于11月3日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开展多视角三维成像、碎块编号、脱盐等保护工作[4] - 测试显示龙首烧制温度约686°C,胎体含秸秆和碎陶块,10号龙首牙齿部位发现陶工指纹[5] 工艺技术分析 - 颜料分析显示紫黑色含锰、红色含朱砂、绿色含铜、白色含铅,表面大面积含铅证实存在白色彩绘层[5] - 断层扫描显示9号龙首采用上颌-鼻子先塑,再塑造眼睛-额头的分层制作工艺[5] - 眼珠黑色颜料含锰,眼线绿色含铜,眉毛-眼珠结合处红色含汞[5] 修复技术应用 - 基于内蒙古彩陶坡遗址虚拟拼接经验,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碎块数据[6] - 联合多所高校团队完成数百块碎块人工拼对,10号龙首缺失部分用石膏补配[6] - 修复历时半年,成果为研究唐代建筑构件和雄安历史文脉提供重要实物证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