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

搜索文档
“七色信箱”与法治校园的故事(法治头条)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校园法治保护机制 - 山西省临汾市吉县第三中学校设置"七色信箱"作为学生倾诉渠道,2024年1月设立以来收到90多封信件,成功处理校园欺凌、校外骚扰等事件[1] - 法院联合民政、教育、团委、"爱心妈妈"团队等资源,开展纠纷化解、心理疏导、法治宣传等协同保护活动[1] - 通过信箱发现22封匿名信反映食堂问题后,学校改进菜品、增加水果甜品,实现师生同餐并公开食谱[4][5] 校园安全与欺凌防范 - 针对学生反映的校园欺凌问题,法院与学校合作开展法治教育,讲解欺凌定义及应对措施,并在宿舍、厕所安装声控警报装置[3] - 学校大门因山路下坡存在交通安全隐患,2025年4月增设7条减速带和人行道标线[5][6] 困境学生帮扶体系 - 法院通过家访发现学生家庭困境后,协助申请"事实孤儿"认定,联合妇联提供助学金并建立"一对一"帮扶[7] - 针对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占比高的特点,法院联合县妇联、妇幼保健院成立"爱心妈妈"团队,提供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8] - 2025年3月法院与司法局、妇联签署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落实未成年人"六大保护"机制[8] 个案干预成效 - 学生小雯因家庭问题抑郁并遭孤立,经法治副校长田亚欣家访干预后,父母加强关爱,学校通过朗诵活动帮助其重建自信[2][3] - 学生反映姥爷苹果销售款被拖欠问题,法院引导进入司法程序并推动执行[7]
AI时代,未成年人保护也要更“智能”
环球网资讯· 2025-06-23 08:39
人工智能时代未成年人保护面临的挑战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已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生活,如AI聊天助手成为学习伙伴和精神陪伴工具 [1] - AI互动具有私密性特征,传统针对公开网络渠道的保护模式难以有效监管不良内容传播 [1] - 未成年人正积极运用AI技术进行智能体开发和内容创作,但存在自制内容低俗化、擦边现象 [2] 新型网络生态风险特征 - AI技术使不良信息呈现动态变异特征,如厌学诱导、校园欺凌、网红儿童营销等改头换面逃避监管 [3] - 未成年人可能从网络侵害受害者转变为施害者,尤其在饭圈追星领域出现有组织网络暴力行为 [3] - 批量生成的AI谣言、擦边内容对现有内容生态治理体系形成持续性挑战 [3] 行业治理与技术创新方向 - 需在AI开发全流程(数据训练、模型优化、应用场景)嵌入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4] - 保护模式应从被动隔离转向主动生态建设,利用AI技术营造健康内容环境 [4] - 需建立动态追踪机制应对新型不良内容变体,结合专项治理行动实施精准打击 [3][4] 未成年人数字能力发展 - 未成年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展现出较强的AI技术应用能力,包括智能体设计与传播 [2] - 技术能力提升带来双刃剑效应,既加速学习成长也扩大潜在侵害能力 [3] - 根本解决路径在于提升数字素养而非简单管控,需构建正向培育体系 [2][4]
人民日报:从“零花钱”到“豪掷千金” 盲卡盲盒哪能“无拘无束”
快讯· 2025-06-20 08:14
盲卡行业现状 - 盲卡在儿童青少年中迅速走红,成为社交"硬通货" [1] - 行业利用"未知惊喜"机制吸引未成年人消费 [1] - 部分未成年人为了追求稀有卡牌进行高价消费 [1] 行业监管挑战 - 现有法规缺乏严格身份验证机制,落实难度大 [1] - 未成年人保护面临实际执行层面的挑战 [1] - 专家建议完善立法并实行严格身份核验 [1] 消费行为特征 - 盲卡消费存在非理性现象,诱导未成年人冲动消费 [1] - 产品设计隐藏"商业陷阱"特征 [1] - 家长发现大额消费时应保留证据并积极维权 [1]
塔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多元解纷增实效
中国食品网· 2025-06-19 19:10
联合调解机制建设 - 塔城市市场监管局与塔城市人民法院建立联合调解机制,推动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 [1] - 2025年6月18日,塔城市市场监管局收到关于某纹身店给未成年人纹身的投诉,并联合法院进行调解处理 [1] 未成年人纹身治理 - 纹身店因未能尽到审慎注意义务,对未成年人进行纹身被认定为侵权行为,需承担相应责任 [1] - 监护人因未能教育未成年子女远离不健康行为,被认定存在监护责任缺失,需承担部分责任 [1] 法律与政策执行 - 市场监管部门依据《未成年人纹身治理工作办法》对违法经营行为采取处罚措施 [1] - 法院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法典》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普法教育,明确法律责任 [1] 未来协作计划 - 塔城市市场监管局与法院将构建"法院+市场监管局"协同调解机制,畅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渠道 [2] - 通过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推进诉调对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2]
利用未成年人“擦边”?露头就打!(民生观)
人民日报· 2025-06-09 07:56
行业监管与未成年人保护 - 互联网平台上萌娃视频成为热门题材,但部分商家和博主利用未成年人"擦边"内容吸引流量,评论区存在不良言论 [1] - 网信部门在2024年7月开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通报了将儿童包装成"性感辣妹"进行无底线营销的典型案例 [1] -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禁止制作、传播涉及未成年人的淫秽色情物品和网络信息 [1] 多方协作与责任划分 - 家长需树立正确育儿观,警惕机构以"艺术""培训"等名义将未成年人商业化的行为,并关注孩子思想动态 [2] - 演艺中介、模特公司、培训机构等应避免在活动中以伤害未成年人的方式牟利,不能为流量不择手段 [2] - 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事前监管未成年人"擦边"内容,事后对违规账号严厉处置,包括关停账户和下架产品 [2] 社会共同责任 - 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需多方协作,加强监管,杜绝利用未成年人"擦边"的行为 [2] - 目标是营造风清气正、健康积极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2]
事关未成年人保护防线,专家建议→
第一财经· 2025-06-02 15:35
强制报告制度实施成效 - 2020年5月至2023年12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强制报告发现案件达9282件[2] - 未成年人保护法2021年6月生效后强制报告制度入法 实施四年间社会理解度提升但普及率仍不足[2][3] - 典型案例显示医生和教师通过强制报告制度介入后 成功阻止多起虐待未成年人案件[1][2] 责任主体执行现状 - 医院和学校被列为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关键主体 包括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机构[3] - 三甲医院医生反映判断标准依赖个人经验 部分医务人员对法律具体条款认知模糊[4] - 学校存在"三方私了"等处置不力现象 部分工作人员对侵害行为纵容忍让[6] 制度执行障碍 - 缺乏标准化操作指引 医务人员难以判断"不法侵害危险"的边界[4][5] - 责任主体担忧报告风险 包括误报后果及被报复可能性[6] - 普法力度不足 部分从业人员未意识到强制报告是法定义务[3][5] 改进建议 - 卫生健康部门需制定标准化操作指引 医院应制作宣传手册强化责任意识[5] - 建立明确报告流程和保护机制 降低报告人风险[6] - 建议将强制报告要求纳入医师法、教师法等行业法规 增强法律衔接[7]
强制报告之后,反家暴亟待更多细节支撑
南方都市报· 2025-06-02 14:00
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与法律化 - 2020年5月最高检联合多部门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 要求教育 医疗 监护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组织对家暴 欺凌等侵害行为负有强制报告义务 [2] - 2021年该制度被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 最高检同步启动强制报告倒查机制 实行每案必查原则 [2] 制度执行现状与挑战 - 制度执行成绩显著 多起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通过强制报告被发现和追究 [3] - 仍存在基层接警不力 周围人视若无睹等现象 部分机构对"冷暴力"(如疏忽照顾)的识别和应对不足 [3] - 执行障碍包括"家暴是家务事"的错误认知 以及部分机构接到报告后的消极推诿行为 [3] 社会协同与机制完善方向 - 需强化普通公众和密接机构对强制报告的认知 基层执法需提升处置效率并建立追责机制 [4] - 未成年人保护需多环节协作 包括危机干预 心理康复 家庭关系修复等服务链条 目前需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 [5] - 广州市南沙区"亮星计划"通过训练家长采用正向教养方式 从源头预防暴力问题 [5] 制度优化关键点 - 需建立强制报告跟踪督促机制 确保每起报告得到妥善处理 避免"报告无回应"或"劝退"情况 [5] - 需持续通过典型案例重申强制报告的社会共识 打破介入未成年人侵害事件的实际阻碍 [4][5]
守护未来,为青春撑起法治晴空
人民网· 2025-05-31 08:50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发展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守护未来: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护航成长(1978—2024年)》,系统梳理40余年未成年人审判实践,涵盖机构建设、犯罪惩处、权益保护等八大领域 [1] - 全国法院设立少年法庭2700余个(综合审判型930余个,独立建制610余个),配备未审法官9100余人、助理6000余人,10家高院成立专门机构 [6] - 2020-2024年全国法院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21239份,2019-2024年发出涉未成年人司法建议1万余条 [8][9] 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惩治机制 - 对性侵、拐卖等犯罪坚持从严惩处,典型案例包括拐卖17名儿童的余某英案、"姐弟坠亡案"等死刑判决 [2] - 2022年11月最高法联合出台《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首例适用为北京海淀法院王某猥亵儿童案 [3] - 拐卖儿童犯罪自1992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偷盗拐骗类案件已呈零星发案态势 [4] 专业化审判创新实践 - 1984年上海长宁法院首创未审合议庭,2023年最高法设立少年审判工作办公室,2024年发布加强司法保护意见 [5] - 推行"首审责任制"(北京海淀法院)、"成渝犯罪人员公示平台"(四川成都中院)、"权益保护观察员"(云南昆明五华法院)等特色机制 [3][6][7] - 创新圆桌审判、心理疏导、犯罪记录封存等审判方式,强化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协同 [6] 未成年人综合保护网络 - 推动家庭保护:2020-2024年审理监护抚养案件并签发保护令超2万份 [8] - 强化校园保护:惩治"校闹"行为,建立学生欺凌联动处理机制 [8] - 完善社会保护:建立强制报告制度、网络保护专项分析机制,协同民政部门保障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9][10]
《云海之下》客服功能后于充值解锁,《剑与远征》转人工20分钟后响应丨20款手游未保测评2025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12:51
未成年人游戏保护机制测评 客服功能易触达性 - 20款测评游戏中19款客服界面可在5步内触达 支持游戏内沟通或跳转外部平台[3] - 《云海之下》存在充值与客服功能解锁不同步问题 充值后需通过关卡才能使用客服功能[3] 人工客服转接障碍 - 部分游戏需输入特定关键词(如"人工客服")或达到对话轮次才能转接人工服务 存在服务壁垒[11] - 《剑与远征》转人工客服需尝试多种关键词 响应延迟达20分钟 缺乏明确提示[12][14][15] 未成年人充值退款机制 - 15款游戏支持平台内或特定渠道提交凭证审核退款 较去年8款显著提升[8] - 网易/米哈游/Bilibili设有专门家长申诉平台 需提供身份证/监护证明等材料并签署协议[8] - 2款游戏仍需通过外部渠道处理退款 但较去年9款已有明显改进[11] 法律与行业实践 - 依据《民法典》及最高法意见 未成年人超额充值可依法主张退款[6] - 游戏厂商需优化退款流程 应对未成年人冒用成人账号充值导致的举证难题[5]
让孩子们远离有毒的“海龟汤”
南方都市报· 2025-05-29 15:54
游戏行业现状 - "海龟汤"游戏在小学生群体中流行,该游戏包含暴力血腥元素及价值观扭曲的故事情节,引发家长担忧 [1] - 游戏机制为情境推理,通过提问还原故事,具有耗时短、门槛低、规则简单的特点,受到年轻人青睐 [1] - 游戏中的暴力血腥内容可能对未成年人认知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存在模仿风险 [1] 监管与执行情况 - 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止制作、传播含有暴力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 [1] - 现实中商家和门店未采取年龄限制措施,游戏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绕过未成年人保护模式 [2] - 网帖通过屏蔽关键词可规避监管,导致未成年人仍可接触不当内容 [2] 改进建议 - 探索建立文娱产品分级分类制度,限制18岁以上接触血腥暴力内容 [2] - 严格管控售卖渠道,建立校园周边商铺和桌游店的巡查与处罚体系 [2] - 完善电商平台年龄验证机制,借鉴网游防沉迷系统 [2] - 利用"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过滤不适宜信息,需配合更全面的内容筛选和审核技术 [2] 游戏机制与市场机会 - "海龟汤"游戏机制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和解密过程具有吸引力 [3] - 游戏厂商可开发去除暴力血腥元素的"纯净版海龟汤",面向未成年人市场 [3] - 融入历史事件、传统文化或科学知识,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