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未成年人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帮信罪新规:兼顾未成年人保护与轻罪治理
经济观察报· 2025-07-31 18:24
帮信罪新规的核心观点 - 新规以"精准打击"与"教育挽救"并重的二元策略,在惩治犯罪与保护未成年人的张力中寻求平衡 [2] - 通过建立分级处遇机制,扭转对未成年涉案人员"同等"打击的倾向,筑起防止未成年人沦为犯罪工具的制度堤坝 [3] - 构建"刑事豁免—教育矫治"的双轨处理模式,避免刑罚标签对未成年人造成终身伤害,实现治罪转向治理 [4] 帮信犯罪现状 - 当前帮信犯罪被告人35岁以下占比超80%,25岁以下占1/3,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群体涉案问题突出 [2] - 犯罪团伙利用青少年涉世未深、法律意识薄弱的特点,诱使其出售"两卡"成为犯罪链条末端的"工具人" [2] - 出租一张银行卡可获利数百元,对经济不宽裕的学生群体构成巨大诱惑 [2] 新规的具体措施 - 从严层面:将"出售、出租本人账户达情节严重"标准细化为"3个以上账户+流入资金30万元以上",统一电话卡"收购、出售、出租20张以上即属情节严重" [3] - 从宽层面:构建未成年人"情节轻微不起诉、显著轻微非罪化"的司法出罪路径 [4] - 通过量化标准精确锁定职业化犯罪团伙,集中司法资源打击组织者、获利者 [4] 新规面临的挑战 - 犯罪团伙可能通过分散资金、使用虚拟货币等方式规避30万元流水的入罪门槛 [5] - 全国范围内统一"情节轻微"与"显著轻微"的司法裁量尺度存在难题 [5] - 涉罪未成年人转入教育矫治程序后,学校、社区等是否具备足够专业力量与资源承接 [5] 未来治理方向 - 建立穿透式监管与大数据预警,升级金融、通信、网络监管技术,实现智能监测 [5] - 推动法治教育精准滴灌,将帮信罪等新型网络犯罪教育融入中小学及大学课程 [5] - 完善轻罪前科封存制度,探索对悔改未成年人的前科封存或消灭机制 [5]
广东东莞:用法治经纬编织青春防护网
人民网· 2025-07-07 09:01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创新机制 - 东莞法院引入司法社工开展延伸帮教 通过"社工+志愿者"模式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服务 2024年已完成庭前提审和社会调查108次 开展个案辅导34个 服务113人次[1][3] - 司法社工成功帮助抢劫案被告人小伟重返校园 通过职业咨询和家庭沟通 使其进入职业学校就读[2] 抚养权评估体系 - 东莞法院2015年启用亲子关系评估机制 通过心理咨询师专业评估抚养人适应性 已评估21个案例 回访显示效果良好[4][5] - 评估发现母亲过度迁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 父亲更注重培养独立性 最终调解达成由父亲抚养的协议[4] 校园纠纷预防体系 - 桥头法庭创新"校园法官"机制 法官与13所中小学结对 通过"法庭+教管中心"诉调对接化解纠纷 2022年以来辖区零校园诉讼[6][7] - 成功调解门牙损伤纠纷 法官运用专业释法使家长接受1.8万元赔偿 避免诉讼影响学生关系[6][7] - 2023年将机制扩展至谢岗镇7所学校 实现辖区全覆盖[8]
浒墅关积极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服务新场景
苏州日报· 2025-07-07 08:51
未成年人保护服务 - 苏州高新区浒墅关通过儿童关爱之家与社区联动,打造四大特色站点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服务新场景[1] - 四大特色站点包括未保宣传站、情绪涂鸦站、青春加油站和绿色兑换站,分别提供政策咨询、情绪疏导、传统文化体验和环保教育等服务[1] - 未保宣传站向家庭发放宣传手册并解答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心理健康辅导等问题[1] - 情绪涂鸦站让孩子们通过色彩涂鸦释放内心压力[1] - 青春加油站带领孩子们学习古法健身操感受传统文化[1] - 绿色兑换站通过旧书置换绿植培养阅读兴趣和环保意识[1] 困境儿童帮扶 - 浒墅关坚持儿童为本原则,通过社工与儿童主任联动对困境儿童细化分级分类帮扶[2] - 综合考量困境程度、家庭、康复等因素建立需求清单匹配多样化社会服务[2] - 今年以来已开展60余场特色活动面向辖区困境儿童及未成年人[2] - 7月起推出"古韵手工艺·童心铸传承"品牌活动开设古法造纸、榫卯模型等体验课程[2] - 采用"匠人授课+亲子共创+成果展评"模式构建"普惠服务+精准滴灌"保护体系[2] 未来规划 - 浒墅关将以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服务升级为核心打造"未保联盟"平台[2] - 计划升级困境儿童"成长动态档案"持续擦亮"浒童成长"服务品牌[2]
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网,抖音直播启动2025暑期专项行动
南方都市报· 2025-07-05 13:16
未成年人保护专项行动 - 武汉多部门与抖音直播建立"武汉-抖音直播未成年人保护敏捷机制",构建常态化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通、风险共防、问题速处 [2] - 2025年以来抖音直播协助湖北1700余个家庭完成未成年退款,武汉市200余个家庭完成未成年退款 [2] - 抖音直播日均最高拦截未成年人打赏消费40万次,2025年至今全国1.5万个账号因涉未成年人打赏被暂停功能 [4] 平台治理措施 - 抖音直播禁止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出镜直播,16-18岁需监护人书面同意,违规者回收直播权限 [4] - 2025年至今回收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直播权限8441个,372个账号因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被无限期回收权限 [4] - 抖音直播已帮助4.2万个家庭完成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持续简化退款流程 [4] 技术识别难点 - 未成年人使用家长账号绕开监管导致识别困难,存在外貌声音难以被机器模型识别的问题 [5][6] - 存在家长默许孩子打赏或绕过平台规则、成年人仿冒未成年人恶意退费等情形 [6] - 平台建议家长开启青少年模式,该模式下无法充值打赏,14岁以下实名用户直接进入该模式 [6] 行业数据 - 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每天上网时间主要在3小时以内,仅0.46%未成年人表示会把钱花在直播间打赏 [5] - 近四成未成年受访者会使用家长账号绕开防沉迷监管 [5] - 抖音直播持续扩大"线上+线下"联动治理机制范围,加大模型识别能力投入 [6]
抖音新规定,禁止!
证券时报· 2025-07-05 11:08
抖音直播未成年人保护专项行动 - 抖音直播启动"共建文明直播·2025暑期未成年人保护"专项行动,由武汉市委网信办、共青团武汉市委、武汉市公安局指导,建立"武汉—抖音直播未成年人保护敏捷机制",实现信息互通、风险共防、问题速处 [1] - 平台禁止主播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消费,禁止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出镜直播,16-18岁未成年人开播需监护人书面同意,违规者将回收直播权限 [1] - 抖音直播日均最高拦截未成年人打赏消费40万次,2025年已暂停1.5万个涉未成年人打赏账号充值功能,回收8441个冒用成年人账号及372个利用未成年人牟利的账号直播权限 [1] - 平台已帮助4.2万个家庭完成未成年人打赏退款,将持续简化退款流程 [2] 未成年人网络行为数据 - 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日均上网时间主要在3小时以内,60%受访者无消费,仅0.46%会在直播间打赏 [2] - 近40%未成年受访者会使用家长账号绕过实名认证防沉迷系统 [2] - 抖音建议家长开启未成年人模式,该模式下无法充值打赏,14岁以下实名用户直接进入该模式 [2] 游戏公司暑期限玩政策 - 腾讯游戏2025年暑期限玩时段为每周五、六、日20-21时,总时长不超过27小时 [3][4] - 网易游戏暑期限玩规则相同,未成年人仅可在每周五、六、日晚20-21时登录,总时长27小时 [6][7]
抖音新规定,禁止!
证券时报· 2025-07-05 10:57
抖音未成年人保护专项行动 - 武汉市委网信办、共青团武汉市委、武汉市公安局与抖音直播共建"武汉—抖音直播未成年人保护敏捷机制",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实现涉未成年人事项快速研判与精准处置 [1] - 抖音直播禁止主播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消费,禁止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出镜直播,16-18岁未成年人开播需父母书面同意,违规者回收直播权限 [1] - 平台日均最高拦截未成年人打赏消费40万次,2025年累计暂停1.5万个涉未成年人打赏账号充值功能,回收8441个冒用成年人账号及372个利用未成年人牟利的账号直播权限 [1] - 已帮助4.2万个家庭完成未成年人打赏退款,将持续简化退款流程 [2] 未成年人网络行为数据 - 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日均上网时间集中在3小时内,60%受访者无消费行为,仅0.46%会在直播间打赏 [2] - 近40%未成年受访者会使用家长账号绕过防沉迷监管 [2] - 抖音建议家长开启未成年人模式,该模式下禁止充值、打赏和提现,14岁以下实名用户直接进入该模式 [2] 游戏公司暑期限玩政策 - 腾讯游戏2025年暑期仅允许未成年人在每周五、六、日20-21时登录,总时长不超过27小时 [3][5] - 网易游戏同步执行相同限玩规则,暑期每周五、六、日晚20-21时开放,总计27小时 [8][9]
腾讯游戏发起暑期“未保行动”,上线新功能补齐家庭监管短板
快讯· 2025-07-03 10:49
腾讯游戏未成年人保护措施 - 公司于7月3日启动"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保护专项行动",在原有防沉迷系统基础上新增两项功能 [1] - 新功能包括"游戏临时开关"和"家长自助下发人脸识别",旨在解决家庭账号管理问题 [1] - 此次升级标志着公司已完成面向家长的全套游戏管理工具开发 [1] - 功能升级主要针对家庭数字管理场景中的实际管控需求 [1] 行业监管趋势 - 游戏行业持续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建设 [1] - 头部企业通过技术手段落实防沉迷规定已成为行业标准做法 [1] - 家长管控工具的创新开发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重要方向 [1]
让网暴者为恶语埋单
中国青年报· 2025-06-27 14:31
案件判决结果 - 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判决两名被告大V构成名誉侵权,需承担赔礼道歉责任并赔偿精神损害及维权律师费共计5.7万元 [1] - 法院认定被告言论对未成年人刘学州心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被告未尽到审慎注意义务 [2] 案件背景与细节 - 刘学州因寻亲成功后公开生母拉黑聊天截图,被网暴指责"要求买房子",最终选择自杀 [1] - 代理律师提取2000多条网暴言论,锁定粉丝量133.9万的"真话哥"(视频播放量63.8万)和"暖心姐姐"为首批起诉对象 [2] 法律突破与意义 - 法院首次明确网暴言论积聚效应构成侵权,即使单条评论非直接诱因,高传播量(播放/点赞/转发)仍须担责 [3] - 判决打破"法不责众"侥幸心理,对网络意见领袖和普通用户均形成震慑 [3] 政策环境 - 2023年9月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严惩网暴犯罪 [4] - 2024年1月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网络欺凌行为 [4]
生成式AI“未保”怎么做?专家:建保护模式,平衡管控体验
南方都市报· 2025-06-26 15:45
生成式AI在未成年人中的渗透与风险 - 生成式AI已迅速进入未成年人数字生活,渗透学习辅助、社交陪伴等场景,但存在生成不良图像、提供不靠谱解题答案等隐忧 [1] - 6-19岁网民使用生成式AI产品的比例占整体网民的21.1%,智能问答、AI写作/绘画、AI社交聊天成为未成年人日常 [2] 未成年人保护政策与框架建设 - 《向未成年人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指引》首次提出覆盖"训练数据-模型训练-场景应用-服务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框架 [2][3] - 北京师范大学发布CI-STEP指标评价模型,涵盖6个维度的未成年人保护评估体系 [3] -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网络平台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或专区,《指引》将其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 [4] 未成年人模式设计核心原则 - 需防范错误偏见及不良信息、隐私数据泄露、沉迷与过度依赖三大风险 [2][4] - 功能设计需包含便捷操作(时段/时长/内容管控)、分龄推荐(3/8/12/16/18岁区间)、内容安全审核机制 [5][6] - 应实现身份识别、家长管控(时长限制/使用报告)、高风险对话干预(自杀倾向预警)、一键举报等功能 [6] 行业实践现状与改进方向 - 当前多数AI应用(如智能问答、AI陪聊)仅需手机号注册即可使用,部分青少年模式仍保留成人化内容 [4] - AI社交/陪聊类应用因涉及情感诱导和付费解锁机制,被专家列为重点监管场景 [5] - 需平衡保护与体验,在数据训练阶段植入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强化正向价值导向 [7]
“七色信箱”与法治校园的故事(法治头条)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校园法治保护机制 - 山西省临汾市吉县第三中学校设置"七色信箱"作为学生倾诉渠道,2024年1月设立以来收到90多封信件,成功处理校园欺凌、校外骚扰等事件[1] - 法院联合民政、教育、团委、"爱心妈妈"团队等资源,开展纠纷化解、心理疏导、法治宣传等协同保护活动[1] - 通过信箱发现22封匿名信反映食堂问题后,学校改进菜品、增加水果甜品,实现师生同餐并公开食谱[4][5] 校园安全与欺凌防范 - 针对学生反映的校园欺凌问题,法院与学校合作开展法治教育,讲解欺凌定义及应对措施,并在宿舍、厕所安装声控警报装置[3] - 学校大门因山路下坡存在交通安全隐患,2025年4月增设7条减速带和人行道标线[5][6] 困境学生帮扶体系 - 法院通过家访发现学生家庭困境后,协助申请"事实孤儿"认定,联合妇联提供助学金并建立"一对一"帮扶[7] - 针对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占比高的特点,法院联合县妇联、妇幼保健院成立"爱心妈妈"团队,提供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8] - 2025年3月法院与司法局、妇联签署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落实未成年人"六大保护"机制[8] 个案干预成效 - 学生小雯因家庭问题抑郁并遭孤立,经法治副校长田亚欣家访干预后,父母加强关爱,学校通过朗诵活动帮助其重建自信[2][3] - 学生反映姥爷苹果销售款被拖欠问题,法院引导进入司法程序并推动执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