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

搜索文档
圣达生物: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证券募集说明书(注册稿)
证券之星· 2025-05-22 18:28
公司基本情况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注册地址为浙江省天台县赤城街道人民东路789号,法定代表人为周斌 [1] - 公司主要从事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生物素、叶酸等维生素系列产品和乳酸链球菌素、纳他霉素、聚赖氨酸等生物保鲜剂系列产品 [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为171,188,958股,控股股东为浙江圣达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6.51%,实际控制人为洪爱女士 [10] 行业概况 - 公司所处行业为"C1495 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行业",主要监管部门包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 [10] - 维生素市场主要应用于饲料、食品、医药等领域,2022年中国维生素产量达41.7万吨,出口30.8万吨 [12] - 生物保鲜剂行业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应用于肉制品、乳制品、饮料及方便食品等行业 [17] 竞争格局 - 全球维生素产业已形成帝斯曼、巴斯夫和中国企业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中国企业在多个维生素细分市场取得国际竞争优势 [19] -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生物素供应商,产品市场占有率达30%左右,叶酸市场占有率达26%左右 [20] - 在生物保鲜剂领域,公司乳酸链球菌素产品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21] 本次发行方案 -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6,761万元,用于年产20000吨D-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项目 [1] - 发行对象为不超过35名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特定对象,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 [1] - 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51,356,687股,不超过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30% [2] 技术壁垒 - 生物素与生物保鲜剂生产具有较高技术门槛,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 [23] - 行业存在资金壁垒、生产许可壁垒、产品认证壁垒和品牌壁垒,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竞争力 [24][25] - 行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需求大,人才培养周期长,形成人才壁垒 [25]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4月和5月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显示 豆制品不合格项目主要涉及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5-20 12:42
豆制品抽检不合格情况 -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4月和5月共开展8期省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重点关注豆制品 [1] - 不合格项目主要涉及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包括柠檬黄、苯甲酸及其钠盐、铝的残留量 [1] - 不合格企业分布在杭州市、金华市、丽水市、嘉兴市等地,属地监管部门已启动调查处理 [1] 具体不合格批次详情 - 4月1日第10期抽检:3批次千张柠檬黄超标,涉及温州市鹿城区花慕生鲜店、杭州亩鲜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杭州萧山新街阿坚副食品店 [2] - 4月7日第11期抽检:1批次瑞安市桥邻菜市场香干苯甲酸及其钠盐超标 [2] - 4月14日第12期抽检:2批次千张和五香豆干铝残留超标,涉及义乌市乡蓬食品商行、杭州萧山新街阿坚副食品店 [2] - 5月6日第15期抽检:1批次青田县徐烨锋豆制品加工厂油豆腐铝残留超标 [2] - 5月12日第16期抽检:1批次嘉兴亿里福市场红香豆干铝残留超标 [3] - 5月15日第17期抽检:1批次萧山南门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千张柠檬黄超标 [3] 食品添加剂违规原因分析 - 柠檬黄超标可能因生产企业为改善色泽或掺假滥用色素 [3] - 苯甲酸及其钠盐超标可能因企业为延长保质期或弥补卫生条件不足 [4] - 铝残留超标可能因含铝添加剂使用量失控、复配添加剂铝含量过高或原料受污染 [5] 食品安全标准规定 - 国家标准GB 2760规定豆制品中不得使用柠檬黄和苯甲酸及其钠盐 [3][4] - 铝残留量(干样品)最大限值为100mg/kg [5]
配料表越短=食品越健康?两码事!
北京青年报· 2025-05-12 08:57
食品配料表与健康 - 食品配料表长短与食品安全无直接关系 配料表长短不能作为判断食品安全的依据[1][6] - 食品添加剂使用量和摄入量合规性才是关键 每种添加剂都经过严格风险评估 复合使用可降低总用量[7] - "清洁标签"概念存在误导 部分企业利用法规隐藏添加剂成分 宣称配料表越短越好[8] 防腐剂使用 - 零防腐剂食品未必更健康 合理使用防腐剂可抑制有害微生物 如肉制品中亚硝酸盐能防止肉毒杆菌毒素产生[9] - 防腐剂使用受国家标准严格限制 确保对人体无害[10] 太阳能板安全性 - 太阳能板仅产生非电离辐射 强度低于家用电器 光伏逆变器电磁辐射符合国家标准[4] -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光伏系统辐射强度远低于100uT限值 无致癌风险[4][5] 机器人手术技术 - 机器人手术实为医生操控系统 机械臂复现医生动作并过滤震颤 提升精准度[12] - 机械臂灵活性适用于复杂手术如胰腺手术 3D影像可放大血管10倍 但复杂情况仍需传统开腹[13] 口腔健康产品 - 电动牙刷振动频率稳定 比手动牙刷更有效去除牙菌斑 正确使用不会损伤牙釉质[14] - "清幽"类口腔产品无法根治幽门螺杆菌 胃部感染需采用药物四联疗法 口腔清洁产品仅作用于局部[15] 运动与营养 - 空腹运动燃脂效果因人而异 低强度有氧可优先动员脂肪 但可能引发低血糖或肌肉分解[16] - 水煮菜减肥法易导致营养不良 需搭配肉蛋奶等多样化食物 控制总热量摄入是关键[11] 维生素D合成 - 紫外线B(UVB)促进维生素D3合成 普通玻璃阻挡99%UVB 石英玻璃才可能透射[2][3] - 最佳晒太阳时段为上午9-10点/下午3-5点 每周2-3次暴露30-60分钟 80%维生素D需紫外线合成[2][3]
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治理食品添加剂,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央视网· 2025-05-11 11:30
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行动 - 国务院食安办等六部门印发《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综合治理行动 [1] - 近期曝光的食品添加剂滥用案例包括预制菜防腐剂疑云和磷酸盐含量超标145%的"保水虾仁" [1] 各部门监管职责分工 - 农业农村部门重点打击食用农产品生产中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 [3] -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加强相关化工产品、工业原料生产行业管理 [3] - 海关部门加大对进口食品添加剂未如实申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 - 卫生健康部门研究健全食品添加剂品种动态管理制度 [3] - 市场监管部门严格监管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 [3] 全链条监管措施 - 综合治理行动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全过程监管 [3] -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重点检查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是否严格履行供应商管控和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5] - 重点关注企业是否严格按照供应和配方组织生产以及添加剂原料称量准确性 [5] 重点监管领域 - 食品生产环节重点巡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 [7] - 新国标规定罐头类食品不得使用防腐剂 面包糕点等食品不得使用防腐剂脱氢乙酸 [7] - 餐饮环节重点监管奶茶、麻辣烫、火锅、烧烤等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 [7] - 餐饮环节明确禁止使用工业草酸或洗虾粉、防腐剂亚硝酸盐和罂粟壳等三类物质 [7] 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 - 食品添加剂并非完全禁止 关键在于"用对量、把准度" [9] - 每种食品添加剂都标注了允许使用的食品类别和最大添加量 [9] - 超出使用类别或用量都属于食品添加剂滥用现象 [9]
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
央视网· 2025-05-11 06:58
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 -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 - 按照功能划分有甜味剂、防腐剂、增稠剂等23类 [2] - 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在制作过程中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例如卤水点豆腐中的卤水就是一种食品凝固剂 [2]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 - 每一种食品添加剂都会标注出它允许使用的食品类别以及在该食品类别内使用的最大添加量 [3] - 超出使用类别或超出用量使用都算是食品添加剂的滥用现象 [3] - 食品添加剂使用过多可能会在体内造成蓄积,有的甚至可能会产生致癌的风险 [3]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误区 - "零添加"、"0防腐剂"等宣传语更多是对于生产过程的一种描述,与食品是否安全没有太多关系 [4] - 消费者应正确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以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 [4] - 依赖"零添加"等声称选择食品可能会忽略食品的真实属性 [4] 食品添加剂的社会认知 - 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用对量、把准度" [1] - 应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不必闻之色变 [1]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滥用有何危害?六部门联合出击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央视新闻· 2025-05-10 20:16
食品添加剂滥用综合治理行动 - 国务院食安办等六部门首次在全国范围开展食品添加剂滥用综合治理行动 [1][5] - 行动针对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而非食品添加剂本身 [2] -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而加入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 按功能分为甜味剂、防腐剂等23类 [3] 食品添加剂定义与滥用危害 - 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具有防腐保鲜、增加口味、节约资源等作用 [3] - 滥用指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5] - 治理行动是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消费者健康权益的重要举措 [5] 综合治理方案与监管分工 - 方案落实全链条、全过程监管理念 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 [5] - 农业农村部门打击食用农产品生产中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行为 [7] - 工信部门加强化工产品、工业原料生产行业管理 [7] - 海关部门打击进口食品添加剂未如实申报行为 [7] - 卫生健康部门研究健全食品添加剂品种动态管理制度 [7] - 市场监管部门严格监管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 [7] 生产环节监管措施 - 重点检查企业供应商管控、原料进货查验、生产工艺执行等情况 [11] - 排查超范围生产、虚假标注生产日期等违法行为 [13] - 市场监管总局正在制定《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13] 重点监管领域 - 农贸市场常见二氧化硫(水发产品)和亚硝酸盐(熟肉/腌制品)添加剂 [15] - 新版国标规定罐头不得使用防腐剂 面包糕点不得使用脱氢乙酸 [15] - 企业需提前调整原料、配方应对新规 如某公司去年12月完成切换 [17] 餐饮环节监管 - 重点监管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货查验 禁止使用不符合标准添加剂 [23] - 严禁使用工业草酸、亚硝酸盐、罂粟壳等违禁物质 [25] - 大米、咖啡、茶叶等食品不得添加香精香料 [29] 进口食品监管 - 海关按新国标全面筛查进口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 [30] - 对违规产品作退运或销毁处理 重点审核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申请 [31]
添加剂滥用治理,雷声雨点都要大
广州日报· 2025-05-09 16:20
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 - 国务院食安办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印发《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部署全国性综合治理行动 [1] - 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突出,如网红奶茶"科技与狠活"、预制菜防腐剂疑云、"3·15"曝光的磷酸盐含量超标145%的"保水虾仁" [1] -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重要组成部分,合理使用可改善食品品质和延长保质期 [1] 食品添加剂滥用现状与危害 - 超范围、超限量滥用添加剂可能导致人体毒素积累,引发慢性疾病甚至癌症 [1] - 监管不足表现为标准滞后于技术创新、罚金低于违法收益 [2] - 部分商家为追求利润突破道德底线,公众对添加剂认知不足导致监督缺位 [2] 综合治理方案核心措施 - 实施全过程治理:加强源头生产、销售及使用环节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2] - 强化系统治理:食安办牵头建立跨部门风险会商和问题通报机制 [2] - 动态监管新型添加剂,覆盖网络定制食品、直播带货等新业态 [3] - 大幅提高违法成本以震慑无良商家,同时提升公众参与度构建社会监督体系 [3] 行业影响与治理方向 - 方案要求精细化治理,为添加剂使用装上"安全阀",强调"用对量、把准度" [3] - 监管需覆盖"从田间到舌尖"全链条,重点应对食品工业复杂性和广泛性挑战 [2][3]
走向全流程监管 六部门联手织密食品添加剂风险防控网
北京商报· 2025-05-07 21:18
国务院食安办日前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 《方案》),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管体系,明确将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纳入治理范围,提出了十 方面重点任务。 根据《方案》,在源头控制方面,将严厉打击农产品生产中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行为。并首次将化工产品冒充食品 添加剂纳入重点整治范围,要求工信部门建立重点化工企业清单,切断非法原料流入渠道。在过程监管方面,将以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制品、食用植物 油、饮料、复合调味料、淀粉及淀粉制品为重点品种,督促生产企业落实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严格原料控制、投料管理、生产过程控制,规范复配食 品添加剂使用,规范食品标签中食品添加剂标注。在口岸防控方面,海关总署升级进口食品添加剂检验检疫,运用大数据筛查未如实申报的工业级原料冒充 食品添加剂行为,严防"问题添加剂"流入国门。 "《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正从'事后处罚'走向'系统预防'。治理模式的升级,不仅回应了民意,也为行业树立了更加清晰的行为红线。 ...
“保水虾仁”后续来了,4家涉事企业被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贝壳财经· 2025-05-07 20:22
涉事企业处罚情况 - 4家涉事企业被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并累计罚款超800万元 [1] - 宝辉水产被没收青虾仁603箱 没收违法所得6290元 罚款2123万元 [3] - 良基食品被没收青虾仁646箱 没收违法所得8625元 罚款12825万元 [3] - 尚方舟食品被没收鲜冻虾仁581箱 没收违法所得2488元 罚款2264万元 [3] - 中青海洋水产被没收涉案批次青虾仁 没收违法所得416元 罚款18185万元 法定代表人被罚1944万元 主要负责人被罚372万元 [4] 违规行为细节 - 宝辉水产冻虾仁磷酸盐含量757克/公斤 超标514% [1] - 良基食品冻虾仁磷酸盐含量125克/公斤 超标145% [1] - 尚方舟食品按客户需求定制不同保水剂浸泡时间的虾仁 [1] - 中青海洋水产通过保水剂和包冰实现增重 100斤虾仁可增重至124斤 [2] 行业标准 - 国家标准规定冷冻水产品中磷酸盐最大使用量为5克/公斤(以磷酸根计) [1]
3·15曝光保水虾仁涉事企业现状:多家涉事公司被罚
新华网财经· 2025-05-07 15:31
315曝光保水虾仁事件核心分析 涉事企业处罚情况 - 湛江宝辉水产有限公司被没收违法所得6290元,罚款2123万元,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1] - 湛江良基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被没收违法所得8625元,罚款12825万元,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1] - 湛江尚方舟食品有限公司被没收违法所得2488元,罚款2264万元,吊销许可证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2] - 湛江中青海洋水产有限公司被没收违法所得416元,罚款18185万元,吊销许可证,法定代表人被罚1944万元,主要负责人被罚372万元[2][3] 行业违规操作手法 - 企业通过添加磷酸盐类保水剂实现"泡药增重",部分虾仁添加量达30‰(超国家标准),浸泡时间超10小时,保水率高达20%[4] - 加工环节存在双重增重手段:先泡药水增重,再通过包冰工序二次增重[4] - 成品包装故意隐瞒添加剂信息,成分表仅标注虾仁和水[4] 技术背景与健康风险 - 保水剂主要成分为复合磷酸盐,具有保持水分、改善口感、延长保质期功能[4] - 过量摄入磷酸盐可能导致消化系统问题、钙磷比失衡、缺钙及心血管疾病[6] 监管处罚依据 - 处罚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124条、125条、126条、135条等条款[1][3] - 典型处罚包含没收产品、追缴违法所得、5-20倍罚款、吊销许可证、5年行业禁入等[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