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协调
icon
搜索文档
央企总部外迁序幕
投资界· 2025-01-08 09:40
央企总部分布现状 - 中国产业类央企最新数量为99家,其中北京以69家遥遥领先,代表企业包括中石油、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3][4] - 上海以7家产业类央企位居第二梯队,代表企业包括中国船舶、宝武钢铁、中国商飞及新成立的中国数联物流[3][4][9] - 雄安新区承接4家央企总部(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国矿产资源),深圳、武汉各3家,广州2家,天津、成都等城市各1家[4][5][7] - 重庆、苏州、杭州等经济强市目前尚未拥有央企总部[5] 央企总部外迁与设立动态 - 2024年新设立两家央企:中国数联物流(数据科技领域,总部上海)和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循环经济领域,总部天津),均未选址北京[2][3] - 近年已有近10家央企总部从北京外迁至雄安、上海、武汉等地,外迁企业包括中国电子信息(深圳)、三峡集团(武汉)、中国稀土集团(赣州)[3][7][9] - 央企外迁逻辑包括疏解非首都功能(雄安)、靠近产业集聚地(如稀土集团落户赣州)、国际化需求(中远海运选址上海)[7][9][10] 央企总部布局趋势与影响因素 - 未来央企总部布局将受四大因素驱动:疏解非首都功能、区域协调发展、国际科技产业竞争、国家战略腹地建设[12] - 新兴产业导向明显,新设央企如中国数联物流(数据科技)、中国资源循环(循环经济)均聚焦新兴赛道[3][12] - 科创大市(如深圳)、制造大市(如武汉)及中西部战略城市可能成为未来央企总部重点布局区域[12][13] - 央企重组整合持续推进,中国宝武、中国船舶等通过重组强化总部集聚效应[9][12]
招商银行落地深圳地区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首笔业务
招商银行App· 2024-11-15 18:11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 - 招商银行深圳分行与深圳市福田区合作完成全市首单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业务 为某小微企业核定随借随还贷款额度并成功放款[1] - 该机制是中央助企纾困和缓解小微经营主体融资困难的重要举措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推动机制尽快落地见效"的指示要求[1] - 公司总行成立工作专班进行统一部署 深圳分行快速响应设立协调机制专班 与地方政府对接开展政策传达和名单收集工作[1] 招商银行政策执行措施 - 深圳分行各综合支行已与深圳市各区政府建立密切对接 联合走访小微企业并开展客户活动[1] - 公司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为契机 深入一线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助力信贷资金直达基层[1] 招商银行App功能宣传 - 提供快速掌握一手资讯服务 支持任意银行卡绑定使用[3] - 包含理财攻略入门功能 提供钱生钱等理财服务 适合不同经验层级的用户[5]
正视“有效需求”的矛盾,需尽快对冲当前反馈
付鹏的财经世界· 2024-09-11 08:11
核心观点 -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尤其是居民部门需求收缩和债务压力导致的内需疲软 [2][3][4] - 房地产财富效应消退叠加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加剧了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收缩,形成负向循环 [6][8] - 2024年企业部门也开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与居民部门形成相互强化的负反馈效应 [11] - 长期解决方案(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与短期需求不足矛盾之间存在时间差,需要平衡处理 [12][13] 需求侧分析 - 央行前行长易纲指出中国面临内需疲软问题,尤其在消费和投资方面 [2] - 高善文博士认为总需求不足是2023年三至四季度的主导性风险 [2] - 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和房地产相关财富效应消退是制约有效需求的主因 [4][6] - 2024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斜率陡峭,显示需求不足从居民端扩散到企业端 [10][11] 房地产影响 - 2009-2018年房地产繁荣创造了财富效应,拉动消费升级和预期扩张 [4] - 脱离收入的房价上涨不可持续,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后来者"减少,投机市场见顶 [6][8] - 资产价格下跌使部分群体成为"负资产者",全社会总需求受到高杠杆制约 [8] - 房地产确定进入存量时代,不能再通过加杠杆抬房价解决当前问题 [13] 企业部门传导 - 2023年需求不足主要集中在居民端,2024年已扩散到企业端 [11] - 企业采取"降本、裁员、增效"措施,进一步加剧居民部门就业和收入不稳定 [11] - 居民防御性收缩导致企业预期下降,形成负向正反馈循环 [11] 长期与短期平衡 - 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是长期解决方案,但短期内难以缓解需求不足 [12] - 人口老龄化导致风险偏好降低,投资行为趋于保守 [12] - 需要在对冲居民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同时推进长期结构调整 [13] -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补贴公共服务等措施可短期缓解需求收缩 [13] 政策建议方向 - 财政政策应从基建投资转向民生领域支持,如教育医疗补贴 [13] - 需降低全生命周期资产持有成本(如房产维护费用) [13] - 避免债券收益率下行过快过扁平,维持市场稳定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