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

搜索文档
东方资产旗下财寿险双面承压,中华保险正遇“中年危机”
36氪· 2025-05-16 09:17
大股东东方资管控股股东变更,导致中华保险集团旗下中华财险与中央汇金实际控制下的大地财险狭路 相逢,谁能技高一筹? 中华保险引以为傲的核心子公司中华财险自身经营现裂痕。既受外部负面因素惠誉评级被撤销,合规频 遭拷问影响。也有内部经营压力,净利波动大,综合成本率高企,投资收益指标处行业低水平;一边发 债,一边大手笔分红,还要兼顾给兄弟险企输血,自身核心偿付能力下滑。 中华人寿长期亏损,近2年保险业务收入规模缩水明显,偿付能力常见不足,资本补充压力大。何时扭 亏是摆在新任董事长邵晓怡面前的一道难题。 惠誉评级被撤销 4月28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刚确认中华财险"BBB+"的保险公司财务实力(IFS)评级,展望稳定。5月 7日,惠誉就出于商业原因选择撤销中华财险评级行为,引发市场关注。 经了解,惠誉撤销评级的商业原因通常是出于商业决策、信息获取困难或其他商业考量。 惠誉评级等级分类一般为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及B级6个等级,每个等级都代表了不同 的信用风险和信用质量。BBB级属惠誉中级信用等级,表示发行人债务违约风险一般,需要发行人关注 财务状况,加强风险管理,是市场上较为常见的评级等级之一。 老牌险 ...
十年累亏10亿、偿付告急,国联人寿30亿增资能“解渴”么
南方都市报· 2025-05-15 17:56
近期,国联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联人寿")再度推出增资扩股计划,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据 公司公告,国联人寿本次增资涉及资金规模30亿元。 记者留意到,近两年来,国联人寿曾多次释放增资需求,其背后是濒临红线的偿付能力指标。截至2025 年一季度末,国联人寿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54.74%、103.97%,两项指标逐渐接近50%、 100%的监管"红线"。 除偿付能力"告急",国联人寿的业绩也不容乐观。自2014年底成立以来,国联人寿除了2015、2021和 2024年实现盈利外,其余年份均为亏损状态。此外,管理层的频频变动,也在考验着投资者的心态。 最新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国联人寿延续2024年盈利的好态势,实现净利润0.74亿元,这是否 意味着公司将摆脱经营困局?新任总经理赵雪军,将如何带领国联人寿新十年开新局? 到2025年该项指标继续下降。2025年一季度末,国联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3.97%,较上季度末 下降6.8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54.74%,较上季度末下降13.15%。而监管要求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 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可见,国联 ...
大摩周期论剑:交运、房地产、保险行业更新分析及投资建议
2025-05-15 10:01
涉及行业和公司 - **行业**:航空、快递、房地产、保险 - **公司**:春秋、顺丰、东航、国航、运达、人通、京东物流、中通、建法、绿城、华人之地、华人万象、健发国际、新华、平安、友邦、人保集团 核心观点和论据 航空行业 - **需求强劲**:五一假期休闲需求韧性高,航空需求双位数增长,国际增长超20%,高于市场预期;长航线需求强劲,国内裸票价中单位数上涨,含油票价因燃油附加费同比降低小幅下跌[2]。 - **新定价模式**:春秋航司探索新定价模式,前期低价销售使销售进度符合或超预期,再逐渐涨价,效果不错,未来旺季航司可能采用[4][6]。 - **OTA合作调整**:航司积极探索与OTA新合作模式,要求OTA及时反馈需求和出票信息;3月起航司APP功能优化,京沪线东航和国航合作,旅客可自由迁转,提高灵活性[6][7][8]。 - **合作意义**:航空与集运行业客户结构相似,可参考集运合作模式,降低销售和营销成本,改善成本和效率[9][10]。 - **市场担忧缓解**:需求侧休闲需求有韧性,商务需求与资本开支增速有关,贸易战摩擦降级;汇率方面,美金对人民币汇率不强,降低成本;油价难明显上涨;竞争层面有新探索,对航空行业信心更充足,价格拐点临近,端午和暑假是观察窗口[11][12]。 快递行业 - **短期竞争激烈**:行业价格竞争比想象激烈,运达、人通、京东物流业绩有负面压力,短期压制盈利展望和估值[13]。 - **中长期利好整合**:加速行业整合,看好中通中长期发展;顺丰短期盈利增长展望最强,得益于成本效率提升[13][14]。 房地产行业 - **取消预售制度**:短期内全国全面铺开可能性低,因会减慢开发商资产周转率,加剧流动性风险,减少购地和新开工投入,拖累宏观经济,增加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若实施,对开发商ROE有压力,影响行业估值,部分开发商可收获值下降,需平衡杠杆率和销售规模;对物管商部分收入有影响,案场销售管理等收入未来一两年可能下降[15][16][17]。 - **4月市场弱化**:4月房地产市场快速弱化,成交量和成交价加速下跌,二手房成交价环比下降加速;领先指标恶化,来访量下滑、挂牌量创新高、新访区划率下降,预计5、6月房价下跌速度进一步扩宽;政策端缺乏扶持,建议关注优质国企开发商,首选华人之地,也推荐健发国际[20][21][23]。 - **触底时间后移**:将房地产销售量触底时间从明年一二季度后移到明年下半年甚至27年一季度,因宏观经济波动和领先指标弱化,去库存时间可能更长;一线城市可能明年上半年、二线城市26年底或27年初稳住,一二线城市都稳住房地产市场才算触底[32][33][34]。 保险行业 - **负债端改善**:二季度延续改善态势,有分化,大部分公司比一季度好,风险产品调整速度加快,一季度增速一般的公司二季度增速提升,增速高的公司可能放缓[25]。 - **权益和利率表现**:一季度大盘小幅下跌,大部分保险公司权益投资仍取得正表现;二季度权益回升,利率从1.6出头底部回升至1.7左右,缓解了市场对利润和净资产的担忧[26]。 - **监管热点**:保险公司增配高股息股票受偿付能力制约,新华和平安一季度重分类债权资产提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未来偿付能力规定可能修订;代理人暴行合一文件落地,相关利益可能受影响;传统险预定率可能下降,三季度销售有推动但力度较小[27][28][29]。 - **财险和友邦表现**:财险股价相对较弱,市场情绪好但估值未显便宜,基本面好但市场已充分定价;看好友邦股价未来表现,新业务价值增长超预期,汇率变动对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有正向贡献,但需关注美元走势对香港保险业务的影响[29][30][3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泰国航线受地震影响需求恢复停滞,票价同比下降但降幅收窄;日本航线需求旺盛,但因运力增加,运价同比下跌[3]。 - 全球很多国家采用新房预售机制且行之有效,原因是资金监管制度健全、执行严格,国内应优化开发商资金监管制度[19]。
超2000亿入市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持续扩围
中国经营报· 2025-05-10 13:05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进展 - 截至目前已有8家保险公司获批开展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总金额达1620亿元 [1]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拟再批复600亿元试点额度,保险资金入市规模将增至2220亿元 [1][2] - 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 [1][2] 政策支持措施与市场影响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推出三项措施:扩大试点范围、调降风险因子、推动长周期考核机制 [2] - 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将直接降低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的风险资本占用 [3] - 中泰证券测算显示,风险因子调整在50%沪深300配置假设下可释放364亿元最低资本,对应潜在入市资金1349亿元 [3] - 招银国际研报预计风险因子调整有望带来逾1500亿元增量资金 [4] - 国金证券分析显示,若险企未来3年每年增配1pct-1.5pct权益资产,预计每年有6000亿-8000亿元资金入市 [4] 保险机构具体动作 - 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各出资100亿元认购鸿鹄基金二期份额,合计规模200亿元,投资范围包括中证A500指数成分股 [5] - 泰康资产设立全资私募基金管理子公司泰康稳行,首期投资规模预计120亿元 [6] - 中国人寿100亿元试点规模将采取类似形式落地,中国太保设立私募基金公司相关申报材料已报送监管 [6] 行业配置动态 - 2024年四季度末人身险公司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比12.5%,股票占比提升0.36个百分点 [3] - 财产险公司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比16.33%,同比提升1.23个百分点,其中股票占比提升0.95个百分点 [3] - 保险公司表示将加大对高成长性板块配置力度,增强资本市场流动性 [3] 战略投资方向 - 保险资金将更多参与基础设施、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等长期项目,助力国家战略落地 [2][5] - 鸿鹄基金二期将投向政策支持领域,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5][6] - 泰康资产表示设立私募基金旨在优化新会计准则下资产负债匹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
无锡国资组团注资30亿“解困” 国联人寿再战转型
中国经营报· 2025-05-10 03:16
增资扩股方案 - 公司拟增资扩股约25.59亿股,新增注册资本金由8家无锡地方国资公司出资,涉及资金规模30亿元 [1] - 第一大股东无锡国联集团增资10亿元,其余20亿元由7家新投资方出资 [1] - 增资后注册资本由21亿元增至约46.59亿元,无锡国联集团持股比例保持33.3333%不变 [3] - 7家新股东均为无锡地方国资企业,分别出资6亿元、5亿元、2亿元、2亿元、2亿元、2亿元、1亿元,对应持股10.9844%、9.1537%、3.6615%、3.6615%、3.6615%、3.6615%、1.8307% [3] 股东结构变化 - 增资前股东包括无锡国联集团(33.3333%)、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15.7142%)、无锡市交通产业集团(13.3333%)等9家 [2] - 其他8家老股东未参与增资,持股比例均被稀释 [1] - 新引入7家股东后,无锡国资持股比例进一步增强 [1] 偿付能力状况 - 2025年一季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3.97%,较上季度下降6.8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54.74%,较上季度下降13.15% [1] - 2024年四季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1.5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62.91%,较三季度分别下降10.46%和12.09% [6] - 2024年四季度实际资本下降约1.57亿元,核心资本下降约1.33亿元,最低资本占用上升约2.55亿元 [6] - 两项指标均接近监管红线(核心不低于50%、综合不低于100%) [7] 经营业绩表现 - 公司仅在2015年、2021年和2024年实现微利 [1] - 2024年营业收入73.11亿元,同比下降20.22%,保险业务收入65.75亿元,同比下降22%,净利润8675万元 [11] - 202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65.75亿元,同比下降22.04%,分红险收入3.23亿元,同比减少17.53亿元 [11] - 投资收益11.99亿元,同比增长25.91%,投资收益率4.93%,综合投资收益率7.38% [11] 业务转型情况 - 2024年可自主决策新增项目投资资金中76%投放在无锡,新增投资项目总额14.5亿元 [4] - "险资入锡"平台引入险资16.9亿元 [5] - 2025年明确向分红险转型、向长缴费期转型,探索创新可变年金、挂钩生存指数产品 [13] - 2024年因折现率曲线变动增加寿险及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6.05亿元,因分红水平假设调整减少长期险责任准备金2.54亿元 [12] 管理层变动 - 董事长丁武斌因退休于2025年4月辞职 [8] - 总经理赵雪军2025年1月新上任,此前在寿险领域工作近25年 [9] - 公司此前已更换三任总经理,2017-2022年间总经理职位空缺近5年 [9]
筑牢风险防控底线 大型保险集团资本补充提上日程
上海证券报· 2025-05-09 02:43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再保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超300%;截 至2024年末,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等保险集团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在150%以上,综合偿 付能力充足率均在200%以上;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太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约159%,综合偿付能 力充足率约268%。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最低监管要求分别为50%和100%,上述险企两项偿付能力 指标均高于监管要求。 央国企保险集团有望先受益 "从今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情况来看,央国企保险集团或率先受益于资本补充政策。"一位业内 人士说。 今年,财政部发行首批特别国债积极支持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 本。实际上,财政部增资大型保险集团早有先例,如2023年财政部向中国太平增资25亿元。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大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 工作正在加快实施,大型保险集团资本补充已提上日程,各地也在多渠道有序补充中小金融机构资本 金。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向楠表示,补充资本可以增强保险集团对承保、投资、再保险等领域市 ...
175家险企相继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4家险企仍“亮红灯” 3家险企退出“差生”队列
金融时报· 2025-05-08 10:04
偿付能力是险企经营发展的生命线,亦是监管评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2025年一季 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披露,保险公司最新偿付能力变化情况随之出炉。 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截至4月30日,已有175家险企相继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中 有4家险企的风险综合评级为C,导致偿付能力"不达标";另有3家险企相关指标好转,退出"差生"序 列。 4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为C 按照监管要求,险企偿付能力达标需同时满足三个关键指标:一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二 是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三是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 从175家已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险企相关指标数据来看,所有险企均满足前两大要求,即核心和综合偿 付能力充足率在合格线以上。然而,仍有4家险企的风险综合评级为C,导致偿付能力"不达标"。 具体来看,在寿险公司方面,华汇人寿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级;财险公司方面, 华安保险、安华农险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类,亚太财险则为新增不达标公司,该 公司2024年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B类,四季度降至C类。 其中,华汇人寿已连续12个季度被评 ...
险资长钱“三箭齐发”加大入市稳市力度
证券时报· 2025-05-08 01:56
业内人士表示,风险因子降低,意味着保险公司股票投资的资本消耗降低,对应着偿付能力充足率提 高,这为后续进一步增持股票和投资操作提供了更多空间。 据中泰证券非银团队测算,仅以沪深300成份股为例,假设本次针对险资持有的沪深300股票风险因子下 调10%,在50%沪深300成份股配置假设下,考虑风险分散效应前静态释放最低资本为364亿元,若全部 增配沪深300,对应股市资金达1349亿元。如果不增配股票,则改善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1.4个百分点。 证券时报记者刘敬元 保险资金"长钱长投"再迎实质利好。 5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充分发挥保 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的作用,加大入市稳市力度,下一步将推出三条措施支持稳定和活跃资 本市场。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试点范围,近期拟再批复600亿元,为市场注入更多的增 量资金。二是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 力度。三是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调动机构的积极性,促进实现"长钱长投"。 其中,关于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的调整备受业界关注。这一调整将惠及所有投资股票 ...
保险行业重大事项点评:长期投资再批600亿,股票风险因子下调10%
华创证券· 2025-05-07 19:0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一揽子金融政策及措施出台,预计对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注入信心与活力,险企长期投资试点扩容及偿付能力股票投资定向松绑,长钱入市既能解险企“利差损”困局,也能反哺资本市场,但实际落地需综合考虑险企资负联动、偿付能力、会计波动性等多方面因素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基本数据 - 股票家数为 6 只,占比 0.00%;总市值 27440.85 亿元,占比 2.80%;流通市值 18928.15 亿元,占比 2.43% [4] 相对指数表现 - 绝对表现 1M 为 -2.1%、6M 为 -12.2%、12M 为 26.2%;相对表现 1M 为 -0.7%、6M 为 -6.8%、12M 为 22.0% [5] 主要政策 -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拟再批复 600 亿元,还将推出三条措施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包括扩大试点范围注入增量资金、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 10%、推动长周期考核机制 [7] 偿付能力与险资入市 - 2023 年 9 月金融监管总局调整保险公司投资部分股票风险因子,此次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 10%后,沪深 300 指数成分股/主板/境外股票(发达市场)/科创板或分别下调至 0.27/0.315/0.351/0.36,在利好驱动下险企权益投资意愿有望释放,险资长钱入市节奏或加速 [7] 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 - 截至目前,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将至 2220 亿元,共 8 家险企获准参与,2023 年 10 月批复 500 亿元,2025 年 1 月批复 520 亿元,3 月批复 600 亿元,5 月拟再批复 600 亿元 [7] 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资产偏好 - 长期投资改革试点预计青睐优质红利资产,通过设立基金能降低权益配置业绩波动影响,如国寿和新华合资私募股权基金出现在伊利股份、中国电信、陕西煤业前十大流通股中,三者股息率分别为 4.1%/3.3%/7%(截至 2025/5/6) [7] 投资建议 - 4 月关税冲突升级后监管积极发声,一揽子金融政策及措施出台对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有积极作用,险企长期投资试点扩容及偿付能力松绑有积极意义,但实际落地需综合多方面因素 [7]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 |简称|股价(元)|2025E EPS(元)|2026E EPS(元)|2027E EPS(元)|2025E PE(倍)|2026E PE(倍)|2027E PE(倍)|2025E PB(倍)|评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平安|50.80|7.56|8.14|9.08|6.72|6.24|5.60|0.99|强推| |中国太保|30.42|4.87|4.99|5.10|6.24|6.10|5.97|0.89|推荐| |新华保险|48.60|6.39|6.93|7.60|7.60|7.01|6.39|1.74|推荐| |中国人保|7.26|1.05|1.12|1.25|6.93|6.48|5.83|1.12|推荐| |中国人寿|36.80|3.09|3.19|3.25|11.90|11.55|11.32|2.03|推荐|[8]
156家险企披露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3家成功“摘帽”
证券日报· 2025-05-07 00:42
近日,保险公司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披露,偿付能力情况也随之出炉。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 截至5月6日,已有156家保险公司披露了偿付能力情况。其中,5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均是由于风险 综合评级不达标。 对此,普华永道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向《证券日报》记者表 示,在风险综合评级较低的保险公司中,公司治理方面,"三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 层)的运作不规范、董监高的履职存在瑕疵、关联交易占比高或披露不全等问题较为普遍。风险综合评 级是监管机构基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公司治理和各类风险相关指标的表现得出的综合评判结 果,因此,保险公司除了要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在安全水平之上外,还需要针对公司治理和各类风险的 具体指标和管理内容,落实监管要求,提高管理效果,才能获得较好的评级结果。 风险综合评级不达标是主因 根据监管规定,险企偿付能力达标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二是综 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三是风险综合评级水平在B类及以上。其中,风险综合评级由监管部门 评定,险企在每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的最近两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通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