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
搜索文档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图书馆?(读者点题·共同关注)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图书馆行业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达3248个 全年总流通人次超13亿 [2] - 图书馆已成为文化地标 社交平台常见排队打卡现象 [2] - 现代图书馆功能扩展为城市文化客厅 年轻人追捧的"免费度假村"和"充电桩" [7] 图书馆核心价值 - 坚持"知识严选" 提供权威资源和专业馆员服务 在信息爆炸时代具有不可替代性 [4] - 作为"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 承担守护文化根脉和赓续中华文明的使命 [6] - 国家版本馆永久保藏重要历史文化版本资源 国家图书馆保存多模态文化遗产资源 [6] 数字化转型 - AI技术应用于文献整理和知识服务 如国图采用AI进行前期处理 [7]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实现穿越千年的历史对话体验 [7] - 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结合 形成相辅相成的新型阅读生态 [8] 创新发展模式 - 从15分钟阅读圈到24小时城市书房 构建新型阅读空间 [7] - 研发文创新产品 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 [7] - 功能从以藏为重发展为藏用并重 实现观念跃迁 [7] 历史文化传承 - 宁波天一阁作为现存最古老藏书楼 历经400多年文脉不断 [5] - 藏书事业从书院藏书、私人藏书发展为现代公共图书馆网络 [5] - 保存甲骨、简牍帛书等珍贵文献 让现代人触摸文明演进脉络 [6]
文化馆,学着和年轻人“玩”到一起
新华日报· 2025-03-31 08:22
文化馆行业创新转型 -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四大支柱之一,正积极适应时代变化,从保障基本文化权益转向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特别是针对年轻人的文化需求 [1][3] - 江苏拥有117个省、市、县(市、区)文化馆,构建了覆盖广泛的社会大美育体系 [1] - 行业通过延时错时服务、线上公益课堂、街头微文艺展演、文旅融合驿站等多种创新方式提升服务吸引力 [2][3][4][6][7] 创新服务模式与用户参与 -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推出“品苏·夜课堂”晚间公益培训,2022年9月启动后迅速爆满,2024年春季班12门课程、200多个名额在1分钟内被抢光 [2] - 宿迁市文化馆策划“喊宿迁”街头微文艺展演活动,招募6支年轻流行乐队,将演出从馆内搬到城市角落,增强互动性和真实感 [4][5] - 江苏省文化馆推出线上公益课堂《带着大家看展览》,已播出18期节目,每集20分钟,通过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打造“永不关闭的文化馆” [6][7] 课程内容与教学创新 - 文化馆课程从传统的“唱歌跳舞戏曲”老三样,转向时尚品鉴、生活美学、非遗传承等年轻人喜爱的“新三样” [11] -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夜校课程涵盖苏绣、朗诵、陶笛、古典舞等大众艺术,以及尤克里里、拉丁、非洲鼓等小众形式,整体出勤率达到95% [11] - 教学方式注重互动体验,如省文化馆“口才班”通过发音训练、情感激发、即兴演讲和小游戏等方式,提升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11] 文化空间与文旅融合 - 徐州文化馆将“国潮汉风文化驿站”搬进倒马井文化街区,300平方米的空间融合方言打卡、井水煮茶、非遗展示等特色,成为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和游客打卡地 [7][8] - 行业建议通过创办高品位艺术展、高雅艺术导赏、手工作坊等提升空间品质,并在城乡广泛布局文化休闲驿站、微文化市集等小巧灵动空间,生成文化体验新场景 [11] - 文化馆旨在成为城市的“镜子”,反映城市现在的生活和精神气质,与博物馆形成互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