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

搜索文档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9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08 11:50
Nature期刊2025年5月7日论文发表概况 -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于2025年5月7日上线23篇论文,其中9篇由华人学者主导(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2] 重点论文研究领域及突破 材料科学 - 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在双层石墨烯超导性研究中实现扭转可编程控制,为超导材料设计提供新思路 [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开发晶内三维钙钛矿异质结构,显著提升纯红色钙钛矿LED性能 [9] 生物医学 - 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PLA2G15酶可作为BMP水解酶靶点,对溶酶体疾病治疗具潜在价值 [5] - 需钠弧菌经工程改造后展现高效生物修复能力,可降解复杂有机污染物(上海交大/中科院团队) [8] 神经科学 - 华盛顿大学团队揭示异质性蓝斑周围神经元对唤醒和探索行为的调控机制 [12] 环境科学 - 北京大学团队系统分析大气甲烷季节振幅变化趋势,为温室气体研究提供新数据 [15] 基础生物学 - 华东师范大学团队提出真核生物起源新假说,认为其可能源于阿斯加德古菌门海姆达尔纲之外 [16] - 中科院团队发现苜蓿中调控根瘤菌共生与免疫的关键激酶介导因子 [18] 分子生物学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阐明整合应激反应中SIFI蛋白的分子作用机制 [20] 注:论文加速上线3篇,包括苜蓿共生机制[18]和应激反应研究[20] [18][20]
北京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08 07:25
甲烷季节性振幅变化研究 - 甲烷在大气中的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几乎增加了两倍 其季节变化幅度(SCA)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减小 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增大 这些对立趋势有助于理解全球甲烷收支的长期变化 [1] - 北京大学彭书时团队研究发现 甲烷季节性振幅变化归因于排放量变化和羟基自由基(OH)反应导致的大气甲烷汇变化 [1][3] 甲烷排放与气候反馈机制 -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甲烷浓度振幅减小主要由气候变暖导致自然排放(如湿地排放)增加 证实了气候正反馈效应 [3] - 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甲烷浓度振幅加大主要因羟基自由基(OH)氧化作用增强 [3] 对流层OH浓度与甲烷汇变化 - 研究提供了1984年以来对流层OH浓度增加10±1%的独立证据 结合甲烷浓度上升 表明甲烷大气汇增加了21±1% [3] 历史研究成果关联 - 彭书时团队2022年研究显示 2020年大气甲烷浓度加速增长中 一半归因于湿地主导的自然排放增加 另一半归因于对流层OH浓度降低 [4] - 该成果强调湿地甲烷排放对全球温控目标的重要性 并指出未来甲烷减排需同步考虑氮氧化物等人为污染物排放趋势的影响 [4] 学术资源 - 相关论文链接包括2025年Nature期刊关于甲烷季节性振幅趋势的研究 以及2022年关于湿地排放与OH浓度变化的论文 [5]
舌尖上的“环保账单”:吃不完的白米饭竟藏着甲烷减排的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30 19:51
全球食物浪费现状 - 全球每年约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或损失,其中生产到零售环节的粮食损失达13.9% [1] - 每降低1%粮食损失率相当于增产2700万吨粮食,可满足7000万人一年需求 [1] - 中国粮食全链条损失率达8%,其中生产和收获环节占27%,储存运输占33%,消费占31% [1] - 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16.7%、18.1%,稻谷浪费量居首 [1] 食物浪费的环境代价 - 生产被浪费的粮食消耗大量水资源、化肥、农药等资源 [2] - 食物浪费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稻谷生产过程中的甲烷排放使其成为减排关键对象 [1][2] - 浪费导致生态问题:东北黑土地退化、华北地下水漏斗、南方稻区重金属污染 [2] 政策与法规进展 - 中国202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成为全球第四个相关立法国家 [3] - 29个部委已建立联动机制,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反食品浪费统计机制建设与白皮书发布 [3] - 联合国2030年目标要求将零售和消费环节的全球人均食物浪费减半 [3] 实施挑战与改进方向 - 当前落实以发文宣传为主,实质性监管与执行举措较少 [3] - 奖惩机制不健全、地方积极性不足、行业标准实用性低是主要障碍 [3] - 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协同管理机制,提升政策执行效能 [3] - 需推动从宣传倡导向法律规范、制度约束转变 [3] 多维度解决方案 - 需解决消费文化(如聚餐剩菜传统)、信息不对称(菜单缺乏标准化)、公款消费等问题 [4] - 完善标准体系如推动菜单标准化 [4] - 更新技术手段与转变消费理念 [4] - 协同推进节粮减损与反食品浪费工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