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减排

搜索文档
石油巨头“追捕”甲烷!中国能否领跑绿色革命?
搜狐财经· 2025-07-01 12:12
甲烷减排成为石油行业转型关键战场 - 中石油宣布未来5年投入200亿元将甲烷排放强度从0.2%降至0.1% [1] - 甲烷在20年时间尺度下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0倍 石油行业甲烷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30% [3] - 行业过去忽视甲烷减排因回收成本高(设备投入为普通3倍)且监管宽松 [3] 甲烷减排驱动因素 - 中国"双碳"目标倒逼行业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甲烷减排可快速见效 [4] - 国际资本市场施压 贝莱德明确减持甲烷超标企业股票 壳牌BP等设定0.1%排放强度目标 [4] - 技术突破推动变革 无人机巡检效率比人工提升100倍 AI算法实现0.01%泄漏精准定位 [4] 中国甲烷减排行动 - 中国石油行业2024年甲烷排放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占全球15% [6] - 国家发改委发布专项方案 要求2025年排放强度降至0.15% 2030年达0.1% [6] - 中石油建成50余套回收装置 "CCUS+甲烷回收"技术年减排量相当于2000万棵树 [6] 中国减排优势与挑战 - 制度优势显著 5年内建成覆盖全国监测网络 欧美同类工作耗时30年 [7] - 技术瓶颈待突破 高端监测设备依赖进口 甲烷资源化利用尚未商业化 [7] - 利益协调复杂 部分地方政府担忧减排影响GDP与就业 [8] 全球竞争格局 - 壳牌计划2030年前投入50亿美元研发 BP开发"零泄漏"管道技术 [8] - 中国具备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光伏风电产业可协同支持甲烷减排 [8] - 数字技术赋能 5G+AI加速监测网络建设形成"中国方案" [8] 行业转型深层意义 - 甲烷减排折射能源行业从粗放增长向绿色精细化转型 [9] - 中国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平衡发展与减排提供样本 [9] - 技术创新+制度优势+市场机制构成转型核心驱动力 [9]
高度关注美欧甲烷排放管控动向,加快推进我国甲烷减排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7:21
全球能源领域甲烷排放现状 - 全球能源领域甲烷排放尚未达峰,化石能源领域贡献约1/3人为甲烷排放量,年排放量维持在1.2亿吨以上 [2] - 能源领域甲烷排放总量比各国向UNFCCC报告数据高出约80%,欧洲差异较小因部分企业采用实测数据 [2] - 废弃矿井甲烷排放被低估,约占全球能源活动甲烷排放5%,全球存在800万处废弃油气井 [3] 甲烷控排倡议与执行情况 - 159个国家加入全球甲烷承诺(GMP),覆盖全球人为甲烷排放量50%,但多数国家未采取实质性行动 [2] - 全球80%油气产量纳入各类甲烷控排倡议,仅5%全球产量由企业自愿承诺覆盖 [2] - 煤炭行业甲烷控排行动滞后,多数企业未作出控排承诺,仅少数如英美资源集团投资甲烷预抽采设施 [3] 中国甲烷排放与控排表现 - 中国油气甲烷排放强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煤炭甲烷控排强度与全球相当 [1] - 中国废弃煤矿甲烷排放量占全球60%,进口能源隐含甲烷排放量约1000万吨,显著高于欧盟及日韩水平 [5] - 中国进口能源隐含排放主要源自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油气资源 [5] 国际甲烷管控对能源贸易影响 - 欧盟要求2030年起化石燃料进口商需证明符合甲烷强度限值,国际供应商2027年前需采用欧盟监测标准 [4] - 美欧将气候治理议题置于油气贸易核心,可能推动主要供应国强化甲烷管控并提升供应成本 [4] - 中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70%和40%,需关注国际新规对进口成本影响 [4] 中国甲烷控排工作建议 - 系统评估国际甲烷管控新规对能源贸易影响,建立动态预警模型研判天然气、LNG及煤炭进口成本变化 [6] - 构建进口能源甲烷排放核算体系,建立涵盖开采、加工、储运环节的排放因子数据库 [6] - 启动废弃矿井甲烷治理,开展全国排放普查,制定差异化抽采利用方案并研究专项激励政策 [6]
专访睿咨得能源CEO:美国政策转向无法阻挡减排大势,中国技术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丨跨国公司看中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21:37
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角色 - 中国是全球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等关键技术的主要供应商,拥有最大市场份额和成本效益领先优势 [1] - 中国提前6年完成2030年1200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2024年已实现该目标 [1][17] - 中国2024年第一季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6%,有望提前3-5年实现碳达峰目标 [17][18] -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非洲等地区采用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跳过传统化石燃料基础设施 [20] 全球能源转型进展 - 全球能源转型三大任务:电力系统脱碳(40%减排量)、全面电气化(40%)、应对剩余排放(20%) [2] - 全球太阳能和风能部署快速推进,太阳能成本下降速度远超预期 [3][6] - 全球每年需减少39亿吨排放,其中电力系统脱碳需实现15-16亿吨减排 [2] - 全球仍有近1万亿美元投资于太阳能、风能和电池技术,尽管速度有所放缓 [6] 气候变化目标可行性 - 2060-207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可行,延迟十年将导致全球变暖增加0.1°C [4] - 迅速减少甲烷排放可避免额外0.1-0.2°C全球变暖 [4] - 结合二氧化碳减排(74%)和甲烷减排双重策略,仍可能实现1.5°C温控目标 [5] 石油市场展望 - 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为每日1.035亿桶,2030年代初达峰后逐步下降 [10] - 未来4-5年油价将在当前水平范围内波动,OPEC通过产量调整维持价格稳定 [12][13] - 油井自然衰减率每年15%,需持续投资维持产量 [13] 天然气与突破性技术 - 天然气在发电领域替代煤炭,每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降低 [14] - 24项关键技术可大幅减排,太阳能(11吉吨)、电池(6吉吨)、电动机(5吉吨)、CCUS(4吉吨)贡献最大 [15] - 约三分之二技术已具经济可行性,剩余三分之一仍需政府支持 [16] 地缘政治与能源安全 - 贸易紧张和关税政策导致企业推迟投资决策,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8] - 自由贸易原则仍具现实意义,保护主义政策往往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9]
2025甲烷大会在北京召开 聚焦“十五五” 创新与合作 共商全球甲烷治理新路径
中国能源网· 2025-05-22 12:50
政策与行业进展 - 中国在能源、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煤矿瓦斯利用量持续提升,浙江、江苏等7省市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3] -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成,煤层气排放标准进一步严格,低浓度瓦斯利用方法学落地为碳市场建设奠定基础 [3] - "十五五"期间中国将聚焦重点领域控排,强化监测核查体系,加强宣传科普,推动甲烷减排与能源安全、生态保护协同增效 [3] 国际合作与技术突破 - 全球推进甲烷控排需要在技术、数据、制度等领域加速创新,农业甲烷控排技术研发和商业化亟需取得突破 [3] -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和数据反演技术需加速推进,排放与核算标准、监管体系、投融资及全产业链的协同减排有提升空间 [3] - 油气行业是甲烷减排最具成本效益的领域,60%的排放可通过现有技术在无额外成本的情况下解决 [4] - 农业领域通过饲料改良、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减排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4] 监测与数据共享 - 卫星监测、预警响应系统(MARS)在垃圾填埋场等场景的甲烷排放监测应用案例 [4] - 全球甲烷监测数据共享与标准互认是下一步合作重点,呼吁构建公开数据平台促进减排行动 [5] 投融资与市场化机制 - 国际上已形成专门的甲烷投融资工具,中国需在绿色金融标准整合、技术研发支持、碳市场机制完善等方面发力 [5] - 探索符合国情的分阶段碳税政策 [5]
“十五五”甲烷减排待破局:煤炭瓦斯排放限值大幅下降至8%,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机制将建立
华夏时报· 2025-05-21 17:54
甲烷排放控制政策进展 - 中国将在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明确纳入包括甲烷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2] - 生态环境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建设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已上线运行 涵盖二氧化碳 甲烷等气体[4] - 国家重点推广低碳技术目录从35项扩展至103项 甲烷减排技术从1项增至4项[4] 能源领域甲烷减排措施 - 新修订《煤层气排放标准》将禁止排放的甲烷浓度门槛从30%降至8% 预计年减排5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5] - 首个CCER甲烷减排方法学推出 已建项目年减排量4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030年预计增至2000万吨[5] 农业与废弃物领域减排 - 2021年中国甲烷排放总量6064.5万吨 年增0.4% 能源和农业活动占比达86.5%[6] - 废弃物处理甲烷排放呈下降趋势 全国碳市场完善将促进甲烷资源化利用企业盈利增长[5][6] 监测技术体系建设 - 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监测机制 结合卫星 无人机和地面监测[7][8] - 中国提出将卫星遥感和天空一体化监测作为重点任务 传感器技术突飞猛进[8] - 卫星适用于广域监测 传感器可精准监测局部排放点 需平衡技术成本与精度[8][9] 国际比较与技术发展 - 中国甲烷排放源结构与国际不同 能源领域为首要排放源[6] - 中国企业可与国外同步发展空中监测技术 传感器领域已有创业板公司布局[8]
破解低浓度甲烷减排困局:来自山西的创新解法
中国能源网· 2025-05-20 22:01
甲烷减排紧迫性 -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增温效应高出二氧化碳数十倍,全球甲烷排放正以几十年内最快速度增长并在2023年创下新高 [1][2] - 中国甲烷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活动(占87%)、农业活动和废弃物管理,其中煤矿甲烷占能源部门甲烷排放的87% [3] - 山西省煤炭储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煤层气探明储量全国第一,煤矿甲烷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近三成,相当于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3][4] 政策与技术突破 - 2024年12月新修订《煤层气排放标准》将禁止排放的甲烷浓度门槛从30%降至8%,预计每年可额外削减甲烷排放27亿立方米,2030年达30亿立方米 [5] - 低浓度瓦斯(甲烷浓度<30%)占煤矿甲烷排放近九成,过去因政策监管不足、技术门槛高、经济效益低常被直接排放 [5] - 直燃供热技术通过多孔材料实现6.8%-9%浓度瓦斯稳定燃烧,热效率达95%,每吨蒸汽可有效利用80立方米瓦斯,设备耗电仅4度 [13] 经济与环保效益 - 左权阜生煤业示范项目每年利用680万立方米瓦斯,减排13.0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节省超1000万元天然气采购费用 [10][11] - 直燃供热蒸汽成本200-300元/吨,较天然气供热400元/吨成本优势明显,收益高于瓦斯发电(120元/240度电)和蓄热氧化技术 [13][14] - 燃烧温度控制在1000℃以下减少氮氧化物生成,智能运维使锅炉房人力从13人降至3人 [14] 行业应用与挑战 - 技术已在山西晋城伯方煤矿(年摧毁甲烷202万立方米)和吕梁寨崖底煤矿(年摧毁1200万立方米)成功应用 [17] - 季节需求差异导致夏季设备负荷下降,正探索玻璃制造、食品加工等工业场景以突破季节限制 [15][16] - 现行《煤矿安全规程》对30%以下浓度瓦斯直接燃烧的限制与技术进展不同步,需政策更新 [16] 技术创新细节 - 自主研发智能动态稳定控制系统实现±0.5%监测精度,燃气混合偏差<5%,配备"六防"安全系统 [17] - 技术源于2017年"煤改气"政策下天然气价格飙升至10元/立方米的能源危机,煤矿存在瓦斯排放与高价购气矛盾 [11][12] - 直燃供热建设周期短、启动快,无需改造供热系统,仅需更换燃烧器 [13]
北京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08 07:25
甲烷季节性振幅变化研究 - 甲烷在大气中的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几乎增加了两倍 其季节变化幅度(SCA)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减小 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增大 这些对立趋势有助于理解全球甲烷收支的长期变化 [1] - 北京大学彭书时团队研究发现 甲烷季节性振幅变化归因于排放量变化和羟基自由基(OH)反应导致的大气甲烷汇变化 [1][3] 甲烷排放与气候反馈机制 -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甲烷浓度振幅减小主要由气候变暖导致自然排放(如湿地排放)增加 证实了气候正反馈效应 [3] - 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甲烷浓度振幅加大主要因羟基自由基(OH)氧化作用增强 [3] 对流层OH浓度与甲烷汇变化 - 研究提供了1984年以来对流层OH浓度增加10±1%的独立证据 结合甲烷浓度上升 表明甲烷大气汇增加了21±1% [3] 历史研究成果关联 - 彭书时团队2022年研究显示 2020年大气甲烷浓度加速增长中 一半归因于湿地主导的自然排放增加 另一半归因于对流层OH浓度降低 [4] - 该成果强调湿地甲烷排放对全球温控目标的重要性 并指出未来甲烷减排需同步考虑氮氧化物等人为污染物排放趋势的影响 [4] 学术资源 - 相关论文链接包括2025年Nature期刊关于甲烷季节性振幅趋势的研究 以及2022年关于湿地排放与OH浓度变化的论文 [5]
舌尖上的“环保账单”:吃不完的白米饭竟藏着甲烷减排的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30 19:51
全球食物浪费现状 - 全球每年约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或损失,其中生产到零售环节的粮食损失达13.9% [1] - 每降低1%粮食损失率相当于增产2700万吨粮食,可满足7000万人一年需求 [1] - 中国粮食全链条损失率达8%,其中生产和收获环节占27%,储存运输占33%,消费占31% [1] - 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16.7%、18.1%,稻谷浪费量居首 [1] 食物浪费的环境代价 - 生产被浪费的粮食消耗大量水资源、化肥、农药等资源 [2] - 食物浪费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稻谷生产过程中的甲烷排放使其成为减排关键对象 [1][2] - 浪费导致生态问题:东北黑土地退化、华北地下水漏斗、南方稻区重金属污染 [2] 政策与法规进展 - 中国202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成为全球第四个相关立法国家 [3] - 29个部委已建立联动机制,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反食品浪费统计机制建设与白皮书发布 [3] - 联合国2030年目标要求将零售和消费环节的全球人均食物浪费减半 [3] 实施挑战与改进方向 - 当前落实以发文宣传为主,实质性监管与执行举措较少 [3] - 奖惩机制不健全、地方积极性不足、行业标准实用性低是主要障碍 [3] - 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协同管理机制,提升政策执行效能 [3] - 需推动从宣传倡导向法律规范、制度约束转变 [3] 多维度解决方案 - 需解决消费文化(如聚餐剩菜传统)、信息不对称(菜单缺乏标准化)、公款消费等问题 [4] - 完善标准体系如推动菜单标准化 [4] - 更新技术手段与转变消费理念 [4] - 协同推进节粮减损与反食品浪费工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