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节粮减损
icon
搜索文档
耕好“无形良田”,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
齐鲁晚报网· 2025-07-24 10:37
国际粮食减损大会 - 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将于7月24日至26日在济南举办 主题为"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全球携手共促粮食安全" [1] - 中国首部《粮食安全保障法》于2024年6月1日施行 首次对粮食节约作出专章规制 [1] 山东粮食生产概况 - 山东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常年居全国第三 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3] - 2024年粮食单产达452.51公斤/亩(同比+3.03公斤) 总产1142.04亿斤(同比+10.98亿斤) [3] - 建成高标准农田7759万亩 农机总动力1.22亿千瓦时(全国第一)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4% [3] 全链条节粮减损措施 生产环节 - 推广精量播种机3.7万台 亩均用种节约2.5公斤 单产提升8%以上 [5] - 小麦"一喷三防"作业1亿亩次/年 农药利用率提升50倍 病虫危害损失率<5% [5] - 更新农机装备30余万台 小麦/玉米机损率分别降至0.81%(-0.18pct)和1.57%(-0.06pct) 相当于增产1.29亿斤 [6] 仓储环节 - 发放科学储粮仓98.8万个(总投资3.71亿元) 损失率降低5pct 年减损4.9万吨 [8] - 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280家(投资8.9亿元) 覆盖区域损失降低4pct 2024年减损18.76万吨 [8] - 绿色仓储升级改造仓容405万吨 新建仓容455万吨 储备粮综合损耗率0.38%(低于国标1%) [8][9] 加工环节 - 粮食工业总产值连续3年突破5000亿元(占全国1/8) [12] - 深加工产能利用率超90% 小麦麸皮利用率100% 玉米原料利用率98% 开发大豆产品210余种 [12] - 营收超百亿企业9家 小麦加工损耗率0.55%(行业平均<1%) [12] 科技创新成果 - 建成5个国家局技术创新中心 85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 [12] - 应用智能扦检系统(效率提升100%) 移动液压翻板卸车机(清理效率+40%) [9] - 集成"空调控温+内环流控温"等绿色储粮技术 [9]
全链条节粮减损,山东有“粮”策
大众日报· 2025-07-24 09:10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节粮减损相当于无地"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是保障粮食安全 的重要途径。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近年来,山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增产与减损并行。一方面做好"加法",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集成发力,粮食总产 已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今年夏粮单产水平和总产增量均居全国第一;另一方面做好"减法", 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意识,瞄准从生产到加工、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推动各环节落实节粮减 损。 先看粮食生产环节,机收减损大有文章可做。当前,我省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稳定在98% 以上,农机装备在粮食收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省情况看,如果小麦机收损失率降低0.1个 百分点,就能挽回5000多万斤粮食,相当于多种6万多亩小麦。 一手抓装备优化、一手抓机手培训,机收减损潜力被持续挖掘。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小麦、玉米平 均机收损失率分别为0.81%、1.57%,均控制在小麦1%、玉米2%的目标以内。与上一年度相比,小麦、 玉米机收损失率分别降低了0.18个百分点、0.06个百分点,相当于增产小麦97 ...
从智能烘干到轮式吸粮机 节粮减损“黑科技”让粮食“常储常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04 14:13
夏粮收购与运输优化 - 国铁郑州局郑州北站作为中原重要铁路货运枢纽,平均每3分钟发运一列粮食等重点物资列车[4] - 国铁郑州局推广"一箱到底"全程物流方案和散粮入箱运输,降低运输损耗[6] - 货检环节对列车车顶等部位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车体有效加固[8] 粮食产后处理与金融支持 - 安徽临泉粮食合作社新建智能烘干塔和加工车间,每日烘干粮食上百吨,将小麦水分控制在12.5%-14.5%区间[10] - 邮储银行临泉支行向粮食收购企业投放贷款2.3亿元,支持300余户粮食相关企业发展[12]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指导各地优化产后烘干等五项为农服务,推进全链条协同[14] 绿色储粮技术应用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计划三年内建成100个绿色储粮技术示范库点,构建"五位一体"技术体系[15][29] - 广东东莞直属库展示多项绿色储粮技术,包括轮式吸粮机等设备[17][19] - 轮式吸粮机采用负压环境工作,整合四种机械装备但仅需一人操作,提升效率并保证粮食完整性[21][23] 粮食减损数据与目标 - 全球粮食全环节损失约占产量14%,降低1个百分点相当于增产2700万吨粮食[25]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将联合相关单位,围绕五大核心领域推进储粮技术升级[29]
多措并举保障夏粮市场购销活跃、节粮减损 绿色科技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央视网· 2025-07-04 11:03
夏粮收购进展 - 全国夏粮收购进入高峰 累计收购量超5000万吨 [1] - 河南 安徽 河北三省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托市收购量达180万吨 [3] - 中储粮集团在河南17地市部署176个收购库点 安徽启动53个最低收购价库点 [3] 收购与储运体系 - 中国供销粮油公司在湖北 江苏 安徽启用12个码头和物流基地 13个库点开展收购及烘干加工服务 [5] - 国铁郑州局郑州北站平均每3分钟发运一列粮食等重点物资列车 [6] - 安徽临泉粮食专业合作社新建智能烘干塔 日处理量达百吨 将小麦水分控制在12.5%-14.5% [8] 绿色储粮技术应用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五位一体"绿色储粮技术体系 目标三年建成100个示范库点 [12][18] - 轮式吸粮机实现多机联动单人操作 集成伸缩机 输送机等四种装备 [14][16] - 全球粮食全环节损失率约14% 每降低1个百分点相当于增产2700万吨 [16] 政策与科技协同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推进收购 加工 转运全链条协同 优化五项为农服务 [11] - 绿色储粮技术聚焦仓房性能提升 智能监测预警等五大核心领域 [18] - 科研单位与储备企业将形成技术耦合效应 提升产后减损效率 [19]
从田间到餐桌 夏粮收储加工一线追踪
新华社· 2025-06-23 21:36
夏粮收购 - 预计今年新季夏粮收购量将达到2000亿斤左右,其中小麦1700亿斤 [2] - 小麦收购价格平稳运行,质量整体好于常年,收购进度快于上年同期 [2] - 国家在河南、安徽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政策性和市场性因素支撑后期麦价走势 [2] 粮食储存技术 - 中储粮集团采用"内环流控温"技术,实现冬季蓄冷夏季循环利用,能耗少且无污染 [3] - 应用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在粮堆内部创造低氧环境,抑制微生物繁殖 [3] - 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超过98%,粮食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 [4] - 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2亿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超5500万吨 [5] 粮食加工与节粮减损 - 中粮集团将小麦麸皮转化为全麦面粉原料,全麦粉加工得粉率达到97%以上 [7] - 各地推进小麦、稻谷等适度加工,应用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减少损失 [7] - 目标到2027年年底将粮食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 [7]
节粮减损这样实现(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粮食储备技术与管理 - 公司采用新型传送带设备减少粮食入库时的抛撒和破损,2023年采购的设备运行稳定,替代了原有故障率高的旧设备 [4] - 入库粮食需通过严格检测,要求杂质少于1%,水分低于12.5%,新检测仪器可在30分钟内完成抽检 [5] - 粮仓采用熏蒸、诱虫灯和防虫网等多重虫害防治措施,仓顶光伏板系统兼具降温与发电功能,每日发电超6000千瓦时 [6][7] 智能化与温控系统 - 公司部署智慧粮库系统实时监控粮仓温度、库存及粮情,异常情况自动预警,保管员检查频率降至每周一次 [9] - 低温储存技术达标国家标准(20℃以下),夏季使用空调系统,冬季采用小功率轴流风机通风探管减少水分蒸发 [8] - 光伏发电系统吸收热量降低仓温,同时满足自用电需求并实现余电上网 [7] 公司规模与区域地位 - 公司为省级重点储备承储企业,粮仓储备量达7万余吨,位于"天府粮仓"核心区,当地年粮食播种面积超65.5万亩 [2][3]
推进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这场全国科企交流会在穗举行
南方都市报· 2025-06-11 01:29
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推进会 - 会议主题为"创新引领示范先行、深入推进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首次集中展示"五位一体"绿色储粮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及应用情况 [1] - 公布2025年启动的30家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点单位名单,包括广东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东莞直属库等 [1] - 推动绿色储粮技术应用从"单兵突进"向"系统会战"转变,从"安全储粮、减损降耗"向"保质保鲜、绿色优储"迈进 [1] 绿色储粮技术发展重点 - 紧扣绿色低碳、节粮减损、提质增效要求,构建系统化绿色储粮技术创新体系 [2] - 统筹推进示范点工作,突出示范引领,提升产业化水平,打造绿色储粮新标杆 [2] -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选择技术类型,注重匹配区域特点,高质量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 [2] 项目实施与人才建设 - 加强项目组织,发挥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用,确保示范取得质效 [2] - 坚持人才引领,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加强技术培训,培育科技储粮人才梯队 [2]
粮食减损过硬“新招”让颗粒归仓有保障 科技赋能夯实粮食安全
央视网· 2025-05-28 11:27
粮食科技创新成果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10项粮食流通科技创新成果,涉及粮食仓储、粮油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1][5] - 粮仓智慧绿色储粮技术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储粮数量高精度监测、储粮物联追溯技术 [5] - 粮食收购智能扦检系统已在湖南益阳应用,实现稻谷、玉米等粮食收购、出库环节自动扦样和22项质量指标无人化检验 [7] 绿色储粮技术应用 - 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超5500万吨 [7] - 四川小麦从田间收割到烘干入库实现"不过夜",科技赋能让"颗粒归仓"更有保障 [8] - 全国已建成55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推广使用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 [19] 粮食烘干技术进展 - 小麦机收后直接运至烘干房,几小时内完成脱水,实现"即收即烘" [14] - "混流式"烘干技术确保受热均匀,小麦含水率控制在12.5%—13.5%之间,符合国家储备库入库标准 [16] - 三台县创新烘干"共享"模式,通过集体资金入股、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社会化服务 [18] 节粮减损成效 - 三台县已建成44个烘干中心,覆盖主要产粮乡镇,预计每年减少粮食霉变损失超3万吨 [18] - 政府为种粮大户提供每吨30元的烘干费用补贴,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18] - 农民对产后节粮减损、烘干进仓服务需求显著 [12]
四端协同发力把牢粮食安全关
新华日报· 2025-05-20 05:39
粮食安全战略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建设目标 [1]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细化为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具体方向 [1] - 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在增产、减损、乘势、除弊四方面协同发力 [1] 增产措施 - 严守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2] -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面积,遏制"非农化"和"非粮化" [2] -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推动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2] - 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重点保护黑土地 [2] - 推进土地流转归并,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 [2] 减损措施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 [3] - 生产端加强病虫害防治和农技推广,减少"机器伤粮"现象 [3] - 仓储端推广科学储粮技术,降低霉变、虫害等损耗 [3] - 加工端推广轻度磨皮、柔性碾米等工艺,减少过度加工损耗 [3] - 运输端推动"四散化运输"和公铁水联运,减少运输环节损耗 [3] - 消费端倡导节约粮食,构建绿色消费长效机制 [3] 科技创新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业新质生产力"确定为战略方向 [4] - 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智能化 [4] - 从单一耕地资源转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国土资源拓展 [4] - 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发展,推动粮食产业全面绿色转型 [4] - 近年来耕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种业技术持续突破 [4] 农资安全 - 加强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管 [5] - 严打假劣农资犯罪行为,公布典型案例 [5] - 开展农药隐性添加、劣质农膜回收等专项检查 [6] - 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专项整治,加强执法与司法衔接 [6] - 构建全过程监察、全链条监管机制 [6]
春耕:坚决把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新京报· 2025-05-08 10:05
粮食产量与安全 - 2024年全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实现历史性增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0多亿斤跃升至当前水平 [1] -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标准,实现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 [2] - 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2] 粮食安全战略 - 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2] - 强调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必须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2] - 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 [2] 耕地保护措施 -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4] -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聚焦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目标 [4] - 加强耕地治理修复,特别保护黑土地资源,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撂荒地复垦 [4] 农业科技创新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5] - 推广无人机、北斗导航等智能装备,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5] - 在作物育种、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仍存在差距,需突破核心技术 [5] 种业与农机发展 - 种业是农业"芯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突破性品种研发 [5] - 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 [5] - 重点突破高端智能农机、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领域短板 [5] 智慧农业推进 - 强化智慧农业顶层设计,集中资源补齐短板 [6] - 支持传感器、芯片、算法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智能监测、精准作业等技术落地 [6] - 加强智慧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 [6] 粮食减损行动 - 每年粮食浪费约3500万吨,占总产量6%,节粮减损等同增产 [7] - 实施《反食品浪费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推进全链条减损 [7] - 开展"光盘行动",构建粮食节约长效机制,增强全民节粮意识 [7] 农业现代化目标 - 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端稳中国饭碗 [8] - 扎实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8] -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