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感受诗意和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30 13:20
七夕节文化背景 -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七夕之夜牛郎星和织女星隔银河相望[2] - 节日又称乞巧节 古时女子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织就人生锦绣[6] - 牛郎织女传说体现中华文化温柔坚韧 将思念化作星汉灿烂赋予平凡幸福撼动苍穹的力量[4] 节日象征意义 - 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在七夕夜通过鹊桥相会[4] - 天上星光与地上灯光共同构成节日温暖意象[7]
酷玩推荐官·节日kuku吃:七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29 13:21
七夕节文化内涵 -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源于自然天象崇拜并融合牛郎织女传说[2] - 节日具有两千多年历史 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 从星象传说演变为爱情节日 逐渐成为具有国际范儿的文化名片[2] 传统节令食品 - 最具代表性节令美食为巧果 是一种酥脆香甜的油炸小点心 寓意巧手与灵心[2] - 其他传统食品包括酥糖 瓜果及五子(桂圆 红枣 榛子 花生 瓜子) 五子含有求子生子寓意[2] - 现代年轻人选择食用甜蜜蛋糕和浪漫晚餐传递爱与心意[2] 国际传播与习俗 - 在日本 人们将心愿写在五色纸上挂竹枝头 次日将竹枝与灯笼顺水漂流象征心愿直达天河[2] - 在韩国 年轻姑娘们摆放瓜果祈求织女星让女人愈发心灵手巧[3] - 节日从中国走向世界 形成跨文化庆祝传统[2][3]
杭州上空这一幕,看呆很多人,网友:这就是传说中的鹊桥吗?
齐鲁晚报· 2025-08-29 11:22
天文现象分析 - 8月28日傍晚江浙沪地区出现曙暮光条现象 南京 上海 杭州均有观测记录[4][6] - 曙暮光条是大气光学现象 由落日光线被积云遮挡形成深蓝条纹和光束 学名为曙暮光条或反曙暮光条[4][8] - 该现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呼 如雅各布天梯 佛光 毛伊的绳索等[4] 民俗节日关联 - 天文现象出现在七夕节前一日 为传统民俗节日增添神秘色彩[1][10] - 2025年七夕节为8月29日 系21世纪内最晚七夕 因农历乙巳蛇年为闰年含闰六月 年长384天比公历多19天[10] - 21世纪最早七夕出现在2006年7月31日 类似年份还有2044年和2082年[10]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22
七夕节的文化特征 - 在皖西南地区缺乏独特食物和仪式 是存在感最弱的传统节日 [1] -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等节日均有明确习俗程式 [1] - 该节日在民间长期未被重视甚至不被提起 [1] 天文学与文化关联 - 牛郎星与织女星通过担子状三星排列和相对位置形成具象化星象图案 [2] - 中国古代通过天象观察掌握自然规律 形成丰富天文知识体系 [3] - 《易经》作为观象成果结晶 体现星象与哲学思想的深度融合 [3] 传说故事叙事结构 - 存在十余种故事版本 核心包含"前定"婚姻与道德嘉奖两种叙事模式 [4][5] - 故事隐含文化符码 与中华民族心灵高度契合 [4] - 老水牛作为通灵中介 其额头花纹因类似星象被赋予神性象征 [8] 文化精神内涵 - 体现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与超越性神格形成强烈对比 [6][7] - 半团圆结局(一年一度鹊桥相会)为民众提供精神慰藉与韧性 [8][9] - 故事深度植根于普通人生活 展现生命趣味与可能性 [9]
“牵牛”“织女”遥相望
人民日报· 2025-08-23 06:11
七夕节历史起源与演变 - 七夕节源于古代节令系统 与生产活动 祭祀仪式及女性乞巧风俗密切相关 又称乞巧节 女儿节或少女节[1] - 牵牛织女最初为上古星座名称 后逐步演化为神话爱情故事 相关文字记录最早见于三四千年前的《夏小正》及《诗经·小雅》[1] - 节日正式形成于汉代 发展出穿七孔针 晒衣 晒书习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瓜果祭星仪式 宋元时期出现专卖乞巧物品的乞巧市[1] 传统乞巧习俗与活动形式 - 明清时期流行"丢针验巧"游戏:初六夜置水曝晒 初七午时投针 以水下影像判断吉兆 清代画家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与任颐《乞巧图》分别描绘宫廷与民间实践场景[2] - 清代宫廷逢七夕必演节令戏 包括《七襄报章》《仕女乞巧》《银河鹊渡》《鹊桥密誓》等 故宫现存戏本戏衣佐证演出盛况[2] - 故宫保存戏衣具鲜明特征:牛郎衣缀绣花蝶纹与排穗象征贫苦身份 织女衣绣喜字花蝶纹体现爱情主题且工艺华丽[2] 文化象征与现代表达 - 七夕节延续至今仍保留浪漫色彩 承载"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感寄托[3] - 古代宫廷画家通过艺术创作记录节日场景 如姚文瀚《七夕图》同时表现天上鹊桥相会与人间乞拜活动 体现天人感应观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