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果

搜索文档
七夕乞巧的N种打开方式:什么是“投针验巧”?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13:54
七夕节文化起源 - 七夕节由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和古代女子乞巧民俗活动两个核心传统融合而成 [1] - 牛郎织女传说源于古人观测星象 初秋夜晚银河转向南北方向时牵牛星和织女星分居银河两岸的景象激发了想象力 [2] - 传说源头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小雅》 汉代正式成为节日并加入喜鹊搭桥元素 [2] - 南朝梁代殷芸《小说》记录了故事早期版本 经民间口耳相传逐渐演变为浪漫的鹊桥相会版本 [2] 乞巧民俗形式 - 穿针乞巧为最早兴起的方式 汉代已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3] - 魏晋时期穿针乞巧成为普遍习俗 唐宋时期达到热烈响应程度 唐代崔颢诗中记载"长安城中月如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3] - 投针验巧盛行于明清两代 妇女将绣针投入日中曝晒的水中 通过观察水底针影形状判定巧拙 [3] - 喜蛛应巧为南北朝时期文字记载的乞巧方式 [3] - 江浙地区流行用脸盆接露水习俗 传说七夕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 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 七夕节食品与活动 - 主要节日食品为乞巧果子(巧果)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市面已有多种花样巧果出售 [3] - 巧果制作方法:白糖熔为糖浆后和入面粉、鸡蛋等发酵 用模具制成各种花样 [4] -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有"闺秀设茶果于露台乞巧"习俗 [4] -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以防虫蛀的民俗 传说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 [5][6] - 东汉《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 曝经书及衣裳 不蠹" 汉代宫廷、官府、士民间盛行晒书会 [6] - 宋代曝书会成为官方活动 通常持续三天(七月初五、初六、初七) [6] 现代文化开发价值 - 古代七夕节是以女性为过节主体的节日 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愿景的默语念想时机 [6] - 现代七夕节被重新发掘为"中国情人节" 为当代中国人坦率表达爱情提供了时间节点和仪式感 [6] - 开发七夕文化需超越情人节单一标签 重新发现乞巧等民俗本源 倡导深度情感联结 使其成为滋养现代心灵的综合性传统文化节日 [6]
酷玩推荐官·节日kuku吃:七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29 13:21
七夕节文化内涵 -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源于自然天象崇拜并融合牛郎织女传说[2] - 节日具有两千多年历史 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 从星象传说演变为爱情节日 逐渐成为具有国际范儿的文化名片[2] 传统节令食品 - 最具代表性节令美食为巧果 是一种酥脆香甜的油炸小点心 寓意巧手与灵心[2] - 其他传统食品包括酥糖 瓜果及五子(桂圆 红枣 榛子 花生 瓜子) 五子含有求子生子寓意[2] - 现代年轻人选择食用甜蜜蛋糕和浪漫晚餐传递爱与心意[2] 国际传播与习俗 - 在日本 人们将心愿写在五色纸上挂竹枝头 次日将竹枝与灯笼顺水漂流象征心愿直达天河[2] - 在韩国 年轻姑娘们摆放瓜果祈求织女星让女人愈发心灵手巧[3] - 节日从中国走向世界 形成跨文化庆祝传统[2][3]
(神州写真)“乞巧果子”推陈出新 七夕“传统味”激发新消费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11:19
核心观点 - 传统七夕食品巧果通过食材创新、造型升级和跨界融合成为节日消费市场的重要推动力 激发新消费活力并延伸产业链条 [1][2][5][7] 产品创新 - 北京稻香村推出七款造型巧果礼盒 采用芝士山楂和炼乳等新馅料搭配传统工艺 [2] - 威海金麦兜使用果蔬鲜汁调色 使巧果自带果香成为儿童零食 [2] - 青岛忆胶东以海藻糖替代蔗糖降低甜度 适配老年消费群体 [2] - 烟台鲁艺轩花饽饽改良工艺 调整牛奶鸡蛋蔬菜汁含量和发酵时间 实现入口即化口感 [5] - 咖啡店将巧果碎撒于奶泡制成七夕特饮 茶馆推出巧果配桂花乌龙套餐 形成跨界消费场景 [7] 工艺与文化传承 - 烟台威海青岛地区保留手工雕刻果模非遗技艺 88岁传承人使用三代梨木模子制作纹样 [1] - 果模制作技艺传承人工坊本月售出数百个手工模子 除传统喜鹊莲蓬纹样外 融合爱心等现代元素的定制图案需求旺盛 [5] - 浙江宁波烘焙工坊推出南瓜泥火龙果粉调色体验课程 烟台景区结合鹊桥许愿活动推广民俗体验 [5] 消费与产业链 - 烟台鲁艺轩花饽饽店铺七夕前每日生产数十斤巧果 通过网络平台承接全国订单 [5] - 巧果串联原料供应、模具制作、零售及文旅体验产业链 在节日经济中释放活力 [7] - 咖啡配巧果套餐成为年轻消费者新选择 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形成热点传播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