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

搜索文档
《诗韵中华》音乐会在港上演
新华社· 2025-08-03 00:15
新华社香港8月2日电 《诗韵中华》音乐会2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作为香港"中华文化节 2025"系列活动之一,呈献《但愿人长久》《阳关三叠》等诗乐作品。 此次音乐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协办。香港粤剧 名伶罗家英担任导赏人,串联古今诗情。 其他曲目各具特色。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邓宛霞演唱《梨花颂》,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演绎《七律·长 征》,钢琴家郑慧以钢琴独奏呈现古曲新编《春江花月夜》。歌手张明敏和邝美云献唱《我的中国心交 响诗》和《我们的家》,为演出画上句号。 香港观众崔小姐说:"这场音乐会把诗歌和音乐融合,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于6月至9月举行,将举办超过280场表演艺术节目及系列延伸活动等,旨在弘扬 中华文化,以提升香港市民的国民身份认同及文化自信,同时吸引并汇聚内地和世界顶尖的艺人和艺团 来港交流。(记者黄茜恬) 当晚音乐会开场由寰宇交响乐团、香港歌剧院合唱团、香港理工大学合唱团等联手演出《黄河大合 唱》。现场既有20世纪经典乐章,也有香港本地作曲家受古典诗词启发创作的当代作品,包括麦家乐编 曲、取材自白居易名篇的 ...
植根中华文化 擦亮文化名片(观沧海)
人民日报· 2025-07-27 06:20
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活动 - 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展出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引发观众强烈文化共鸣[1] - 6月至9月期间将举办超过280场文化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并提升市民文化自信[1] - 活动吸引内地和世界顶尖艺人及艺团赴港交流[1] 文化演出与创新呈现 - 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展现苏东坡诗词世界与人生境界[2] - "博物馆系列:来自文物的声音"音乐会以音乐演绎敦煌壁画和故宫文物[2] - 秦腔经典名剧《周仁回府》讴歌忠义精神,多场演出"一票难求"[2] 文化机构与基础设施建设 - 香港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于2024年4月成立,专责策划推广中华文化活动[3]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3年来吸引约320万人次观众[3] -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已举办4届,涌现大批具有湾区特色的文化精品[3] 香港文化发展战略 - 香港发挥"亚洲盛事之都"优势,以创新手法呈现中华文化[3] - 通过"中华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3] - 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融合世界文化潮流与中华文明气派[3]
中美青少年交流活动走进深圳 感受“创新之城”脉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10:11
中新网深圳7月23日电 (索有为 王晨 承潇龙)2025"今日深圳 青春飞扬"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暨中 美青少年交流活动7月19日至22日在深圳鹏城举办,120余位中美青少年通过近距离感受深圳"时尚之 都""创新之城"的脉动,沉浸式体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直言"不虚此行"。 活动中,营员们走进南方科技大学。这所2010年诞生的新型研究型学府,秉持"明德求是、日新自 强"校训,致力于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创新力的栋梁。校园参观时,中美青少年相谈甚欢。美国学生深 入了解前沿科研、创新教理与鲜活校韵,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了更真切的认知。 在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营员们甫入园区便感受到热情的民族迎宾礼,瞬间浸润于浓郁中华风情。 影视特技实景战马秀《大漠传奇》,以精彩演绎重现古丝路边塞军民抗贼护疆的壮阔,紧张情节与精湛 马术引来阵阵掌声。20名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志愿者全程相伴,以流利英语解读城事文脉。 中美青少年参观留影。彭程 摄 非遗体验环节,美国青少年踊跃参与英歌舞、绘脸谱、制中国结、作中药香包及拓印等活动,于动 手间亲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斑斓。特色表演《龙凤舞中华》更显精妙,融舞蹈、杂技、戏剧等多元艺术, 以龙凤为引,铺展 ...
华人之光!姚期智、白先勇、费翔等获颁大奖
新浪财经· 2025-07-19 18:20
盛典概况 - 第17届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凤凰中心举办,主题为"人生关键选择",采用创意灯光秀与数字叙事融合的形式呈现获奖者的人生轨迹与精神境界 [1] - 盛典由凤凰卫视集团联合海内外多家华语媒体共同发起,将于7月26日在凤凰卫视中文台、香港台、欧洲台、美洲台同步播出 [7] 获奖者及成就 - 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演员费翔、环球航海家徐京坤、"中国空间站青年建设者团队"和"中国乒乓球队"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 - 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作家白先勇获"影响世界华人特别致敬大奖" [2] - 费翔从艺40多年,通过艺术创作促进文化传播,1987年春晚表演影响内地流行音乐发展,近年参与电影《封神》海外推广,亲自翻译英文字幕以传递中国文化 [8][10] - 白先勇推动昆曲复兴,其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全球巡演超500场,成为"新世纪昆曲复兴第一剧" [12] - 姚期智2000年获图灵奖,2004年回国任教清华,创办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和交叉信息研究院,2024年出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任院长 [15] 活动亮点 -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徐威强调盛典记录华人群体足迹,传递中华文化魅力 [5] - 费翔获颁定制版"1987春晚版"Labubu玩偶,还原其春晚经典造型 [10] - 白先勇委托代表领取奖项并赠送亲笔签名书籍《牡丹花开二十年》 [14] - 姚期智团队研发的人形智能机器人"小星max"参与颁奖环节 [14][17] 文化传播案例 - 费翔在电影《封神》海外推广中将"封神榜"译为"Feng Shen Bang",保留文化符号意义 [8] - 青春版《牡丹亭》主演沈丰英、俞玖林等分享演出感受,表达对昆曲的热爱 [12] - 姚期智在获奖感言中强调科技创新重要性,并感谢夫人53年的支持 [18]
一部写在树叶子上的书(古籍今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8 09:13
在中国古代社会,妇女遭歧视,科学发明也不受重视。像黄道婆这样的女技术专家,正史里没有一个字 的记载。而陶宗仪在他的笔记——《南村辍耕录》里,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关于黄道婆、关于棉纺织技术 改进的最早史料。 这就是笔记的价值。学者刘叶秋说过,历代笔记充溢着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气质,它是叙事文体园地里 的一株微纤而又极富生命力的菁英;它隶属于作家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心得范畴,并较为完整 地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原生色彩。 《南村辍耕录》就是这样一部笔记。全书30卷,作者陶宗仪,据考证,生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年),年轻时候入不了仕途,中年时隐居在今天的上海地区,勤于著述,尤其注重稗官野史。《南村辍 耕录》成书在元末,书前有序称作者劳作之余,在树荫辍耕休息,想起什么事,就摘叶子记下来,写完 放在一个破盆里。就这么积累了10年,用了十几个盆子,这才编录成书。 正如其他笔记体著作一样,这部书内容广泛,共记事585条,"上兼六经百氏之旨,下极稗官小史之 谈",大凡朝廷典章、法令制度、文人轶事、风俗趣闻,都有涉及,所谓"昔之所未考,今之所未闻", 足以弥补史传的阙失。比如卷二"置台宪""宣文阁"两条记载御史台的建置沿革、宣 ...
香江涌动甲骨潮
河南日报· 2025-07-12 07:20
文化展览 - "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于7月11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开幕,展示甲骨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3] - 展览通过艺术、科技等多元化方式呈现甲骨文,吸引大量家长带孩子参观 [4][5] - 展览包括甲骨文姓氏墙、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等互动体验项目 [3][5][7] 文化传承 - 展览旨在激发香港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5][8] - 香港市民积极参观展览,认为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3][4][6] - 香港特区政府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8] 创新呈现 - 展览采用现代艺术和科技手段,如XR技术、字体设计等,让古老的甲骨文焕发新生 [5][7]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的《甲骨文·字体设计》系列作品将传统与现代艺术结合 [5] - 展览通过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增强文化传播效果 [4][5][6] 区域合作 - 展览由河南与香港合作举办,旨在深化两地文化交流,共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6][8] - 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与河南这一历史文化大省携手展示甲骨文魅力 [8] - 展览志愿者和观众表示希望更多类似活动能在香港举办,促进文化传承 [6][8]
哥伦比亚观众体验中华文化
新华社· 2025-07-04 13:46
文化活动举办 - "中华文化体验日"活动在哥伦比亚波哥大的塔德奥大学卡萨·列拉斯博物馆举办,聚焦书法、剪纸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1] - 活动通过互动体验与现场展示增进哥伦比亚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了解 [1] 主题展览内容 - 展览设"古道""商贸""交融"三个单元,以古代丝绸之路交通工具为线索 [1] - 集中展示70余件(组)丝路文物精美复制品及图片资料,呈现丝绸之路商贸繁荣图景 [1] 文化体验环节 - 汉字书写教学介绍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字体的演变历史,指导观众书写"平安""幸福""如意"等词语 [1] - 剪纸环节指导参与者制作对称精美的"車"字剪纸,参与者表现出新奇和喜悦 [1] 参与者反馈 - 波哥大市民温贝托·巴尔加斯表示剪纸活动感觉非常家庭化、传统,能营造社区感和亲切感 [1] - 塔德奥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安赫拉·贝尔特兰认为中华文字是最美好、最有趣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1] 活动背景 - 本次活动是"车尘马迹——丝绸之路上的交通与交流"主题展览的配套活动 [1] - "车尘马迹"主题展览于5月底开幕,将于7月4日闭展 [1]
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4 09:10
文化交流活动 - 印尼华裔青少年40多人参与"中华文化·龙岩寻根"研学之旅,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字与书法魅力 [1] - 活动由龙岩市与印尼百年华文学校首次合作开展,旨在促进青少年文化交流 [1] - 参与者在中川村翰墨研学基地学习中国文字起源、演变及书法艺术,并实践书写汉字 [1] 文化传承与互动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王永昌担任讲师,讲解中国文字历史及"中国"名称由来 [1] - 印尼青少年在扇面书写"中国""文化兴邦"等汉字,展示学习成果并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 - 活动以文字书法为纽带,助力深化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促进中印尼民间友谊传承 [1] 活动影响 - 参与者表示不虚此行,通过实践增强对中华文明的感悟 [1] - 活动首次尝试跨国合作模式,为后续文化交流项目提供参考 [1]
“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让人着迷”
人民日报· 2025-06-29 05:49
文化交流活动 - "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活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作为中欧建交50周年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重点项目之一 [1] - 活动以运河为纽带,讲述千年故事,搭建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友好平台 [1] -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期待通过文化周拓展双方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共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1] 文化表演 - 无锡民族乐团、无锡交响乐团以及锡剧演员在布鲁塞尔艺术山广场组织文化快闪表演 [1] - 中国民歌《茉莉花》和锡剧《梁祝·楼台会》的表演吸引当地观众,获得积极反响 [2] - 中欧艺术家合作演奏《蓝色多瑙河》,融入中国民族乐器韵味 [2] 非遗展览 - 活动期间举办非遗展览,展示惠山泥人、宜兴紫砂、苏州刺绣、扬州雕版印刷等江苏非遗项目 [2] - 惠山泥人非遗传承人周璐现场指导当地观众制作"蓝精灵"形象泥人 [2] - 法国大学生伊丽莎白表示活动让她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深邃与传承,计划暑假前往中国探访文化古迹 [2]
东盟学子广西毕业:老挝女孩圆医学梦 印尼兄妹盼归国创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6-28 19:29
东盟留学生毕业动态 - 老挝留学生马丽文在广西科技大学完成医学学业,计划回国服务[1][3] - 马丽文2018年来华学习,克服语言障碍并参与临床实践,包括急诊科、内科、外科轮转[3] - 印度尼西亚兄妹林建全和林婉詠同期毕业,分别就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4] 留学生职业规划 - 马丽文将回老挝医院轮岗,运用在中国学到的医疗技术[3] - 林建全计划回印尼创业,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无人机、5G等领域[4] - 林婉詠拟创立汉语教育培训机构,传播中华文化[4] 留学生背景数据 - 广西目前有6500多名东盟国家留学生,是中国接收东盟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4] - 马丽文家庭10位成员专程从老挝来华参加毕业典礼[3] - 林建全母亲从印尼前来参加毕业典礼,并首次到访中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