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条黄河联动
icon
搜索文档
黄河水沙不等式,这样求解|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24 17:28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的核心目标与成就 - 工程核心目标是调节水沙关系,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将泥沙排入大海,以保障黄河安澜并缓解“地上悬河”问题 [2] - 自2002年以来,通过31次调水调沙,已将超过3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使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降3.1米 [2][8] - 工程显著提升了行洪能力,下游最小过流能力从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约5000立方米每秒 [8] 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与实施 - 调度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联合三门峡、万家寨等干支流水库,在超1000公里河道上进行“接力”式精准配合 [3][4][7] - 通过厘米级精准水位控制实现水库间水流对接,例如汛前调水调沙中,小浪底水库水位与设定值仅差1厘米(216.99米/217米) [5][6][7] - 在2024年汛前18天的调水调沙中,小浪底与三门峡水库合计排沙量创同期纪录,分别达1.6亿吨和0.53亿吨 [7] 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 - 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集成2943支监测仪器、遥感卫星和12个专业模型,实现对水库冲淤、调度等的虚实交互与预演 [9] - “三条黄河”(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联动科研范式,将洪峰增值预报误差控制在10%以内 [9][10][11] - 系统已积累5.5亿条数据,并能在10分钟内完成15天大流量过程的水沙演进模拟,支撑调度方案优化 [9][10] 生态保护与监测进展 - 黄河保护法实施后,调水调沙加强生态监测,2023-2025年在重点河段布设12个断面,采集1300多个样品 [12] - 采用在线光电测沙仪(每6分钟生成数据)、鱼类声呐等设备,揭示水沙变动与鱼类的响应机制 [12] - 生态效益显著,2008年以来黄河下游鱼类种数增加近50种,调水调沙期间的生态补水助力河口三角洲湿地修复 [13]
黄河水沙不等式,这样求解——三十一次调水调沙,把超三十五亿吨黄河泥沙送入大海
人民日报· 2025-10-24 08:23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的核心成就 - 自2002年以来已开展31次调水调沙,累计将超过3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 [2][8] - 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降3.1米,最小过流能力从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约5000立方米每秒 [8] - "地上悬河"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行洪排沙能力显著提高 [2] 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 - 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联合三门峡、万家寨等干支流水库群在超1000公里河道上进行联合调度 [4][7] - 通过厘米级精准水流对接技术实现水库间高效"接力",例如小浪底水库水位与设定对接水位仅相差1厘米 [6][7] - 2024年汛前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水库排沙量1.6亿吨,三门峡水库排沙量0.53亿吨,合计排沙量创同期历史之最 [7]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 - 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集成2943支监测仪器、遥感卫星和12个水利专业模型,实现虚实交互与提前预演 [9] - 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已积累5.5亿条数据,将黄河全流域"搬"进互联网 [9] - 通过"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三联动的科研范式,将洪峰增值预报误差控制在10%以内 [10][11] 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改善 - 黄河保护法明确要求水沙调控需减少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12] - 2023年至2025年在小浪底至河口河段布设12个监测断面,采集1300多个样品进行生态监测 [12] - 2008年以来黄河下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河南、山东两省境内鱼类种数增加近50种 [13]
黄河水沙不等式,这样求解(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42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的核心价值 - 工程是治水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实践,为保障黄河安澜提供坚实基础并贡献中国智慧 [2] - 核心目标是调节水沙关系,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将泥沙排入大海,缓解“地上悬河”问题 [3] - 自2002年以来已开展31次调水调沙,累计将超过3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使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降3.1米,最小过流能力从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约5000立方米每秒 [8] 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 - 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联合三门峡、万家寨等干支流水库进行“接力”式调度,显著提升排沙效率 [5] - 通过精准的水流对接技术实现厘米级调度控制,例如一次对接中设定水位217米,实际达到216.99米,仅相差1厘米 [7] - 在2024年汛前调水调沙中,小浪底水库排沙1.6亿吨,三门峡水库排沙0.53亿吨,合计排沙量创同期历次之最 [8]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 - 构建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集成2943支监测仪器、遥感卫星和12个水利专业模型,实现虚实交互与提前预演 [9] - “三条黄河”(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联动科研范式,将洪峰增值预报误差控制在10%以内 [10][11] - 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已汇集5.5亿条数据,实现对黄河的互联网映射 [10] 调水调沙的生态效益 - 工程改善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2008年以来黄河下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河南、山东两省境内鱼类种数增加近50种 [13] - 调水调沙期间向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为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提升提供保障 [13] - 根据黄河保护法要求,开展了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在重点河段布设12个监测断面,采集1300多个样品 [12]
三十一次调水调沙,把超三十五亿吨黄河泥沙送入大海 黄河水沙不等式,这样求解(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24 05:54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核心观点 - 黄河调水调沙是治水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实践,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与数字孪生技术,有效调节水沙关系,保障黄河安澜并改善生态环境 [1][4][9] 工程实施背景与目标 - 黄河泥沙淤积问题严重,形成“地上悬河”,调水调沙的核心目标是调节水沙关系,将泥沙排入大海 [2] - 工程自2002年启动,已开展31次,累计将超过3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显著缓解了“地上悬河”问题 [2][8] 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 - 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联合三门峡、万家寨等干支流水库进行“接力”式调度,在超1000公里河道上协同作业 [3][4][7] - 通过厘米级精准的水流对接技术,例如水位控制在216.99米(与设定值仅差1厘米),实现高效排沙 [5][6][7] - 在2024年汛前调水调沙中,小浪底水库排沙1.6亿吨,三门峡水库排沙0.53亿吨,合计排沙量创同期历史之最 [7]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 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集成2943支监测仪器、遥感卫星和12个水利专业模型,实现水库冲淤、调度等的预演 [9] - 平台汇集5.5亿条数据,构建了“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联动的科研范式 [9][11] - 该技术将洪峰增值的预报误差控制在10%以内,并能在10分钟内完成15天大流量过程的水沙演进模拟 [10][11] 工程成效与关键数据 - 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降3.1米,最小过流能力从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约5000立方米每秒 [8] - 小浪底水库在2024年汛期调水调沙期间,通过24次孔洞调整,排沙量达88.7亿千克 [4] - 下泄流量峰值可达4820立方米每秒,大流量水流如“刷子”般冲刷河道泥沙 [4][9] 生态效益与生物多样性 - 调水调沙塑造了稳定的河势,改善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自2008年以来黄河下游鱼类种数增加近50种 [12][13] - 工程向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助力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提升 [13] - 2023年至2025年,在重点河段布设12个监测断面,采集1300多个样品,并运用在线光电测沙仪等设备进行生态监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