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技术
搜索文档
外国城市代表如何看智慧城市建设?
第一财经· 2025-10-28 16:29
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包容和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已成为全球城市管理者的共同课题。 当前,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人口增长、资源短缺、极端气候及公共服务需求激增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强调,城市是应对这些危机的核心阵营。呼吁建设更强大的城市,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安全与归属感。 如何打造一个更强大且能让所有人都获得安全与归属感的城市?当前,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传统的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元的城市问题,急需通过技 术革新和模式重构,提升城市韧性、服务效能与可持续性。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包容和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已成为全球城市管理者的共同课题。 10月26日至10月27日,由联合国人居署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简称"城发大会")在上海世界会客厅举办。 今年这场备受瞩目的盛会将主题定为"创新发展,共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 今年的城发大会吸引了不少外国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既有联合国人居署官员,也有奋战在智慧城市打造一线的外国城市市长,还有城市规划领域的资深学 者与专家。他们带着各自国家在城市发展中的经验与思考齐聚上海。他们的到来 ...
突破70亿美元!Cadence大爆发!
是说芯语· 2025-10-28 08:4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达13.39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13.2亿美元1.4%,同比增长14% [1] - 硬件与IP核心业务板块创下季度营收新高,推动公司在手订单规模突破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 [1] - 公司将2025全年营收指引上调至52.6亿至52.9亿美元区间,较此前预期显著提升 [1] - 公司预计第四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EPS)为1.88-1.94美元,中值1.91美元略低于市场预期的1.92美元 [5] 业务增长驱动力 - NVIDIA、TSMC、英特尔等核心客户在AI芯片与高性能计算(HPC)领域的持续加码是业绩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1] - AI正从模型训练阶段全面转向系统级设计优化的核心环节,客户需求从算力突破转向可扩展、可验证的全流程设计能力 [1] - 全球AI芯片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将为公司长期业绩提供强劲支撑 [7] 技术战略与产品布局 - 公司通过AI驱动的系统设计平台及JedAI智能数据架构,构建芯片到系统层的自动化协同能力 [4] - 代理式AI技术已能自主处理3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高复杂度设计任务,将工程师从重复性试错工作中解放 [4] - 目前超过50%的公司工具已集成"优化AI",预计未来两年这一比例将升至80%以上 [4] - 数字孪生技术成为公司的跨产业战略支点,结合近期并购的仿真技术,将提升系统设计的覆盖率与效率 [5] 并购与行业拓展 - 公司近期完成对Arm Artisan IP的收购,并签署收购海克斯康设计与工程业务(D&E)的协议 [4] - EDA巨头正通过并购加速向多物理场仿真、系统级分析(SDA)等领域延伸,以应对3D-IC等复杂设计挑战 [4] - 公司计划加快在设计IP、多物理场仿真、系统级分析(SDA)等领域的战略投入,通过收购完善"芯片-封装-整机系统"的协同设计能力 [5] 市场环境与行业趋势 - 随着3nm及以下先进制程普及,芯片设计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传统方法已逼近物理极限,AI驱动型工具链有望持续抢占市场份额 [7] - 中美贸易关系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美国在7月暂时解除EDA软件出口限制,但政策反复已影响中国客户的采购节奏与授权周期 [5] - 中国市场占公司全球营收的13%,是其重要增长极 [5]
天一阁,可以这么“逛”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12
当游客戴上VR眼镜"登"上书楼,当学子在百年戏台下仰望藻井,当修复师在残破纸页间延续文明……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这座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正以崭新的面貌面向未来。 一本明代孤本《北曲联珠》,可谓"疾病缠身":虫蛀、鼠啮、纸张脆化残缺、边缘絮化……2021年,国 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金玉带领徒弟谢龙龙着手修复。拆分书页、清水去霉、毛笔精洗……修复后的 古籍墨色如新,平整如初。今年6月,这项修复被评为全国优秀修复案例。 这里建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一代代修复师延续着这门"于毫芒微渺间如临渊履冰"的绝艺。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6日 06 版) 不止于此,秦氏支祠的修缮工程荣获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匠心杯"。1994年,秦氏支祠被纳入原天一阁 博物馆管理。2001年,秦氏支祠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在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 下,秦氏支祠修缮启动。 就这样,天一阁的文博工作者下绣花功夫,用最小干预解决文物的残损和病害,对损坏部分进行精准修 复。 戏台是秦氏支祠的精华。其藻井设计暗合"天圆地方",16层如意斗拱如螺旋升腾至穹顶,工艺精湛至 极。为复原屋面,团队跑遍各地,寻求 ...
跑出“治数用数”加速度
经济日报· 2025-10-25 06:03
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与成果 - 公司制定“数智合力2025”战略愿景,以“治数用数”为核心加快数字化转型,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1] - 公司自2023年起实施数字化转型专项规划,赋能主业提质扩量增效,传统国企焕发新活力 [2] - 通过一系列智能化改造,公司今年上半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23年提升超20% [4] 生产制造智能化升级 - 在装配车间采用焊接机器人进行精准焊接,并通过AI系统根据订单数量自动调整生产节奏 [1] - 应用5G-SA独立组网技术,使数据采集传输速度提高40%以上,提升场内产线物流运转效率15%以上 [2] - 采用智能机器人焊接系统替代人工焊接,新员工借助数字化系统仅需两周就能独立操作,过去则需要半年 [3] 研发创新与效率提升 - 公司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研发平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模拟测试,过去一次实物测试需两周,现在一天可完成20种工况模拟 [4] - 通过虚拟设计和仿真技术,使新产品研发成本降低15%,产品设计周期缩短12% [4] - 公司推出的氢燃料电池叉车在实验室已完成5000小时耐久性测试,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供应链管理优化 - 应用数字化供应链平台(SRM),实现与供应商的高效、透明协作,采购成本降低10%,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50% [6] - 每月处理配件采购3.5万单、维修服务4.3万单,过去协调调价方案需两周,现在通过数据共享3天即可完成 [6] - 与超100家核心供应商共建绿色制造数据库,实现全链条的碳足迹追踪 [6] 后市场服务与商业模式创新 - 公司依托后市场服务平台建立“一车一档”服务,对工业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全记录 [7] - 通过SBOM和EPC系统实现配件精准查询与全流程管理,为客户提供高效、精准的一站式后市场服务 [7] - 推出“叉车即服务”新模式,通过车联网平台订阅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服务超过500家企业 [8] 财务与市场表现 - 公司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超93亿元,同比增长约6% [1] - 海外市场营业收入超4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达43% [1] 行业竞争格局与趋势 - 叉车市场呈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难以适应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需求 [2] - 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化创新已成为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2] - 我国每年新增叉车实际需求快速增长,不断攀升的叉车保有量为后市场服务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7]
黄河水沙不等式,这样求解|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24 17:28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黄河调水调沙,是我国治水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实践。精准把握水沙关系、水库群联合 调度、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提升调水调沙效能……经过20余年实践,黄河调水调沙为保障黄河安澜提供了 坚实基础,为全球大江大河的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黄河之"黄",在于泥沙。 水与沙,是母亲河的一道不等式。泥沙经年累月淤积,挤占水库库容,抬高下游河床,形成千 里"悬河"。 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2002年以来,黄河开展了31次调水 调沙,把超3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地上悬河"有效缓解,行洪排沙能力大大提高。 调水调沙,简单来说,是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调节、控制下游水沙关系,将尽可能多的泥沙排入 大海,塑造相对协调的水沙关系。 多座水库"接力" 一次次精准调度,为水库和河道卸下"泥沙包袱" 小浪底水库,黄河中下游的"水龙头",调水调沙的"动力源"。 滔滔水流,转化为跃动的数字,显示在小浪底管理中心数字孪生小浪底集控中心大屏幕上。 9月8日9时,"下泄流量调整为2500立方米每秒",调令传来。数字孪生小浪底集控中心调 ...
黄河水沙不等式,这样求解——三十一次调水调沙,把超三十五亿吨黄河泥沙送入大海
人民日报· 2025-10-24 08:23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的核心成就 - 自2002年以来已开展31次调水调沙,累计将超过3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 [2][8] - 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降3.1米,最小过流能力从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约5000立方米每秒 [8] - "地上悬河"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行洪排沙能力显著提高 [2] 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 - 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联合三门峡、万家寨等干支流水库群在超1000公里河道上进行联合调度 [4][7] - 通过厘米级精准水流对接技术实现水库间高效"接力",例如小浪底水库水位与设定对接水位仅相差1厘米 [6][7] - 2024年汛前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水库排沙量1.6亿吨,三门峡水库排沙量0.53亿吨,合计排沙量创同期历史之最 [7]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 - 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集成2943支监测仪器、遥感卫星和12个水利专业模型,实现虚实交互与提前预演 [9] - 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已积累5.5亿条数据,将黄河全流域"搬"进互联网 [9] - 通过"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三联动的科研范式,将洪峰增值预报误差控制在10%以内 [10][11] 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改善 - 黄河保护法明确要求水沙调控需减少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12] - 2023年至2025年在小浪底至河口河段布设12个监测断面,采集1300多个样品进行生态监测 [12] - 2008年以来黄河下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河南、山东两省境内鱼类种数增加近50种 [13]
黄河水沙不等式,这样求解(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42
三门峡水利枢纽。 常 奇摄(影像中国) 滔滔水流,转化为跃动的数字,显示在小浪底管理中心数字孪生小浪底集控中心大屏幕上。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黄河调水调沙,是我国治水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实践。精准把握水沙关系、水库群联合调 度、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提升调水调沙效能……经过20余年实践,黄河调水调沙为保障黄河安澜提供了坚 实基础,为全球大江大河的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黄河之"黄",在于泥沙。 水与沙,是母亲河的一道不等式。泥沙经年累月淤积,挤占水库库容,抬高下游河床,形成千里"悬 河"。 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2002年以来,黄河开展了31次调水调 沙,把超3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地上悬河"有效缓解,行洪排沙能力大大提高。 调水调沙,简单来说,是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调节、控制下游水沙关系,将尽可能多的泥沙排入大 海,塑造相对协调的水沙关系。 多座水库"接力" 一次次精准调度,为水库和河道卸下"泥沙包袱" 小浪底水库,黄河中下游的"水龙头",调水调沙的"动力源"。 9月8日9时,"下泄流量调整为2500立方米每 ...
三十一次调水调沙,把超三十五亿吨黄河泥沙送入大海 黄河水沙不等式,这样求解(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24 05:54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核心观点 - 黄河调水调沙是治水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实践,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与数字孪生技术,有效调节水沙关系,保障黄河安澜并改善生态环境 [1][4][9] 工程实施背景与目标 - 黄河泥沙淤积问题严重,形成“地上悬河”,调水调沙的核心目标是调节水沙关系,将泥沙排入大海 [2] - 工程自2002年启动,已开展31次,累计将超过3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显著缓解了“地上悬河”问题 [2][8] 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 - 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联合三门峡、万家寨等干支流水库进行“接力”式调度,在超1000公里河道上协同作业 [3][4][7] - 通过厘米级精准的水流对接技术,例如水位控制在216.99米(与设定值仅差1厘米),实现高效排沙 [5][6][7] - 在2024年汛前调水调沙中,小浪底水库排沙1.6亿吨,三门峡水库排沙0.53亿吨,合计排沙量创同期历史之最 [7]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 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集成2943支监测仪器、遥感卫星和12个水利专业模型,实现水库冲淤、调度等的预演 [9] - 平台汇集5.5亿条数据,构建了“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联动的科研范式 [9][11] - 该技术将洪峰增值的预报误差控制在10%以内,并能在10分钟内完成15天大流量过程的水沙演进模拟 [10][11] 工程成效与关键数据 - 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降3.1米,最小过流能力从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约5000立方米每秒 [8] - 小浪底水库在2024年汛期调水调沙期间,通过24次孔洞调整,排沙量达88.7亿千克 [4] - 下泄流量峰值可达4820立方米每秒,大流量水流如“刷子”般冲刷河道泥沙 [4][9] 生态效益与生物多样性 - 调水调沙塑造了稳定的河势,改善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自2008年以来黄河下游鱼类种数增加近50种 [12][13] - 工程向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助力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提升 [13] - 2023年至2025年,在重点河段布设12个监测断面,采集1300多个样品,并运用在线光电测沙仪等设备进行生态监测 [12]
335处大中型灌区为广东夺取秋粮丰收提供水利保障
中国经济网· 2025-10-21 15:57
灌溉用水保障与成效 - 今年以来广东全省335处大中型灌区提供灌溉用水57.5亿立方米,有效提升1323.7万亩灌溉面积用水保障率 [1] - 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2020年的68%提升至目前的8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8,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0.535的控制目标 [1] - 韩江粤东灌区春灌工作历时3个月,累计向灌区供水约87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3余万亩 [6] 资金投入与工程建设 - 今年已落实省级及以上资金4.07亿元,推动39宗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实施后可新增恢复及改造灌溉面积81.31万亩 [2] - 灯塔盆地7宗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总投资7.92亿元,新建改造渠道453.09公里,改造提升水库山塘187宗,项目5个月完成前期工作、15个月完成建设 [5] - 灯塔盆地中型灌区灌溉保证率达90%以上,年可用于灌溉水量达2.08亿立方,可满足20.41万亩设计灌溉面积的用水需求 [5] 管理与规划创新 - 联合编制《广东省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提出"灌区下延、高标上接"解决思路,协同推动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2] - 建立了完备的灌区建设和管理制度体系,完成全省335宗大中型灌区一张图绘制工作,实现与高标准农田等矢量数据叠加 [2] - 在全国率先开展大中型灌区管护评估工作,围绕组织管理、用水管理、工程管护、经费落实四大核心板块设置量化评分指标 [3] 信息化与数字化应用 - 推进灌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指导各地开展节水灌溉、精准灌溉、智慧灌溉 [3] - 南雄盆地灌区运用信息化计量设施,截至9月底渠首累计引水3202.2万立方米,灌区秋种晚稻插秧面积达27万亩,100%完成播种计划 [4] - 恩平西坑水库灌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制定高效灌溉方案,渠首累计引水3264.98万立方米,灌区晚稻插秧面积5.3万亩,占计划100% [7] 农业生产成果 - 南雄盆地完成夏收早稻16万亩,总产约6.56万吨,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约3公斤,早稻亩均用水量375立方米 [4] - 恩平西坑水库灌区完成夏收早稻5.3万亩,总产约1.98万吨,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约4公斤,早稻亩均用水量329立方米,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 [7] - 韩江粤东灌区为粤东地区夏粮稳产增产提供有力的水利基础 [6]
南通市总工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育驶入“快车道”
新华日报· 2025-10-21 07:34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已成为检验全市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一环。近期,多项省市级、跨区域 技能赛事密集开展:在南通市电信行业"人工智能""产业数字化"技能大赛中,选手们围绕DeepSeek平台 展开案例优化与解决方案设计;在长三角船舶海工行业制图员职业技能竞赛中,南通代表队将团体一等 奖收入囊中;在竞争尤为激烈的江苏省班组长数字能力大赛中,南通7名职工从全省1.8万余名参赛者中 脱颖而出,围绕数字孪生技术展开实战角逐,最终2名选手分获电力与化工赛道冠军,其中电力赛道冠 军的成绩更是在全部七个赛道中位列榜首。 此外,一系列紧扣产业前沿的新项目正陆续启动,推动AI人才培养走向纵深。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装 备、现代家纺等领域的南通市专精特新企业职工科技创新训练营即将启幕,助力企业技术骨干与劳模工 匠突破创新瓶颈。 在系统化培育机制推动下,一批高素质产业人才脱颖而出。南通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全国"人 工智能+"学习行动落地生根,到本土"赛训营"体系全面构建,工会系统精准把握产业脉搏,推动AI技术 从"专家讲台"走向"车间班组"。如今,在智能工厂与科创前沿,经过系统培育的技能人才正成为推动产 业转型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