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下流社会
icon
搜索文档
孟晓苏|以日鉴中:从《失去的二十年》到《低欲望社会》的警示与启示
新浪证券· 2025-10-22 13:5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评述日本多部反思“失去的二十年”的学术著作,核心观点是过度否定和污名化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将引发经济长期停滞、社会结构撕裂和国民心理异化等一系列连锁灾难 [1][7] 中国应从日本的政策失误中汲取教训,坚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避免重蹈覆辙 [7] 日本经济政策失误分析 - 日本经济困境的根源在于产业结构僵化与楼市政策连续失误,而非简单归咎于外部因素如“广场协议” [2] - 政策上“主动刺破泡沫”后未能及时拯救楼市与进行制度创新,导致经济陷入“回避风险—抑制投资—需求萎缩”的恶性循环 [2] - 摆脱经济停滞需要通过制度创新驱动“创造性破坏” [2][7] 房地产行业地位与影响 - 房地产作为财富载体与社会稳定器,其支柱作用一旦遭到破坏,将触发连锁性的社会信心崩塌和经济动能摧毁 [3][5] - 日本房地产崩溃的微观表现包括资产变为负债,大量房产因持有成本高于自身价值成为“负资产”,并引发代际冲突与社会稳定问题 [5] - 既要防范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更不能否定其经济支柱地位 [7] 社会结构变化 - 房地产崩盘导致日本从中流为主的“橄榄型社会”演变为贫富两极的“M型社会” [3] - 中产阶层因房贷压力、生育顾虑、养老焦虑等问题而身份濒临瓦解 [3] - “下流社会”表现为收入下滑,以及沟通能力、工作意愿、消费动力的全面下降 [3] 国民心理与行为异化 - 房地产持续低迷导致日本年轻人普遍陷入“低欲望”状态,远离房贷、车辆、婚姻 [4] - 资产价值持续缩水使民众丧失奋斗动力,形成“低欲望—通缩—更低迷”的死循环 [4] - 年轻人因上升无望,甚至出现呼吁“安乐死合法化”的极端心理 [4] 对中国的启示与路径选择 - 中国近期取消“住房限购”,推动“市场+保障”供应体制的形成,被视为结束房地产极端化政策的理性之举 [7] - 需特别关注经济低迷期年轻人群体的就业与生活状况,为其提供上升通道,避免“下流社会”重演 [7] - 应加快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发挥平衡政策的长短期效应 [7]
日本年轻人早就不想努力了
虎嗅· 2025-06-20 11:50
日本经济与社会变迁 - "经济上行的美"成为流行词 反映对经济繁荣时期的怀念 [1][2] -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前 国民普遍自豪于经济成就和社会福利 形成"一亿总中流"共识 [7][8] - 1991年后经济停滞导致中产阶层生活水平下滑 催生"下流社会"概念 [25][26] 消费与产业演变 - 泡沫经济后企业转向青少年消费市场 开发廉价电子乐器等产品刺激需求 [50][51] - 商家打造"流行教主"形象 推动年轻女性时尚消费形成快速迭代模式 [53][54] - 青少年消费呈现碎片化特征 愿意为短期兴趣投入全部零花钱 [46][47] 社会结构转型 - 80年代典型中产家庭:单职工年收入700万日元(约7万美元) 可负担独栋住宅 [30][31] - 90年代经济停滞迫使家庭主妇参与兼职 资产贬值加剧财务压力 [38][39] - 宽松教育政策间接导致校园霸凌增加 影响青少年社会信任感 [42][43] 文化符号映射 - 《哆啦A梦》角色设定反映社会阶层认知:大雄代表理想中产 胖虎象征底层刻板印象 [13][21] - 90年代青少年通过J-POP音乐和动漫逃避现实 催生御宅族文化 [47][52] - 三浦展提出"下流社会"概念 指出社会压力与主动选择共同导致阶层下沉 [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