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多元融合

搜索文档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历程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1:50
世界遗产申报成功 - 西夏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60项 [1] - 遗址群包含9座帝陵 271处陪葬墓 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 32处防洪工程遗址 [1] 历史与文化价值 -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规模最大 等级最高 保存最完整的考古遗存 实证西夏在丝绸之路的中继枢纽地位 [1] - 陵寝制度融合唐宋传统 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 形成特殊丧葬传统 献殿 墓道 陵塔构成偏置中轴线西侧的独特布局 [2] - 出土建筑构件如迦陵频伽 鸱吻等展现琉璃烧造工艺传播 6号陵鸱吻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绿琉璃鸱吻之一 [2] 遗址保护与展示 - 采用土坯支顶 PS材料防风化加固技术解决夯土建筑根部掏蚀 裂隙等病害 [5] - 建立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遥感卫星 无人机等对裂缝 土壤 风力进行全方位监测 [5] - 展示设计强调互动性 如3号陵空间感知装置可叠加现状与复原意象 木栈道地面嵌入西夏谚语增强体验 [3] 文明融合见证 - 遗址体现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的多民族文化融汇创新 [2] - 多维度展现中华文明多元融合历程 证实中原文化在西夏的传承与发展脉络 [5]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
人民日报· 2025-06-07 07:08
西夏陵的历史价值 -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浓缩了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信息 [4][5] - 西夏陵的确认和发掘推动了西夏考古的发展,证实了《嘉靖宁夏新志》所载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 [5] - 西夏陵为业已消失的西夏文明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丰富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内涵 [8] 西夏陵的建筑特点 - 西夏陵整体朝向为南向偏东,背靠贺兰山,借山势衬托恢弘气势,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特点 [5] - 陵区有32处防洪工程遗址,包括防洪墙和排洪沟,有效减少山洪对陵区的破坏 [5] - 陵园布局继承唐宋特征并创新,如增设月城、缩短神道、多列石像生等 [6] 西夏陵的出土文物 - 出土建筑构件如鸱吻、套兽、迦陵频伽等,展现了西夏工艺水平与中原相媲美 [7] - 6号陵南门出土的绿釉鸱吻高152厘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琉璃鸱吻构件 [7] - 力士驮碑石座共11件,造型独特,融合唐宋佛教石刻艺术风格 [7] 西夏陵的文化交流意义 - 出土钱币、丝绸、珠饰等随葬品,揭示西夏在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 [8] - 西夏制瓷业发达,受北宋定窑、磁州窑等影响,兼具党项民族特色 [8] - 碑亭出土的西夏文与汉文碑石并存,显示党项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