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釉鸱吻
icon
搜索文档
见证多元文化交融影响,“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7-13 05:58
西夏陵申遗成功 - 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 西夏陵是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的陵墓遗址群,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 [1] - 遗址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 [2] 文化遗产价值 -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王朝考古遗存 [2] - 陵区布局与贺兰山山势相关联,展现恢宏气势 [1] - 出土文物如绿釉鸱吻兼具龙与鱼元素,反映对中原建筑文化的吸收与创新 [4] - 考古发现西夏、汉两种文字碑刻,体现民族深度融合 [4] 历史研究价值 - 西夏陵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 [2] - 陪葬墓出土铜牛、石马反映西夏社会从游牧向农耕畜牧兼营经济转变 [4] - 西夏王朝位于丝绸之路关键位置,通过朝贡、榷场等形式与周边政权贸易交流 [5] - 出土钱币、丝绸等文物展现西夏在欧亚大陆商贸交流中的枢纽特征 [6] 保护技术成果 - 敦煌研究院团队采用土坯砌筑、夯筑支顶等技术解决土遗址根部掏蚀问题 [7] - 保护技术被韩国专家誉为"国际典范",为全球干旱区土遗址保护提供经验 [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保护管理方面的努力和成绩 [7] 社会参与影响 - 申遗过程凝聚全民力量,周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各界捐赠艺术作品 [9] - 遗产保护惠及周边群众,推进社区更新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 [10] - 原陵区农民迁入新社区后在景区就业,生活水平提高 [10] - 未来将健全文物监测、学术研究和社区参与的长效机制 [10]
国宝画重点|这处新晋世界遗产,见证西夏王朝历史与多元融合
新华社· 2025-07-12 11:41
西夏陵申遗成功 - 西夏陵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也是宁夏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1] - 西夏陵由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组成,占地近40平方公里 [1] - 西夏陵出土7100余件馆藏文物,包括建筑构件、石碑、陶瓷器、马具、钱币等 [1] 西夏陵出土文物 - 绿釉鸱吻出土于6号陵西碑亭遗址,形体高大威猛,反映了西夏对唐宋鸱吻形制的继承与创新 [5] - 绿釉迦陵频伽出土于3号陵陵塔遗址,制作技艺复杂,神态祥和沉静 [8] - 鎏金铜牛重达188公斤,采用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表面鎏金工艺历经千年依旧金光 [11][12] - 鎏金卷草纹铜带扣通体鎏金工艺精细,说明西夏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 [12] - 雕龙栏柱出土于6号陵,柱身三面浅浮雕盘龙戏珠图案,雕琢细腻 [12] 西夏文化与工艺 - 红砂岩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出土于8号陵,是西夏雕塑的典型作品 [15] - 荔枝纹金牌饰纯金捶揣而成,做工精细展现高超金属加工工艺 [15] - 西夏文红砂岩残碑存西夏文楷书16字,字体清秀流畅 [15] - 竹雕出土于6号陵,雕刻有庭院、松树、假山等中原人民生活场景 [16] 西夏历史地位 - 西夏鼎盛时疆域达115万平方公里,曾控制河西走廊 [1] - 西夏陵为延续近二百年的西夏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见证 [16] - 西夏陵实证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16] - 西夏陵彰显了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的文明特色 [16]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
人民日报· 2025-06-07 07:08
西夏陵的历史价值 -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浓缩了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信息 [4][5] - 西夏陵的确认和发掘推动了西夏考古的发展,证实了《嘉靖宁夏新志》所载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 [5] - 西夏陵为业已消失的西夏文明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丰富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内涵 [8] 西夏陵的建筑特点 - 西夏陵整体朝向为南向偏东,背靠贺兰山,借山势衬托恢弘气势,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特点 [5] - 陵区有32处防洪工程遗址,包括防洪墙和排洪沟,有效减少山洪对陵区的破坏 [5] - 陵园布局继承唐宋特征并创新,如增设月城、缩短神道、多列石像生等 [6] 西夏陵的出土文物 - 出土建筑构件如鸱吻、套兽、迦陵频伽等,展现了西夏工艺水平与中原相媲美 [7] - 6号陵南门出土的绿釉鸱吻高152厘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琉璃鸱吻构件 [7] - 力士驮碑石座共11件,造型独特,融合唐宋佛教石刻艺术风格 [7] 西夏陵的文化交流意义 - 出土钱币、丝绸、珠饰等随葬品,揭示西夏在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 [8] - 西夏制瓷业发达,受北宋定窑、磁州窑等影响,兼具党项民族特色 [8] - 碑亭出土的西夏文与汉文碑石并存,显示党项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6]